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憂鬱惡魔打交道?讀《正午惡魔》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無論是《背離親緣》或是這本《正午惡魔》,作者安德魯·所羅門皆展現出調查、搜集資料的用心,亦擁有更為迷人的敘述能力,將其主題娓娓道來。

然而,強力的說故事能力,對於書寫憂鬱症的主題來說,是種雙面刃。並非指說故事能力所製造的效果、讀者的投入與投射會損害故事本身(確實有時候有魅力的說故事者未必能完美的把故事說好),而是有些時候,成功的故事效果,會損害到反思的空間。修辭與敘事,在某種程度上,會讓人忘記距離,而直接視作真理,甚至引起的情感本身拒絕了判斷。

正因為同情與理解,看似相近,實則非能概括,讀者固然需要警覺,作者一方因其掌握敘事的話語,更應警覺於此。

《正午惡魔》裡,有作者詳實的閱讀資料、對憂鬱症患者的深度訪談,亦有作者本人的親自經歷。他由自身經驗出發,使得書寫更具說服力。然而此書最可貴之處,在於作者擁有充分著準備與能力,卻同時十分自覺,避免處理憂鬱症的主題的真正陷阱。

在一開頭,他自述此書花了五年的時間撰寫,目的之一,在「為精神疾病去除原本背負的污名」,因此最大可能的不去隱藏憂鬱患者的身份,不在策略上的過度保護,而「再度將憂鬱症污名化」。此外,作者自身的書寫亦保持警覺,對他而言,這不是宣洩,書寫的樂趣在於「透過文學與人交流」所產生的愉悅。

此外,書寫當中抱持著謹慎,同時也不刻意疏離。更重要的,面對憂鬱症,不美化、不點妝、不英雄化,或是換個說法,不去博取同情。因為這些,會讓憂鬱症擺脫污名化的過程更加險阻,而對憂鬱症圖像的全面認識,需要避免這些誘惑。

作者自承的:「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不過正是因為這種坦承,才能掌握憂鬱症不能偏廢的兩種極端,因為這都同樣真實。

換句話說,「正午惡魔」隱喻十分恰當,憂鬱症的難纏,猶如惡魔四處隱藏、偽裝,誘惑人心。有時不知對手在哪,或者一瞬間驚恐的發現,對抗憂鬱症的過程,彷彿對付一個陌生的自己,如同愛倫波的小說那般驚恐。

即便處理這主題,安德魯·所羅門有足夠的力量去宣稱、結論關於憂鬱症的種種,我們仍看得出作者的小心翼翼,不刻意抹淡憂鬱症的奇異色彩,卻也不過度強化。我們應該這麼說,這本書的豐饒,同時因其厚度,以及龐大的資料(包括個案、科學、歷史人文)所造成的閱讀門檻,其實正在提醒我們,認識的過程、聆聽的意願,永遠比輕易的結論與標籤更重要。




本書的篇章雖多,閱讀的建議仍然是順序閱讀,如此才能明白作者的安排,如何把憂鬱症的各種理解面向細心串連。

前兩個篇章,著重於作者個人經驗的回顧與分析。雖然未必明說,不過這敘事的開頭選擇,本身即是作者自身理解的方法,也是作者期望讀者認識憂鬱症所採取的路徑。

像他在前言所述:「我先從自己得憂郁症的經驗談起,然後觸及別人的類似經驗,接著是其他人得的不同憂鬱症,最後探討完全不同環境下的憂鬱症。」

本書預設的讀者對象,必然包含著憂鬱症患者。輕度的、重度的,治療中的(順利或不順利),稍微輕緩的,以及尚未察覺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召喚某種共通經驗的書寫;另一方面,這樣有企圖的書,同樣對著不熟悉憂鬱症的讀者敞開。這裡存在某個經驗界線:很難對一個未曾嘗受過憂鬱症狀者訴說,令其明白。然而,這正意味著憂鬱症實則一種深刻的生命經驗,即便有距離,或是經驗本身擁有一定程度的不可傳達性,理解與接近還是可能的。這也是作者以親身經驗開始的原因。由此,我們才可能通往他者的心靈,到更遠之處,更歧異之處。




進入第三、四個篇章〈治療〉〈另類療法〉,開始由個人的經驗,轉向外在。他從精神分析到藥物治療,羅列起各種方法與原理及其效用。開始談論科學上的論據,以及自身與其他受訪者的感受及回應。

第五章〈族群〉則可以作為另一個重點。在經過兩章探究各種療法企圖一勞永逸治療後,這章回到作者最根本論點:「每個人的憂鬱症都不相同」。就像每個人的命運,生命軌跡與性格,並不能以單一框架斷定。作者在此用心,輔以人類學資料打破西方觀點,告訴我們「憂鬱症的急迫性、症狀與治療方式,都取決於超越個人生化機制的外在力量,也取決於我們是誰、在哪裡出生、相信什麼、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第六、七章表面上談論負面的〈上癮〉與〈自殺〉,而作者採以同理的方式去談,似乎有更多的用心對於憂鬱患者的訴說。他溫柔告訴他們,憂鬱症造成的軟弱,因而對酒精、食物或藥物上癮,未必是壞事。不需急著否定自己,「若拒絕只會引領你走向更難承受的痛苦,又何必拒絕?」自殺亦是,不需急於否定自殺的念頭,除了這是個人的決定外,「一個人愈能充分接受理性自殺的概念,就越不可能非理性自殺。」

下冊的第八章是全書的另一個精華,可視作一個西方憂鬱症簡史,配合著思想史,可以更全面了解不同時代對於人的看法(尤其「健康的人」)。九到十一章則走到更外部,以社會科學以及生命科學的方式剖析。

然而,或許最重要的,還是第十二章的〈希望〉。所謂的希望並不是遙遠的將來,作者以相當切實的態度面對憂鬱症的希望。首先,是認識,就像作者如此寫完一本書,也如同我們認真閱讀到最後。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生命力。」作者不需額外的口號,光寫完這本書就是證明。

至於如何走過,他的建議也十分有說服力:「憂鬱症要適切治療,需要科學與藝術的特殊結合。」只要我們清楚,不需要急著否定,因為痛苦仍有其意義。如作者所說:「我寧可永遠活在悲傷的迷霧中,也不要放棄感受痛苦的能力。」

正是這份能力,完成了這本書。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朱利安·拔恩斯的作品,譬如我們較熟悉的《福婁拜的鸚鵡》,出版至今已經三十餘年。他的筆調口吻,貌似平淡(譬如相對瑰麗的書寫風格、或魔幻寫實類的調度),甚至讀來不太像虛構小說,說話者的聲音太貼近一個現實作者的位置。以至於閱讀起他的時候,尤其像《福樓拜的鸚鵡》或是眼下這本《生命的測量》時,像是讀起一個具有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人類學作品時常給予一種閱讀的愉悅,即便人類學由內或由外的反思已經進行了幾十年,讀起像這般的句子——「我在貝塔尼亞頭一回聽得懂的對話是關於游泳。當時我想知道能否在海裡游泳,他們告訴我可以;當人們看到我游泳,他們告訴我,我是斐索。」——,往往浮現一種嚮往。這些與我們相異的人們向我們展演的人類文化的可能性
    每一次的經典重出,除了後見之明的讀取彼時的時代精神外,亦參照當代,重新審閱了價值。而這價值無論如何,即使看起來「不變」,都是新的。閱讀《物體系》不可能忽略布希亞當時所談論的重心之一「科技」,在五十年間已有巨大改變,尤其網路的發明,使得這本書的觀點,可能要搭配到他往後所見證的時代方可證成。而幸運的我們
    一本書的誕生往往來自另一本書。就像慾望,即使是書寫的,也會如同看著他人大快朵頤時跟著垂涎,慾望本身的延燒,慾望的仿效性,在匱乏中突然滋長。讀起這本書的矛盾也在於此,一方面像是空白許久而突然爆破開來如同暴漲氾濫的河水,甚至瞬間席捲的海嘯;另一方面,又像是一本已經寫了許久,甚至寫好許久的手稿,在某個適當
    朱利安·拔恩斯的作品,譬如我們較熟悉的《福婁拜的鸚鵡》,出版至今已經三十餘年。他的筆調口吻,貌似平淡(譬如相對瑰麗的書寫風格、或魔幻寫實類的調度),甚至讀來不太像虛構小說,說話者的聲音太貼近一個現實作者的位置。以至於閱讀起他的時候,尤其像《福樓拜的鸚鵡》或是眼下這本《生命的測量》時,像是讀起一個具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說來也妙 因為和一個朋友聊到焦慮的事我就把之前借的這本書拿出來看(這本書後面也有很多人預約 剛好最近碰上的事也讓我該好好面對自己的情緒 ——————正文開始—————— 看這本書時一直有一個畫面冒出來 理科太太之前曾經訪博恩一集 問他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 博恩回覆,他會想像情
    Thumbnail
    這是一位作者在「憂鬱」來襲時,透過將情緒擬人化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轉化成獨特的圖文書。他藉由描繪自己和「憂憂」相處的過程,找回了「希望」,同時傳遞出正向的情感與成長訊息。充滿生動有趣的圖畫,在內心世界中做深度描寫,帶給讀者正向的情感與成長訊息。
    Thumbnail
    致鬱系(イヤミス)是由評論家霜月蒼於二○○七年提出的一種推理小說類型,指的是那些讀完後讓人心情沮喪、餘味不佳的作品,其主題通常圍繞在人內心的陰暗面。 森澤藤子,一個遭到父母虐待、同學欺凌,在悲慘的日子裡苦苦掙扎的少女。她始終以為自己的人生就只能在底層打滾,再無翻身的可能。
    Thumbnail
    一位患有憂鬱症的患者,分享了對陰影與現實的感受。文章中描寫了他對生命的困惑、痛苦的抒發,以及對世界的掙扎。這篇文章充滿戲劇性的表達,期望引起讀者的共鳴與關注。
    Thumbnail
    「沈從文說: 美麗總是愁人的」,於是擁有了它,有了愁,也共有了負擔。是的! 承受吧?或許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就承受了甜蜜與苦澀。書信,在本書中傳遞愛訊的線引,留著的物件,是有情的,也是無情的,是有意義的,也是無意義的,系乎一念之間!
    Thumbnail
    我從沒讀過一本回憶錄,因為我對於他人的生平事蹟不感興趣。然而這次以「患有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的獨特身分勾起我極大的興趣。 先說明躁鬱症的基本資料,患者情緒非常反覆不定,不是狂喜而充滿幹勁,就是暴力、幽暗而瘋狂,生活與理性平靜絕緣。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
    Thumbnail
    說來也妙 因為和一個朋友聊到焦慮的事我就把之前借的這本書拿出來看(這本書後面也有很多人預約 剛好最近碰上的事也讓我該好好面對自己的情緒 ——————正文開始—————— 看這本書時一直有一個畫面冒出來 理科太太之前曾經訪博恩一集 問他怎麼面對自己的情緒 博恩回覆,他會想像情
    Thumbnail
    這是一位作者在「憂鬱」來襲時,透過將情緒擬人化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轉化成獨特的圖文書。他藉由描繪自己和「憂憂」相處的過程,找回了「希望」,同時傳遞出正向的情感與成長訊息。充滿生動有趣的圖畫,在內心世界中做深度描寫,帶給讀者正向的情感與成長訊息。
    Thumbnail
    致鬱系(イヤミス)是由評論家霜月蒼於二○○七年提出的一種推理小說類型,指的是那些讀完後讓人心情沮喪、餘味不佳的作品,其主題通常圍繞在人內心的陰暗面。 森澤藤子,一個遭到父母虐待、同學欺凌,在悲慘的日子裡苦苦掙扎的少女。她始終以為自己的人生就只能在底層打滾,再無翻身的可能。
    Thumbnail
    一位患有憂鬱症的患者,分享了對陰影與現實的感受。文章中描寫了他對生命的困惑、痛苦的抒發,以及對世界的掙扎。這篇文章充滿戲劇性的表達,期望引起讀者的共鳴與關注。
    Thumbnail
    「沈從文說: 美麗總是愁人的」,於是擁有了它,有了愁,也共有了負擔。是的! 承受吧?或許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當就承受了甜蜜與苦澀。書信,在本書中傳遞愛訊的線引,留著的物件,是有情的,也是無情的,是有意義的,也是無意義的,系乎一念之間!
    Thumbnail
    我從沒讀過一本回憶錄,因為我對於他人的生平事蹟不感興趣。然而這次以「患有躁鬱症的精神科醫生」的獨特身分勾起我極大的興趣。 先說明躁鬱症的基本資料,患者情緒非常反覆不定,不是狂喜而充滿幹勁,就是暴力、幽暗而瘋狂,生活與理性平靜絕緣。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透過對話的形式探討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是以一位青年和一位哲學家之間的對話形式展開,透過五個夜晚的深入交談,揭示了許多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自我成長和幸福的深刻見解。對我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次心靈的啟發,更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