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05】 當媽媽覺得「餓」變成一種成長的「惡」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餓」,當然還有「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冷」,這些成長過程中尋常得成為國民共同回憶的玩笑,你有想過其實對身心健康而言並不好笑嗎?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感覺——到底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我是想這樣、還是想那樣?甚至想都沒有去想過?——這其實是一件很恐怖,也令人悲哀的事。

這個人可能會成為媽寶,因為寶寶不用想,他媽媽已經幫他想好、決定好了。「這個男生(女生)適合你!」「這件衣服不好看,那件才好看。」然後,他(她)便這樣接受並過完一輩子。

在另一端,這個人會成為各種情緒困擾的受苦者,活得十分壓抑,因為他尚有一絲自己的主見,所以他感受到媽媽一直在「強加」她自己的意願與要求到他身上。這些媽媽是自戀的,她們缺乏對小孩的心智化的能力,便常常以「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之名,去給予他們自以為的好,作為小孩感受到的壞。

這個時候,許多尤其是上一輩的父母會開始抗議,覺得他們這樣的行為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是的,也許天氣真的冷了、飯也是時候吃了,但用公式來看,「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餓」中所略過的,正是「媽媽覺得(你)餓」中的「你」,即主體感受中的「我」被這種無微不至的照顧,無情冷待地忽略掉

溫尼考特認為,夠好的母職是要引入小孩的自我參與性(ego-participation),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想好事情、做完決定,而是小孩感受到自己在這些事情上的經驗並參與決策。因此,如果小孩心情上都還沒有覺得餓或想要吃,媽媽就擅自把飯端到他嘴邊,甚至開始餵食,這其實是一種對自我功能的侵犯,使得「餓」成為一種「惡」。一如溫尼考特說道:

「如果餵養的滿足在未被自我運作覆罩之下出現,對寶寶而言會是一個誘惑,並可能造成創傷。」(〈兒童發展中的自我整合〉,1962│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271頁)

許多人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在於潛意識中「我」的「感受」是從小被照顧者剝奪掉的。換言之,當「我」不存在時,又何來「感受」呢?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很常問個案一個平常的問題:「你覺得(感覺/感受)怎樣?」在最表淺的層面,這問句在收集一些資訊;但在深層意義上,其實是在喚起個案的自我參與。

媽媽覺得(你)冷與餓所引致的身心問題

接下來的問題是,自我參與是在參與甚麼呢?身體、情緒、感受、需要、性、性別……當中最根本或原始的,是參與身體(body)的感受或需求的自我。精神分析從佛洛伊德時代就相信,自我最初是身體性的,而溫尼考特更標示說,心靈(psyche)的基礎是軀體(soma)。

那些從小經歷「媽媽覺得(你)餓」的個案,很可能成為飲食疾患的患者,就像一位女士,她無法感受自己的身體是餓、是撐、是想要吃、還是只是(媽媽過去認為的)時間到了便該去吃。她暴食,卻不一定是為了處理壓力;她催吐,也不全是因為吃太多的罪惡感。她暴食的時間,是重複了媽媽小時候習慣送上宵夜並跟她說「你餓了,餓就睡不著」的潛意識時空;她催吐的原因,是她用無聲的方式去排除那些無法被指認但撐得肚子好不舒服的食物,走在催促尋找自我感受的症狀路上。──進食的滿足已然成了誘惑,同時,造就了自我的創傷。

至於「媽媽覺得(你)冷」的個案,我發現他們大多數都呈現出對季節變化的「無感」,在寒流來時仍是短袖一件加件薄外套,在三十度以上的夏天也是同樣的裝束。但身體本身其實都有感,這使得他們常常傷風感冒。因此,問題在於他們的自我一直與身體「失聯」,彷彿他的「心靈」沒有「住進」(indwelling)他的「軀體」內,自我才無法感受來自身體的感受。

能夠生病的無意識希望

有時候就像鬼故事那樣演,要是人們長期沒居住在房子內,就可能有些不好的東西佔據了這間空房。既然心靈沒有住進軀體中,是源於早期環境或母親的照顧失敗所致,那麼,一種以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作為防衛的「心智」便佔據了這個空間,成為了流離失所的心靈的新住所,並取代了母親的照料。

就冷與熱的臨床問題上,理智化的心智可能會以「只要氣溫高於 25 度就穿背心,低於 15 度就穿一件外套」的方式照顧自我。但高於 25 度就適合穿背心嗎?還是身體還是覺得穿短袖比較好?低於 15 度以前就不用穿外套?或低於 15 能不能穿兩件外套?

心靈沒有感受,他不知道要怎樣回應,因為理智化的心智會以強迫與規條的方式對自我施壓執行,自我只知道要這樣做,並找來許多理智的理由來說明這樣做的理由,卻不會思考自己到底想不想這樣做、身體的感受為何。

「…個體的心靈從原本與軀體的親密關係裡被『引誘』到心智裡去。結果產生了心智心靈(mind-psyche),這是病態的。」(〈心智及其與心靈軀體的關係〉,1949│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431頁)

也許你也遇過這樣的人,即你覺得他(她)的生活充滿了僵化的規條,但他又為這些規條找出一套看似很合理(但未必合情)的邏輯,並且活得不過不失,因此旁人只許感到奇怪而又不好再多說些什麼。這些表面看來「沒有生病」的人,我認為往往是以溫尼考特所說的那種「理智化心智」來自我照顧的「病人」,只是他們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心身症狀而已(如飲食疾患、憂鬱、焦慮…)。

相反,如果一個「媽媽覺得(你)餓/冷」的人「能夠生病」,即出現一些心身相關的症狀,這倒埋藏著被治療的希望!一如溫尼考特在同一篇論文寫道「將心靈從心智那裡拉回原初與軀體的親密連結」是心身疾患的無意識目的,正正因為被排拒多年的身體自我開始回歸,被忽略已久的心靈與軀體的關聯開始重新聯繫上,人們的心靈才能夠從「看似無病但其實病得嚴重的心智牢籠」之中逐漸解脫,往「看似大病但其實有望治癒的軀體居所」蹣跚進發。

若我們把上面這段話反過來思考:即便心靈已經被心智擄去了,活成一個理智化的自我,但最最最原始的身體自我(body-ego)仍然有所感受,這個自我仍然知冷暖、懂飢飽,只要還有一絲希望,身體自我仍然會向理智化自我發出訊號,用心身症狀的方式告訴心靈說:「我在這裡,你走錯方向了!」──這也就是溫尼考特在〈心身症及其正負面向〉(1964)所指的「心身疾患是正向中的負向」,以及「軀體參與(somatic involvement)的正向價值」的意思

更多的臨床例子與思辯,真的怎樣說也說不完,今天先停在這裡!因為我剛聯想到,如果我盡說了,讀者的自我就未必有參與了,因此接下來,讓你來說!告訴我你的想法、你的故事、你媽媽曾跟你說過怎樣的「有一種oo,叫媽媽覺得oo」。

- to be played -

  • 書寫計劃:【夠好玩的溫尼考特】(共12篇,6篇公開,6篇需訂閱本沙龍)
  • 哈式書選:《溫尼考特的語言》(Jan Abram著;周仁宇、周佳音譯;心靈工坊出版)
  • 關鍵字選:
    1. 自我│Ego
    2.心靈軀體│Psyche-Soma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系列,是哈理斯順著 2023 年【心理師不筆記】而特製的 2024 年創作計劃。與 心靈工坊文化 合作,試著把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提出的概念,用我的文字去融入生活與臨床,作夠好玩(fun enough)的詮釋!邀請你一起來唸溫尼考特,追蹤這裡,有夠好玩(good-enough playing)的!


※ 我的首作《願你,永恆少年》已於 2023 年時報出版,誠心推介你去翻閱!也歡迎到專題【守望的麥田】看我的創作心得。

※ 記得「給心+分享+留言」,及追蹤我的 FBIGThreads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