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們仍可仰望那火花:讀《啟示的年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焦於此,如何能夠不悸動?維也納仍在,依舊是那個眾人嚮往的藝文與歷史之都。文中所提的克林姆或席勒,佛洛依德或史尼茲勒,在文明歷史(至少是歐洲歷史)上,仍舊是某種象徵代表。然而,在作者肯德爾懷著眷戀之情,向我們描繪起那個時空裡,不同的思想領域交會與其激盪的火花時,不免感到一種失落。眺望1900年的維也納,並不是衰落的興嘆(畢竟文明何以永遠璀璨?衰微早已是所有文明的宿命與完成),而是某種瓦解。不僅是一戰之後,奧匈帝國成為歐洲瓦解的大帝國之一,哈布斯堡王朝的光輝成為歷史,也包括書中第一部分裡所描繪的,人類對其自身的想像的一體感的經驗。

1900的維也納,圍繞在「維也納大學(尤其蓬勃發展的醫學院)、咖啡館與藝文沙龍」。在那裡,科學家與藝術家可以迅速的交流意見。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如此確切,猶如奇蹟。那是即便你爬梳所有脈絡,鉅細彌遺的推斷這些聚匯的條件,也不免感嘆,那是無法複製與重現的光景。

不過,這並不是一本緬懷之書,肯德爾在這裡想告訴讀者的是,當時那些藝術家、作家、醫生、精神分析師,各以其蹊徑探索人類心智當中的「黑盒子」——精神分析裡的潛意識,文學當中幽暗的瘋狂與原始慾望,以及醫學、生物學、心理學各自以其方式探索的認知科學與腦科學——在一個世紀之後,也許有機會能夠再度找到對話的可能。當時的願景,在各方面,都給後來的科學與藝術發展造成影響。猶如最後的結論說的:


「進入21世紀,我們可能是第一次站在這個立場上,將克林姆、柯克西卡、及席勒,與克里斯及貢布里希連在一起,來直接探討神經科學家可以從藝術家的實驗學到什麼,以及藝術家與賞析者能夠從神經科學家,在有關創意、模糊曖昧性、以及觀看者對藝術的知覺與情緒反應之研究中學習到什麼。」


闡述藝術與科學之間的互動,簡略而言,《啟示的年代》的立論大約如此:


在1900年的維也納刺激下,藝術家與作家開始轉向「多向度的內在自我」與「潛意識心靈」,為後世的藝術探索標志出了方向。

另外,佛洛伊德這位「維也納與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的產物」,早期從神經科學出發,然而受當時科學發展限制,擱置了腦生物學的問題,而專注發展「精神分析--動力認知心理學」。這樣的取向,則由克里斯與貢布里希承續,促成了1930年連結任藝術與科學的藝術認知心理學。

隨著人類的認知能力、心智、腦科學的發展,科學對於無意識的認識,已經突破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無法實證的困境,甚至能以腦科學對應部位來解釋。而認知科學與腦科學,亦能以實證與經驗性的語言,讓人更為理解那些描繪人類心靈狀態、無以名狀情緒的藝術家,是基於怎樣的原理讓觀看者產生美感經驗與共感的。

而這很可能發生在最近的未來裡的藝術與腦科學的對話,正始自於一開始所談到的1900年的維也納。


閱讀的策略上,建議將書分成前辦與後半來閱讀。

我們可以將第一部分(1-10章)與第二部分(11-13章)視作文化史。以1900年維也納的文化史為背景,描繪起的藝術與文學史,以及醫學史及科學史的全面圖景。這樣的交會間,佛洛依德以集大成之姿,打開精神分析的大門,也讓接下來的認知心理學有了探索的方向。譬如11章到13章,黎戈爾、克里斯與貢布里希等科學家,透過科學與藝術的交互眼光,發現了「觀看者的角色」與「大腦的創造性」,同時預見了二十世紀的藝術與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的發展方向。

而第三部分(14-21章)與第四部分(22-26章),則可視作科普作品。作者精要的敘述生物學家、心理學家、腦科學家與神經學家在潛意識的開拓史。這部分則是一個精彩的科普書,也發揮了作者的專擅之處。表面看來,這兩部分甚至到本書最後一部分,大致展現的是科學領域對於人類心智的深處,腦內的宇宙的飛躍性發展,對於人類的美感經驗是如何形成的。所謂藝術視覺的反應與情緒,已經能用相當有說服力的科學語言解釋。

在後半部分,科學面向去理解人類的藝術創造與審美的機制,與前半段相比,偏向單方面的解釋,而較少交流。我們亦難從這些發展中,具體地指出藝術家對於這些科學進展有怎樣的貢獻。然而,若在閱讀間沒有漏掉作者緊繫的線索,會發現在人類認知能力的探索與認識當中,創造力一直扮演關鍵核心。

意思是,認知心理學、腦科學、生物學的推進,不是將人當作一個被研究、解剖、實驗的客體。相反的,人類是一個創造性主體,不論是在創作中展現內心世界,或是作為觀看者時觸動的想像、填補,都足以指出其創造力。因此,藝術家的角色(本書較聚焦在視覺,尤其是繪畫與雕塑上),預示著人類心智最有創造力、最為神秘,也最值得探索的區域。在作者樸實又不化約的闡述當中,越是解開人類的美感與情感認知的秘密,你越能體會這些藝術家與其作品,是如何以各自的方式,深入人心幽微之處。

如果沒有這些創造性領域,人類對心智的理解便不可能推進。而這些藝術家們,因其勇敢、纖細與天才,尤其同時能如1900年維也納藝術家那般吸收當代的科學知識者,才能觸碰到人類心智的邊界,供科學家去發現問題。順道一提,人類學領域中的認知人類學發展也相當迅速,儘管取向上較強調於文化上(即超越個人以上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的影響)的形塑,但也相當程度上聚焦在人類的創造性行為上。這方面的研究,也與科學取向互補。

所以,讓我們回到本書的第五部分(27-32章)。作為結論的最後部分,作者聚焦在人類的創造性大腦上,這點從章節名稱上便可以看出端倪(「創造性大腦」、「認知無意識與創造性大腦」、「創造力的大腦迴路」、「才華、創造力,與腦部發展」)。作者未明講,但我們透過這些章節可以確認的是,科學的研究越深入越透徹,我們作為人類,越能夠肯定自己。我們非但不是機械,不是刺激反應就能解釋的作用,既然是創造。某方面來說,本書所闡述的科學研究,甚至能幫助我們緩解AI時代人類大腦被取代的焦慮。

像我這樣一位從事文學創作者與社科背景者來看,閱讀當中,不光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部分受益良多,在科學研究部分,尤其是第五部分的創意機制的解析,對於創作者而言是極好的刺激。譬如靈感來臨的「啊哈時刻」確實是每個創作者都曾經歷的。

只要我們繼續創造,重視自己的創造力,你就在發揮人的特質,不斷重塑與定義自身,而不需擔憂科學的發展將我們相信的人類價值因此貶值。即便你只是讀者、觀者或聽眾,或甚至你只是一般的活著,相信與懷疑,想像與感受,甚至你做著夢、無意識的行動裡,你都已經是個創造者。

藝術與科學,以不同的方式探索某種真理,這真理關於我們自身。我們即是最大的謎。如同本書的結論標題引述的希臘神諭:「認識你自己」。

如果你還懷疑,不妨來閱讀這本書,重新仰望1900年維也納舞台上,藝術家與科學家交流產生的火花。我們的創造力毋庸置疑,而創造力本身又使得人類的特質無比確信。這點,早已持續在一代一代的藝術家那邊展現過,也陸續在科學中實證過了。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論是《背離親緣》或是這本《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皆展現出調查、搜集資料的用心,亦擁有更為迷人的敘述能力,將其主題娓娓道來。 然而,強力的說故事能力,對於書寫憂鬱症的主題來說,是種雙面刃。並非指說故事能力所製造的效果、讀者的投入與投射會損害故事本身(確實有時候有魅力的說故事者未必能完美的把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無論是《背離親緣》或是這本《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皆展現出調查、搜集資料的用心,亦擁有更為迷人的敘述能力,將其主題娓娓道來。 然而,強力的說故事能力,對於書寫憂鬱症的主題來說,是種雙面刃。並非指說故事能力所製造的效果、讀者的投入與投射會損害故事本身(確實有時候有魅力的說故事者未必能完美的把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2023下半年開始,作者以15美元的價格買入PLTR股票,至今仍未售出。文中詳細描述了作者在投資過程中經歷的股價波動、市場輿論以及自身決策的過程。作者堅定持有PLTR股票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Thumbnail
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菲律賓航空在多年前也有拍嘲諷廉價航空的逗趣影片! 直到今天看來都還是會逗得我哈哈大笑! 昨天晚上看網紅【分享家羽】的直播! 他說他現在也沒辦法搭廉價航空了! 他以前也會搭廉價航空! 而且還是紅眼班機! 現在他發現搭去東京三個多小時坐廉航真
其實,每篇論文的貢獻,絕對都是站在前人的努力上的。就像現在的AI,名稱是大語言模型,再更早以前叫做編碼器-解碼器循環神經網絡,再更早以前還有別的名字。「你需要去了解,2024你看到的論文,在歷史上是怎麼一步一步長出來的。」你要去找到源頭的問題,去觀察不同時代大家如何解問題,你才會知道解決方案。
Thumbnail
「當代硬科幻大師」筆下18篇來自從前或現在的短篇小說選輯。
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當天再次覺得生命很奇妙的時刻: 沒想到參與紀老師的課程,與對哲學探究的興趣緣分,重新與大學時期的同學,有幸再次成為了同學。 或許這就是班雅明說的「通感」,如同群星一樣,在現今突然連結起來,有一種「啊!我現在才看懂這是怎麼一回事」的實際領受的頓悟。 另一方面這也如同榮格所提到的「共時性」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從2023下半年開始,作者以15美元的價格買入PLTR股票,至今仍未售出。文中詳細描述了作者在投資過程中經歷的股價波動、市場輿論以及自身決策的過程。作者堅定持有PLTR股票的理由主要有三點
Thumbnail
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菲律賓航空在多年前也有拍嘲諷廉價航空的逗趣影片! 直到今天看來都還是會逗得我哈哈大笑! 昨天晚上看網紅【分享家羽】的直播! 他說他現在也沒辦法搭廉價航空了! 他以前也會搭廉價航空! 而且還是紅眼班機! 現在他發現搭去東京三個多小時坐廉航真
其實,每篇論文的貢獻,絕對都是站在前人的努力上的。就像現在的AI,名稱是大語言模型,再更早以前叫做編碼器-解碼器循環神經網絡,再更早以前還有別的名字。「你需要去了解,2024你看到的論文,在歷史上是怎麼一步一步長出來的。」你要去找到源頭的問題,去觀察不同時代大家如何解問題,你才會知道解決方案。
Thumbnail
「當代硬科幻大師」筆下18篇來自從前或現在的短篇小說選輯。
所有熱愛文學和創作的人,多半有一個超大的夢想,哪天自己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世界級的大作家。因此,在未能走向斯德哥爾摩的講台以前,有志於此的作家們蒐集和閱讀諾貝爾文學獎中文譯本,即像讓自己脫胎換骨般的靈丹妙藥,而且長期服用(閱讀)的話,必定會更加接近這個偉大的距離。   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過這樣
Thumbnail
以認知革命、農業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為主軸,探討人類的發展史以及如何形塑了今天的我們。
Thumbnail
當天再次覺得生命很奇妙的時刻: 沒想到參與紀老師的課程,與對哲學探究的興趣緣分,重新與大學時期的同學,有幸再次成為了同學。 或許這就是班雅明說的「通感」,如同群星一樣,在現今突然連結起來,有一種「啊!我現在才看懂這是怎麼一回事」的實際領受的頓悟。 另一方面這也如同榮格所提到的「共時性」
在進入心智的幽暗處,大腦內的宇宙前,我們的作者,2000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肯德爾,先為我們準備一個最為華麗的舞台:1900年的維也納。 無論你對於哪個領域有興趣,是文學、歷史、音樂、藝術,乃至於醫學、心理學、科學,一旦你對於人性的奧秘、對於美感經驗、對於知識疆界的探勘有所好奇,當你隨著作者的目光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