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電影筆記】12.12: 首爾之春

raw-image


《12.12:首爾之春》(韓語:서울의 봄)是2023年上映的韓國劇情片,「春」為一種描述政治邁向自由的術語,例如大眾孰知的「布拉格之春」、「大馬士革之春」、「阿拉伯之春」,中外史實不勝枚舉。作為韓國第一部將雙十二政變改編成電影的作品,上映不到三周的時間突破了700萬人次的觀影人數。雖於2023年近年底才上映,但該年度的累計觀影人次排序迅速超越五月上映的《犯罪都市》,成為2023年韓國年度票房榜第一位。

沒有過於冗長的前情提要,故事以1979年10月26日總統朴正熙遇刺做為開端,隔日韓國除了濟州島以外,進入全國緊急戒嚴時期。為了平衡派系勢力,身為陸軍參謀總長的鄭祥鎬任命全斗光擔任朴正熙遇刺案調查本部長。全斗光創建的小團體「壹會」在當時遍佈軍系高層分子,並多為握有實權的人士。為了將勢力集中於壹會,全斗光與會內成員盧泰健策畫將參謀總長冠上莫須有罪名並拉下台。1979年12月12日全斗光發起政變,其引領的叛軍與守護首都的警備司令官李泰信帶領的鎮壓軍對抗,關鍵九小時內,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感緊緊抓住了觀眾們的心。

由於電影中所有名字皆使用化名,在前面幾分鐘角色陸續登場時,一瞬間與自己之前接觸過的歷史產生錯亂感,不過這並不影響我進入劇情。導演以非常明確的時間點切入故事中心,沒有拖泥帶水的解釋,即使事前沒有該政變的背景知識,也不影響觀眾對這電影的整體理解與沉浸感。這部片最引人入勝的無非是緊張刺激的攻防戰,從軍事備配到影響彼此的心理戰。每通電話的解釋與勸說都與下一個策略緊密結合,且期待的心情會因一個部隊的換邊站迅速掉入谷底。雖然已知正史的政變是反派獲勝,電影中看見了守護首都士兵們的努力,還是不免希望能有個不虧待他們努力的結局,以至於步出影院時的我長嘆了一口氣,即使這並不是部沉悶的作品。

沒人想過在漢南洞的一夜對峙,會將韓國拉進十幾年的無民主深淵,爾後還需依靠民主化運動,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抗爭,才得到今日的自由。那一夜哪怕只有一人改變了想法,都可能造就不同的黎明,無論是守護民主抑或是反叛,需要的都是一股眾志成城的氣魄。與多數人相同,我看這部片時也想起《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正因為已知光州運動的不易,看《首爾之春》時不免感受到更多的氣憤、惋惜與傷感。一個人的慾望,引發了一群人的貪念,進而導致難以計數的血淚。真相甚至一直被掩蓋與模糊化,若不是有人在這塊領域不斷努力,那一夜的槍響或許會一直被誤解為民主之聲。如同劇中全斗光所言「失敗的話就是政變,成功的話就是革命」這般令人不勝唏噓的話,我們不同意卻難以反駁,所謂的歷史畢竟是由擁有今日的人所寫成。此刻想起了喬治歐威爾撰寫的《一九八四》一書中提及「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歷史就是這麼回事。

劇中全斗光從聚集黨羽到正式奪權的過程,除了他本身那股狂傲的梟雄之氣是亮點,其他人的反應也很值得一看。正反兩方都有懦弱且毫無主張的人,還有自私自利、苟且偷安卻位居高層的人,他們只偏安一隅的心態,比起大反派全斗光更令我感到厭煩。有好幾個瞬間甚至被他們的膽怯荒唐到笑出來,原來在市井小民難以接觸的高位隱藏著如此多畏縮。雖說如此,真正站到了國家存亡的大事面前,誰能百分百保證自己能冷靜地面對?誰能真正做到對那些威脅利誘不動如山?被觸動出討厭的情緒是真,因回歸至現實生活,他們的反應也是如此真切。這裡不得不提及電影的華麗陣容,幾乎集結忠武路上所有演技派演員,即便是沒有對話的場景,光看他們眉宇間傳遞的訊息都讓我覺得值回票價。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將歷史人物的蓬勃野心與當時來不及傳遞給民眾的憂心與不安,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每個需要下決心的瞬間,透過他們的演技將情緒拉滿,我也同樣屏息以待並觀望下一步。

雖有聽說《首爾之春》的製作成本約為230億韓圜,算不上大型製作,但無論從劇情、陣容,或場景設計,我認為都是值得大力推薦的一部。是看完覺得精妙絕倫,能再次珍惜及感嘆民主不易的作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