惡德的不和諧之歌:《馬爾多羅之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是對於二十世紀下半後文學理論影響力極大的小說家、評論者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皆寫過關於洛特雷阿蒙的專書。另外如索雷爾斯(Philippe Sollers)、卡繆、勒·克萊喬等知名的創作者與文評家,亦寫過專文評述。

無論如何,洛特雷阿蒙的《馬爾多羅之歌》是「能刺激討論的」。

這本書的奇特,在於面對它,「奇特」這個詞語也顯得平庸。一切拿來形容邪惡、怪異、醜陋、噁心的詞語,似乎都無法適用於閱讀此書所得到的感受。這本書在敘事上有些混亂,像是胡言亂語曝洩出詞語,又不時展現出猶如闡釋真理的智慧,至惡之中卻瞥見某種神聖性,詛咒如同歌頌,極端前衛的文句卻同時有古典的平衡。在這壓得讀者喘不過氣來的濃烈意象中,體驗到神秘的美感。

也難怪以布列東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者為其著迷,《馬爾多羅之歌》如此特異,彷彿掙脫了理性的桎梏,展現出無以倫比的自由,且絕對獨創的語言。




實際上,閱讀《馬爾多羅之歌》,可能要提醒讀者的,是洛特雷阿蒙並非主張非理性、無理性。相反的,貫串整個作品的,是對於強烈的理性的追求(包括對數學的熱愛),是將限度拉到極限的、欲了解且掌握所有非理性力量、異常的思想與現象的理性。某方面來說,洛特雷阿蒙試圖以文字的想像,最大限度去探索人性的廣度。

讀者可能很快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在呈現最奇想、殘酷、怪異的描述前,已經提醒著,要帶上理性思考的能力。

如開頭所言:「願大膽的、一時變得和這本讀物一樣兇猛的讀者不迷失方向,找到偏僻的險路,穿過荒涼的沼澤——這些陰森的、浸透毒汁的篇章;因為,如果他在閱讀中疑神疑鬼,邏輯不嚴密,思想不集中,書中散發的致命煙霧就會遮蔽他的靈魂,彷彿水淹沒糖。」

僅管在挑戰道德的邊界,甚至崇尚惡行時,敘事當中的「我」,也在進行某種邏輯上的說服讀者。例如〈第二支歌〉裡,馬爾多羅對小男孩的誘導:「那就當最強壯、最狡猾的人吧。你還太年輕,不可能最強壯。但是,你從今天起就可以使用詭計,它是天才人物最美的工具。牧羊人大衛用投石器射出一塊飛石擊中巨人歌利亞的前額,他僅僅是靠詭計才戰勝了對手;相反,如果他們攔腰相抱,巨人會把他像蒼蠅般壓扁,這難道不令人讚嘆?你也一樣。公開宣戰,你永遠不能戰勝人類,你卻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們,但是,採用計謀,你一人就可以同 所有人作鬥爭。」這樣宣稱「純潔、憨厚的方法毫無用處。應該在工作中採取更有力的手段、更巧妙的策略。」的馬爾多羅,不但沒有否定理智,其實更是崇尚解開理智的道德束縛,並且回到更為古典的使用上。

洛特雷阿蒙的文學策略亦是如此。他的文學看似挑釁,不過挑釁的不是文學的價值,而是框限住文學道德。追根究底,他充滿攻擊性的詞語,在於詆毀虛偽的道德觀。不論是《馬爾多羅之歌》或是留下的兩篇《詩篇》(收錄在此書後面),他似乎都有意追求一種更為本質的詩歌美學:

「直到當代,詩歌走錯了路(...)。我,我想顯示我的品質,但是,我並不虛偽,不會掩飾我的罪惡!笑、惡、傲慢和瘋狂將輪流地出現在正義的感覺和正義的愛情之間,並將給人類的愚蠢作出榜樣:人人都將在其中認出自己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自己應有的面目。也許,我的想像力想像出的這個理想雖然平凡,卻將勝過詩歌至今為止所發現的一切更偉大、更神聖的東西。因為,如果我在這些篇章中暴露我的罪惡,那人們只會更加相信美德,我在這裡讓美德閃閃發光,我將高舉它的王冠,未來最偉大的天才將會對我表示真誠的感激。」

或是他在《詩篇》中更為嚴肅地宣稱:「我用勇敢代替憂鬱,用確信代替懷疑,用希望代替絕望,用善行代替惡毒,用義務代替抱怨,用信仰代替懷疑主義,用平靜的冷淡代替詭辯,用謙虛代替驕傲。這個世紀的詩歌呻吟只不過是一些詭辯。 最初的原則不容討論。」 




所以不必再重複了,他書寫如此多的邪惡殘忍的事物,並不是反對人性,認為無所謂的人性。相反的,《馬爾多羅之歌》是個充滿人性之書。他恨的,是虛偽,是愚蠢。

無論從哪方面切入,洛特雷阿蒙展現出的,是絕對自由的意識,對於任何的思想危境毫不畏懼。並且,對「我」的獨一無二絕對堅持。若他的同代者韓波(他們經常被類比)所

寫:「『我』是他者」那麼,在《馬爾多羅之歌》最重的一句話便是「如果我存在,我就不是他人。」為此,他選擇如此孤獨的路(他在文學史上不但神秘,也確實深居簡出地寫作):「我要一人居住在我的隱密推理中,獨立自主。」

最後,是只能藉由真正的閱讀才能體會而無法轉譯的《馬爾多羅之歌》的駭人美感。儘管再敘事上有虛構小說的元素(包括〈第六支歌〉開頭微妙地宣稱這是小說),基本上,美感的營造形式仍是詩。洛特雷阿蒙擅長對同一件事物堆砌大量差異極大的意象,並經常以開頭重複去倍增語氣。加上每個小節都是極長不分段的長段落,閱讀他的詩句會有種難以喘息之感,卻又感到無比痛快。個人尤愛〈第二支歌〉的第十三節,一氣呵成孤獨的「我」的決心,與海洋、死亡的搏鬥,又在與母鯊的相遇中,找到了愛情。

當然,最知名的,還是後世不斷引用的〈第六支歌〉,徹底展現他一口氣吐出各種怪異的比喻、奔放的形容的能力:「他美得像猛禽爪子的收縮,還像後頸部軟組織傷又中隱隱約約的肌肉運動,更像那總是由被捉的動物重新張開、可以獨自不停地夾住齧齒動物、甚至藏在麥秸裡也能運轉的永恆捕鼠器,尤其像一架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臺上的偶然相遇!」

經過了一個半世紀以上,終於在台灣出版的《馬爾多羅之歌》,若讀者翻閱感到某種怪異,無法理解,那麼,或許正在見證某種文學之美的相遇。就「像一架縫紉機和一把雨傘在解剖臺上的偶然相遇」那麼的美。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1. 距離小說家邱妙津的離世超過二十七年。換句話說,離世的時光跨度,恰好超過了她在這世間的時光。 對於一個後見的讀者來說,認識邱妙津及其作品,我想我並非特例,是透過作者之死,亦即作者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何況,最初聽到的,且最早翻讀的代表作品,是《蒙馬特遺書》。還來不及展開認識的幅度,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無論是《背離親緣》或是這本《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皆展現出調查、搜集資料的用心,亦擁有更為迷人的敘述能力,將其主題娓娓道來。 然而,強力的說故事能力,對於書寫憂鬱症的主題來說,是種雙面刃。並非指說故事能力所製造的效果、讀者的投入與投射會損害故事本身(確實有時候有魅力的說故事者未必能完美的把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1. 距離小說家邱妙津的離世超過二十七年。換句話說,離世的時光跨度,恰好超過了她在這世間的時光。 對於一個後見的讀者來說,認識邱妙津及其作品,我想我並非特例,是透過作者之死,亦即作者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何況,最初聽到的,且最早翻讀的代表作品,是《蒙馬特遺書》。還來不及展開認識的幅度,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無論是《背離親緣》或是這本《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皆展現出調查、搜集資料的用心,亦擁有更為迷人的敘述能力,將其主題娓娓道來。 然而,強力的說故事能力,對於書寫憂鬱症的主題來說,是種雙面刃。並非指說故事能力所製造的效果、讀者的投入與投射會損害故事本身(確實有時候有魅力的說故事者未必能完美的把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時間使人老;甚至遺忘過去。但藝術不會。 因為在羅馬尼亞藝術家柏格丹‧弗拉杜塔(Bogdan Vlăduță)繪畫中,彷如回望著一幕幕古早、莊重的時間,進入對於歷史、輪迴和梵谷的緬懷,和藝術一起重生。 作為虔誠的東正教信徒,「信仰」是創作的支撐。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一萬台幣的作家全集 法國文壇至高榮譽的【七星】,五月十六日重新出版了兩大冊的【波特萊爾作品全集】,有幸躬逢其盛,於第一時間於書店景仰觀望。
    Thumbnail
    講到西班牙最知名的建築師,幾乎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高第,句點。就沒有然後了。這也難怪了,最負盛名的他,總是搶盡目光焦點,就像是講到抽象畫派,毫無疑問,畢卡索擁有像是宗師一般的地位,但其實米羅、馬諦斯也都有極出色的作品,像波洛克也靠獨特的滴畫手法而自成一格。
    Thumbnail
    凱爾特所呈現出的另一種「歐洲」,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甚至連書寫和語言都沒有的文化。一九八八年,愛爾蘭歌手恩雅(Enya)發行了她的個人專輯《水印》(Watermark);這張CD很快便成為了百萬暢銷經典…恩雅的音樂之所以大受歡迎…
    Thumbnail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對抗從新古典到後現代,以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進行一種「底層解放」,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至死地而後生!
    Thumbnail
    「神看見此景時,祂並沒有允許他們,而是使他們瞎眼,混亂他們的語言,並將他們變成他們所見。」 這是在大學一堂小說課上的期中作業,課題是要求我們運用某首歌去詮釋一段過往。 它也是我為我自己青春的告解,謹以此獻給那些徬徨在人際間疏離感的人們。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時間使人老;甚至遺忘過去。但藝術不會。 因為在羅馬尼亞藝術家柏格丹‧弗拉杜塔(Bogdan Vlăduță)繪畫中,彷如回望著一幕幕古早、莊重的時間,進入對於歷史、輪迴和梵谷的緬懷,和藝術一起重生。 作為虔誠的東正教信徒,「信仰」是創作的支撐。
    Thumbnail
    巴哈的《賦格的藝術》被視為教科書般作品,在他過世百年後重新挖掘出來,依舊是音樂會常見的曲目,優美到被視為文學作品,甚至宛如詩詞。《賦格的藝術》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展現了巴哈的彈性,雖然音樂創新的能力走下坡,巴哈並沒陷入沮喪與憂鬱,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是快樂的老師。
    Thumbnail
    一萬台幣的作家全集 法國文壇至高榮譽的【七星】,五月十六日重新出版了兩大冊的【波特萊爾作品全集】,有幸躬逢其盛,於第一時間於書店景仰觀望。
    Thumbnail
    講到西班牙最知名的建築師,幾乎所有人第一個想到的都是高第,句點。就沒有然後了。這也難怪了,最負盛名的他,總是搶盡目光焦點,就像是講到抽象畫派,毫無疑問,畢卡索擁有像是宗師一般的地位,但其實米羅、馬諦斯也都有極出色的作品,像波洛克也靠獨特的滴畫手法而自成一格。
    Thumbnail
    凱爾特所呈現出的另一種「歐洲」,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甚至連書寫和語言都沒有的文化。一九八八年,愛爾蘭歌手恩雅(Enya)發行了她的個人專輯《水印》(Watermark);這張CD很快便成為了百萬暢銷經典…恩雅的音樂之所以大受歡迎…
    Thumbnail
    【緣起】 今天文化界,誰知道 Auerbach ? 以「準確的性感」,對抗從新古典到後現代,以理性科學為名的經院術語,進行一種「底層解放」,一種千年底蘊、不間斷的「文學暴動」! 班雅明的摯友,Erich Auerbach,召喚三千年現實文學之靈魂,至死地而後生!
    Thumbnail
    「神看見此景時,祂並沒有允許他們,而是使他們瞎眼,混亂他們的語言,並將他們變成他們所見。」 這是在大學一堂小說課上的期中作業,課題是要求我們運用某首歌去詮釋一段過往。 它也是我為我自己青春的告解,謹以此獻給那些徬徨在人際間疏離感的人們。
    Thumbnail
      《Khôra》副標題為「對柏拉圖《蒂邁歐篇》的解構」,本書為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於1987年完稿、1993年出版的著作。重新解構、詮釋西方傳統哲學(柏拉圖主義)從未思考、忽略的二元之外的第三類─「Khôra」。   首先,何謂解構?解構不是
    Thumbnail
    但是,詩真的是最危險的活動嗎?荷爾德林曾寫道:「從前我能歡呼關於我們周身遭際的一個新真理,一個好觀點;現在我卻擔心,我最終不能勝任,就像古老的坦塔羅斯,他從諸神那裡所獲得的,遠超過了他能消化的。」  
    Thumbnail
    面對後現代以科學為名,以術語推論「論述絕對至上」,主張人文主義皆為意識形態,法國美學思想家迪迪–裕柏曼重回西方文學源頭-荷馬史詩,所描繪的「痛苦與慾望的迷霧」,試以生命激情的內涵,超越人類語言的形式,平反人文主義於文學與影像上,數千年的激情試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