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與裏的相互觀照:《興亡的世界史—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亞瑟王被電玩《FGO》魔改為女性角色:阿爾托莉雅.潘德拉貢,可愛的棉被裝、頭上永遠豎立的呆毛是這個角色的迷人特色 photo credit: wiki

亞瑟王被電玩《FGO》魔改為女性角色:阿爾托莉雅.潘德拉貢,可愛的棉被裝、頭上永遠豎立的呆毛是這個角色的迷人特色 photo credit: wiki

被流行文化開啟的凱爾特文化大門

凱爾特所呈現出的另一種「歐洲」,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甚至連書寫和語言都沒有的文化。
一九八八年,愛爾蘭歌手恩雅(Enya)發行了她的個人專輯《水印》(Watermark);這張CD很快便成為了百萬暢銷經典…恩雅的音樂之所以大受歡迎,其實是因為它對日益與疲勞、疲憊畫上等號的現代文明提出批判,並提供了某種療癒的功能。這種治癒疲憊、充滿幻想氛圍的音樂,正是與一絲不苟之「道(希臘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文明)」的極端對比。它讓人深深感受到西歐文明中的異國風情所具有的異質性。同樣在九○年代,凱爾特神話、民間傳說以及亞瑟王傳奇這些文學作品,也因其所蘊含的神祕及魔法氛圍而大受歡迎…〈序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由女子美術大學教授原聖所著的《興亡的世界史—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在序言以愛爾蘭歌手恩雅為例,說明了現代的「凱爾特文化復興」與流行文化的關係,這股風潮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奇幻作品的持續熱賣,到今天都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現象。

作者以「最初的歐洲」「文化水脈」來形容凱爾特的原因,是因為西方社會受到希臘羅馬文明(政治、科學)與基督教文明(宗教)兩股主流力量的壓制下,原本自然發展的地方文化,在不受主流力量的青睞之下,卻也因而轉入地下,成為不仔細發掘不會發現的特殊文化。與檯面上的主流力量互為表裏的關係,讓現代的凱爾特文化探索之旅充滿了驚奇,讓人會恍然大悟「啊!原來某某是凱爾特文化啊!」;而這樣的文化再發現,剛好搭上了現代重視多元文化的價值觀,即使不屬於主流文化,也可以開枝散葉,成為現代多元文化的一部分。

凱爾特文化的傳播:從布列塔尼半島到不列顛群島

近年來在愛爾蘭大力復興凱爾特系的愛爾蘭語之後,以及威爾斯親王在威爾斯公開演講時會講、同屬凱爾特系的威爾斯語,凱爾特文化彷彿成了根植於不列顛群島的特殊文化,而家喻戶曉的《亞瑟王傳說》的主要場景也發生於此,這讓世人只要聽到凱爾特,就會自然的連結到不列顛群島。但是在歷史的考證下,追溯凱爾特文化的發源地,必須要考慮到不列顛群島與歐洲大陸的連結,而凱爾特文化的發源,其實是要從古代的高盧(主要位於現在的法國)開始,並透過布列塔尼半島傳播到不列顛群島;而「渡海聖人」的傳說,則是反映了在五世紀開始,不列顛群島上的布立吞人移居到布列塔尼半島阿莫尼卡區的歷史,其時間點遠遠晚於高盧人出現的時代,並不能以此來推論「凱爾特文化源自於不列顛群島」。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17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J Premium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