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筆記】自由之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What's your name?"
"Teddy Bear"
"No, not that name. Your real name."
今年七月在推特看到這段,即使只看文字都令我心碎,當時我僅是被關注的議題大數據帶領,還不知道正是這部《自由之聲》的片段。十月初,想著找一部電影填滿連假第一天,意外串起了七月的記憶。當電影播到此處,即使故事才開始,我已經淚流滿面。

《自由之聲》(英語:Sound of Freedom)是部2023年上映的美國犯罪動作片,劇情描述美國國安局探員提姆,為了揪出人口販賣源頭以及解救更多兒童,不惜辭去工作,遠赴哥倫比亞並滲透該組織的行動。故事背景源自於非營利組織「地下鐵路行動」(Operation Underground Railroad)創始人提姆·巴拉德的真實人生。身為前政府探員時,提姆·巴拉德主要處理兒童販賣的問題,卻感覺總是受限於層層官僚體系,且無法真正援救孩子。他毅然決然辭職並成立了組織,專注於打擊人口販子。

電影推出後得到的評價兩極,細究起來也極具爭議。在這篇心得裡,暫且不論立場問題,單就電影本身,我認為呈現方式確實尚待加強。以一個打著「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電影而言,我會期待劇情出現令人失望的地方,例如營救過程沒如此行雲流水、有人在過程中受傷,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整部電影帶給觀眾滿滿期望感,雖然令人心動,但也因為離我們所知的現實有距離,反而無法走進故事。即便如此,我仍會支持大家前去觀賞,為的不是一部藝術性高的作品,而是它想傳達的理念以及這個議題所需的關注度。

- 上帝的孩子是非賣品(God's Children Are Not for Sale)
這句話絕對是貫穿整部電影的軸心,也是步出電影院久久無法忘懷的一句台詞。當主角提姆被問起其信念時,他眼神堅定不移地答出這句話。

在人口販賣這個黑暗一角,孩子相對於大人的弱勢感讓他們被視為「物」,因此被任意掌控、買賣與為所欲為。人與生俱來的權益與自由不應受任何外界力量剝奪,常人認為理所當然要被接納的規則彷彿不存在於那個世界。每當友人與我討論起這個議題,我們總想滔滔不絕說出很多價值觀與大道理,沒曾想過可以回覆得如此簡單又有力。「上帝的孩子是非賣品」,我們所見的所有種族、性別與年紀都是,我們所有人都是。

- 因為毒品只能交易一次,而孩子每天可進行五到十次的交易
電影以數據明確指出人口販賣的猖獗,每年估計有200萬個兒童被販賣,並受到性剝削與被迫從事性交易,數據化的結果讓人不寒而慄。

主角遊說身邊的人加入這場行動時,他提到人口販賣比毒品更加嚴重,且是以翻倍的狀態持續增長。我們必須認知到,真實世界遠比檯面上的數字來得糟糕,他們實際的遭遇遠比這些畫面更殘忍。累積成數據的每個案例,都是一個理應有美好人生的生命。即使電影畫面僅點到為止,透過龐大、中立的資料顯現,反而對比出了真實生命遭受迫害的哀戚。

這份迫害影響的不只在事件發生的當下,還有受害孩童們長遠的人生。片中主要要解救被轉賣的女孩羅西歐,故事一開始她愉快的在房間打鼓,整個畫面以暖色調呈現。事件發生後的女孩一樣會歌唱,但那首原本充滿生命力的歌曲,不管怎麼唱都無法是原本的模樣。片尾女孩回到房間,她彷彿是克服了一般的打起鼓。不過畫面以較冷色調的方式呈現,如同我們看到的羅西歐的經歷,生命待她如此冷酷。最後伴隨著羅西歐的歌聲,一抹夕陽照入藍色調的畫面,我們會知道那代表著希望,但願每個正經歷苦難的小生命都能獲得救贖。

電影中可看到每個環節努力的人們都有自己的不易,或許是人身安全的考量、現有家庭的顧慮、所處職位的擔憂,跨過任何一道坎都有值得被讚頌的偉大。我知道一般市民如我不能成為電影中的英雄,但或許透過購買一張電影票,貢獻關注的力量,逐漸累積也能讓渺小成為力量。

「唯有被閱讀過,一本書才能活起來。」這句話出自紀優.穆索的小說紙女孩 書是栩栩如生出現在我生命中的導師或摯友 但願我能將這些生命過客帶給我的感動化作文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假如只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對《奧本海默》的觀後感,我會選擇「肅然起敬」。動筆前思考良久,無論從劇情走向或畫面設計來談,我得到的衝擊感都難以用文字呈現。我不敢說這部長達三小時的作品能在每一刻帶來震撼,但結局絕對讓人意猶未盡。
前陣子與友人聊到,積極是好事,但一直在積極亢奮的情緒下絕對是不好的事。接納自己的不夠完美,把好與壞拼湊起來,才能是一個完整的自己。比起完美,完整似乎是更難達成,卻也更必要的目標。
偶然透過衛福部LINE的群發訊息,得知一系列關於親密關係上精神暴力的電影,因為是自己也時常關注的議題,果斷選擇可參加的場次。非常感謝近幾年公部門越來越重視這些事情,透過活動讓更多人理解事件的成因、接收個案在事件中的感受,進而釐清原本誤解的部分。
音樂劇《怪胎》的背景與電影版大致相同,講述患有強迫症的兩人相知相惜相愛的過程。兩人對外界髒汙的厭惡與整齊擺設的堅持不謀而合。世人將他們兩個視為怪胎,也讓他們之間的羈絆更堅固。然而原以為無堅不摧的信念,在陳柏青的強迫症忽然消失的那天開始動搖,兩個人面對這個巨變的反應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
我們的一生不斷在相遇與失去,失去不一定是天人永隔,也可能是漸行漸遠或突然的分道揚鑣,我們也窮盡一生在練習、克服失去帶來的負能量與悲傷。這趟旅程告訴鈴芽也告訴觀眾,即使遭逢巨變,人們還是能依靠強而有力的彼此與溫暖動人的回憶,即便充滿未知仍能逐步邁向未來。
《神人之家》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化場面,導演如實呈現家人間的互動、家中所遇之困頓、父親患病至死亡的日子,以及神靈之於自己家是什麼樣的存在。導演最終得到了答案,神靈的有無對他而言好像沒那麼重要,他的人生不需要執著於是否得到眷顧,遇到問題、看見本質,然後想辦法解決。終究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並謹記自己並
假如只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對《奧本海默》的觀後感,我會選擇「肅然起敬」。動筆前思考良久,無論從劇情走向或畫面設計來談,我得到的衝擊感都難以用文字呈現。我不敢說這部長達三小時的作品能在每一刻帶來震撼,但結局絕對讓人意猶未盡。
前陣子與友人聊到,積極是好事,但一直在積極亢奮的情緒下絕對是不好的事。接納自己的不夠完美,把好與壞拼湊起來,才能是一個完整的自己。比起完美,完整似乎是更難達成,卻也更必要的目標。
偶然透過衛福部LINE的群發訊息,得知一系列關於親密關係上精神暴力的電影,因為是自己也時常關注的議題,果斷選擇可參加的場次。非常感謝近幾年公部門越來越重視這些事情,透過活動讓更多人理解事件的成因、接收個案在事件中的感受,進而釐清原本誤解的部分。
音樂劇《怪胎》的背景與電影版大致相同,講述患有強迫症的兩人相知相惜相愛的過程。兩人對外界髒汙的厭惡與整齊擺設的堅持不謀而合。世人將他們兩個視為怪胎,也讓他們之間的羈絆更堅固。然而原以為無堅不摧的信念,在陳柏青的強迫症忽然消失的那天開始動搖,兩個人面對這個巨變的反應深深牽引著觀眾的心。
我們的一生不斷在相遇與失去,失去不一定是天人永隔,也可能是漸行漸遠或突然的分道揚鑣,我們也窮盡一生在練習、克服失去帶來的負能量與悲傷。這趟旅程告訴鈴芽也告訴觀眾,即使遭逢巨變,人們還是能依靠強而有力的彼此與溫暖動人的回憶,即便充滿未知仍能逐步邁向未來。
《神人之家》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戲劇化場面,導演如實呈現家人間的互動、家中所遇之困頓、父親患病至死亡的日子,以及神靈之於自己家是什麼樣的存在。導演最終得到了答案,神靈的有無對他而言好像沒那麼重要,他的人生不需要執著於是否得到眷顧,遇到問題、看見本質,然後想辦法解決。終究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並謹記自己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改編自真人實事,一部描述兒童拐賣正在全世界盛行的電影。 上帝的孩子都是非賣品。 藉著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把這些故事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以期能降低更多兒童犯罪與性犯罪的發生。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本片簡單概述:馴鹿寶貝是一部由英國喜劇演員理查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演的小品影集,根據其他網路資料來源表示該部作品為理查蓋德的親身經歷改編。內容主要描述主角被一名女性跟蹤、性騷擾、攻擊導致影響他的工作、生活以及親密關係,然而第一集即以倒述的方式,從警察問他:你為什麼不報警?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去年在美國締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以兒童拐賣的真實事件改編,揭露人口販運世界的重重黑幕。上映後,全球票房不只超車阿湯哥,突破 2.4 億美元,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世界當中「失落的一角」。從議題層面、故事節奏跟切角,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慾望與性」的荒謬,起因於人類仍是動物,受制於本能的「慾望」,追求安逸與快樂。而「性」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最低成本的快樂來源,得到快樂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孩子的事以後才算)。性快感的體驗又非常純粹,不像吃美食、做運動,理論上沒有體驗門檻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像一場瘋狂的假說,實驗著一個女人的內心如果全然沒有社會道德及禮教的束縛,僅僅是懷著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闖蕩世界,會與世界產生怎樣的互動?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跳河自盡後,被瘋狂外科醫生移植她所懷的嬰兒的腦袋,繼續存活下去的故事。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為《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第一章閱讀筆記,內容提到影像與權力、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透過觀看的實踐(詮釋影像、賦予意義)在當代的充斥影像的世界發揮影響力。
Thumbnail
《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改編自真人實事,一部描述兒童拐賣正在全世界盛行的電影。 上帝的孩子都是非賣品。 藉著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把這些故事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以期能降低更多兒童犯罪與性犯罪的發生。
Thumbnail
網路社會裡面,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更包含了在不認識、生活沒交集的人面前擺出被喜愛的公眾形象。就算勇於逆風,一旦被退追蹤、被封鎖、被演算法砍,當流量崩盤,簡直變成比「社死」更卑微的「不存在」!
Thumbnail
本片簡單概述:馴鹿寶貝是一部由英國喜劇演員理查蓋德(Richard Gadd)自編自演的小品影集,根據其他網路資料來源表示該部作品為理查蓋德的親身經歷改編。內容主要描述主角被一名女性跟蹤、性騷擾、攻擊導致影響他的工作、生活以及親密關係,然而第一集即以倒述的方式,從警察問他:你為什麼不報警?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週末看了《可憐的東西》,這部以超現實手法呈現的電影,探索了女性成長和探索之旅,同時挑戰了觀眾的道德底線。影片中的對話引發了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探討個人的成長與道德規範之間的微妙關係。透過這部作品也提醒了自己,在人生的旅程中,抉擇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無論框架如何,我們都擁有自由。
Thumbnail
去年在美國締造票房奇蹟的電影《自由之聲》(Sound of Freedom),以兒童拐賣的真實事件改編,揭露人口販運世界的重重黑幕。上映後,全球票房不只超車阿湯哥,突破 2.4 億美元,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世界當中「失落的一角」。從議題層面、故事節奏跟切角,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慾望與性」的荒謬,起因於人類仍是動物,受制於本能的「慾望」,追求安逸與快樂。而「性」在某種程度來說,是最低成本的快樂來源,得到快樂不需要額外付出成本(孩子的事以後才算)。性快感的體驗又非常純粹,不像吃美食、做運動,理論上沒有體驗門檻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像一場瘋狂的假說,實驗著一個女人的內心如果全然沒有社會道德及禮教的束縛,僅僅是懷著如嬰兒般的赤子之心闖蕩世界,會與世界產生怎樣的互動?這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跳河自盡後,被瘋狂外科醫生移植她所懷的嬰兒的腦袋,繼續存活下去的故事。
Thumbnail
看过电影《熔炉》的都会被里面学生霸凌事件震惊到令人发指,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只能活在任由人们宰割的地狱世界里。而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这种悲剧不断上演。《美国田园下的罪恶》就是这样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1965年美国印地安那州,十六岁的西尔维娅和妹妹珍妮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