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尼克.凱夫(Nick Cave)曾表示自己對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英國後龐克樂團沒有什麽好感,甚至直言:「感覺就像被一群棉花糖強暴」,然而 The Pop Group 顯然是個意外驚喜,被他形容為 "狂躁、偏執、暴力和痛苦集於一身" 的音樂,他的說法比大多數人都更貼切,也是一種讚美。
1977年,全世界齊聲呼喊龐克帶來的無政府主義,當時沒有人想到兩年後將再次迎來分水嶺,The Sex Pistols 已不復存在,唱片公司高層則將這些口號印製成T恤販售,就在此時,後龐克從這股浪潮中崛起,他們摒棄了憤怒轉而進行更具實驗性和內省的音樂創作。The Pop Group 也在此時尋找自己的位置,只可惜,他們激進詭異的音樂永遠無法 "融入" 任何場景,他們彷彿是一群剛從地獄歷劫歸來的修道士,尤其主唱馬克.史都華(Mark Stewart )的聲音中蘊含著堅定信念和滿腔怒火,在灰暗破碎的節奏中交替爆發。
受到龐克的啟發,但又唾棄風格上的束縛,令人感到困惑和焦躁,《 Y 》就是這樣的一張專輯,將牙買加 Dub、放克和自由爵士融合,聲音聽起來別無二致,有人認為他們的作品是一坨狗屎,但當你仔細聆聽時,會發現其中的細節令人驚嘆且極具前瞻性。從放克旋律直接切入到不和諧的 Dub 剪輯,再流淌到自由形式的爵士輔音,還有時而閃現的迷幻吉他聲響,你根本無法在聆聽之前做好任何準備,放到現在來看也是極為罕見的奇行種,使你對音樂的界限產生質疑,當然也讓現代的實驗音樂顯得乏善可陳,它甚至會嘲弄你的無知,進而激發你對探索未知音樂的渴望。
像 《Y》 這樣的作品沒有藍圖可循,它是一種刺眼的能量,是一種在結構自負和限制之外狂喜的聲音表達,這場激進的風暴使龐克變得過時無趣,若龐克樂團宣揚無政府主義,那 The Pop Group 則是親身實踐這一切。
【專輯錄製】
雖說 《Y》 是一張沒有藍圖規畫,難以預測的專輯,但它仍有核心骨幹 — 放克。
最初 The Pop Group 想要成為一支放克樂團,但受到龐克、黑人舞曲和激進政治抗議的啟發,同時對固化的音樂風格感到失望,他們決定將這些元素全部融合在一起。成立後不久,就因狂野的現場表演而聲名鵲起,與 Radar Records 簽約,並登上 《NME》 雜誌封面,並在1979年初發行了首支單曲 〈 She Is Beyond Good and Evil 〉。
在將樂團獨特的聲音錄製成磁帶之前,主唱馬克.史都華(Mark Stewart)、吉他、薩克斯風、鍵盤手加雷斯.薩格(Gareth Sager)、貝斯手賽門.安德伍德(Simon Underwood)、鼓手布魯斯.史密斯(Bruce Smith)和吉他手約翰.沃丁頓(John Waddington)在青少年時期經常去布里斯托的青少年俱樂部聆聽 Kool & the Gang 和 Parliament 的音樂。
馬克回憶當時表示:「就在龐克之前,布里斯托流行過很多放克音樂,而現在龐克已經開始流行了,讓我們把在布里斯托街頭聽到的東西融入其中吧!」
1978年,樂團準備錄製《Y》時,他們最初的計劃是與地下絲絨的約翰.凱爾(John Cale)合作擔任製作人,最後決定由具有雷鬼音樂背景的Dub 製作人丹尼斯.博維爾(Dennis "Blackbeard" Bovell)參與他的第一個非雷鬼音樂項目,他也開心表示:「這張專輯讓我有機會發揮我的製作潛力。」
評論家西蒙.雷諾斯(Simon Reynolds)寫道:「丹尼斯將 Acid Rock 的狂野和 Dub 的剪輯融為一體,這使他成為最理想的人選,承擔起讓 The Pop Group 雜亂無章的聲音具有某種凝聚力之重責大任。」
隨之而來的是一段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創作時期,《Y》中的聲音既陌生又熟悉,勾人心弦的旋律顛倒了過來,吵雜的聲音變得更加吵雜。作為歌詞作者,馬克貪婪地挖掘著各種想法:神話、哲學、批判和超現實主義,每一種都得到了抒發和解構,就如同音樂本身一樣。
馬克將他們的爆炸性音色描述為一種充滿激情的犯罪行為,若不是在正確時間和正確之人的指導下,這種靈感可能無法捕捉複製成歌曲,但有了丹尼斯的幫助,The Pop Group 找到了一位絕佳的合作者,能將樂團的能量激發出來,同時也能將能量反饋給他們。馬克說道:「當我們和丹尼斯一起進入錄音室時,他和我們一樣瘋狂,我們整整兩個晚上都睡不著覺,穿著睡衣坐在錄音室,前後剪切幾百段磁帶,加雷思在這些昂貴的混音台上爬來爬去,就像星際爭霸戰企業號上的猴子一樣。」
對 The Pop Group 來說,龐克不只是一種音樂,而是一種感覺,一種能量、靈感甚至是躁動的傳遞,他們創造了一些東西,同時也拆解了一些東西:「在龐克時代,每個人都能獲得能量,並在生活中隨心所欲地表現出來,而這與舞台上的音樂人無關,也跟誰說了什麼無關,就只是一扇門突然被打開了。」賽門也表示:「包括丹尼斯在內,我們所有人都曾多次涉足未知領域,而這正是這張專輯的精神所在,也是它具有開創性的原因,我不認為我們試圖標新立異,當你能做的事情受到限制時,你就會變得富有創造力,這就是我們所想表達的。」
【全專輯曲目介紹】
〈 Thief of Fire 〉 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完美的開場曲,在橡膠般伸縮自如的節奏中,馬克大聲懺悔道:「我承認我的罪行,我是盜火賊!」
盜火賊指的是普羅米修斯,他從奧林匹斯山盜取了火種,並將其賜予人類,作為懲罰,普羅米修斯被鐵鏈捆綁,讓鷹啄他的肝臟為食,但一夜之後,他的肝臟便會再次復原,第二天又被吃掉,承受這般無限循環的痛苦直至永遠。
藉由這則神話故事象徵樂團的雄心壯志如同普羅米修斯,他們抓住了龐克的革命性,創造了新的東西,認為市面上任何音樂都不夠好。The Clash 等龐克樂團將自己的名字寫入聖經之中,但 The Pop Group 卻想反抗眾神,盜取他們的火種來重塑世界,為世人踢開了一道大門,推倒了一堵高牆,創造了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當時樂團在錄音室播放了放克教父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的歌曲 〈 Soul Power 〉 和 〈 Superbad 〉後便開始隨之起舞,突然間歌曲的雛型也就順勢誕生,在談到這首歌曲時,馬克表示:「這首歌曲是我的人生座右銘,如果有人說某件事很危險,說我們不應該這麼做......好吧,我就偏要去做。」
就在你認為或許這張專輯沒那麼難消化時,〈 Snowgirl 〉 正式宣告了革命的開端,歌詞上探討了自我毀滅和矛盾的情感痛苦,渴求在折磨中尋找慰藉。俏皮活潑的鋼琴音符連接成一條繩索,接著人聲和其他樂器就像是被撕碎的紙屑強行黏貼在線上,而兩旁彷彿有人拉著繩索頭尾不停晃動,讓整個聽感也不斷旋轉,眼看一切就要分崩離析之時,所有物件又再次回歸原位,只留下還搞不清楚狀況,暈眩難受的聽眾們嘔吐一地。
轉眼之間,〈 Blood Money 〉 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重型機器砸在你臉上,在你還不及反應,緩緩駛入近似自由爵士的實驗節奏之中,甚至把磁帶倒過來播放,而馬克.史都華在此就像戰場上的指揮官,用扭曲猙獰的臉孔要你遵從他們的遊戲規則,尖叫聲伴隨著雜訊在背景閃爍,似乎在我們眼前發生一樁慘絕人寰的血腥屠殺,節奏同鎮定劑,重覆著像咒語一樣的催眠短語,不知不覺你已提起槍,手扣板機,鼓聲如同槍擊般掃射,一句:「殺人是什麼樣的感覺?」機器再次運作,而心智也在這一刻徹底崩潰瓦解。
第一面的最後一首歌曲,在六分半的時間裡,〈 We Are Time 〉 的內容極為豐富,按照龐克搖滾的標準,六分鐘的時間至少可以塞進三首歌曲,而這首歌曲給人的感覺卻遠不止於此。在賽門的放克貝斯節奏和吉他手加雷思的衝浪吉他旋律的推動下,開始了一次穿越龐克、放克、Dub 和爵士樂的跨次元旅行,馬克扭曲的嗓音如同從某個遙遠的太空基地迴盪而來,所有元素都匯聚在一起,碰撞出如此奇異且暴力的樂趣。
〈 Savage Sea 〉 中,悅耳動聽的鋼琴一直處於歌曲的最前端,直到人聲在一片混亂中發出令人不寒而慄的低吟,暗示了自己因革命失敗被判處死刑,在行刑前他顫抖想像著還未親身探索過的浩大世界,祈求自己能躲進海裡逃過死劫,然而不管如何求饒,隨著行刑隊開火射擊,小提琴悄然響起,人們高唱福音聖歌,鋼琴則旁若無人地繼續奏鳴曲,人聲漸漸遠去,留下一片血跡斑斑。
〈 Words Disobey Me 〉 有著專輯裡最出色的放克節奏,而人聲則像是精神分裂般,從輕聲細語到語無倫次的鬼叫,呼應了歌詞中所想表達的:「真理是一種感受,我們不需要任何語言,把它們通通丟掉」;由薩克斯主導的 〈 Don’t Call Me Pain 〉,隨著蜂鳴般的巨響逐漸演變成一幅飽富色彩的抽象爵士拼貼畫,在音色上不禁令人聯想到另類搖滾後輩 Morphine 所開創的低音搖滾,也印證了專輯的影響深遠。
〈 The Boys From Brazil 〉 則在歌詞上深入挖掘,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對比畫面,將傳統與現代、社會價值觀、環境惡化和歷史遺留問題等元素並列在一起,提到叢林保護著古文明,人類的濫墾便是對過往文化的破壞;白衣男子撫摸被陽光曬黑之人身軀的意象則喚起了種族議題上的失衡;棕櫚油和焚燒屍體的句子更是突出了工業革命帶來的破壞性影響。所有這些新舊之間的衝突皆為呼籲人們在變化中反思和清醒,倘若我們忽略或忘記這當中的歷史教訓,那麼毀滅之日便指日可待。
最後 〈 Don't Sell Your Dreams 〉 就像一個陷入緩慢坍塌的宇宙,高速運轉的機器終於停下,彷彿樂團已經氣力放盡,以極慢的速度演奏著天鵝之歌,並用剩下的最後一口氣苦求我們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隨著時間的流逝,結構蕩然無存,氛圍飄忽不定,使人幾乎平靜下來,細細回想這一趟不可思議的音樂旅程所帶來的巨大震撼。
【結語】
《Y》一經發行就收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1979 年,《NME》 將其描述為一次 "勇敢的失敗";而馬克.費雪(Mark Fisher)則寫道:「Joy Division 的《 Closer 》 被普遍認為是後龐克皇冠上的明珠,但 《Y》 潛力未盡,是冰中之火,絕對與前者有著同樣的地位。」
《Stylus》雜誌稱讚這張專輯為 "後龐克的瘋狂里程碑":「這些政治龐克曲調被解構得只剩下骨架,而在這些光禿禿的骨架之間,交織著一些有史以來最下流骯髒的聲音。」
2004 年,《 Pitchfork 》將《Y》列為 70 年代最偉大專輯排行榜第35名,並稱與大多數70年代後期的無浪潮(No Wave)不同,The Pop Group 不注重傳統,而是對其進行了激烈的抨擊。這張專輯影響深遠,舉凡 Minutemen、Primal Scream、Sonic Youth 和 Nick Cave 等音樂人和樂團都認為這張專輯影響了他們的創作。
40 年後的今天聽來,仍很少有與之相似的作品。你可能會在某個瞬間聽到一些經典 Dub 音樂的痕跡,然後在另一個瞬間聽到 Bootsy Collins 的放克聲調,接著不經意地抬起頭時,還能聽到 Gang of Four 的吉他聲響,即使聽起來像個巨大文化融爐,The Pop Group 的首張專輯依然自成一體,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當團員聽到最初的舊磁帶,第一反應也是:「搞什麽鬼?!」對於初聽者來說絕對是一張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聲音碰撞之作。
「接受意想不到的事物」最終成為樂團想要送給新聽眾和年輕一代的禮物。《Y》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音樂不應被格式或結構所定義,所謂的創作理論都不過是鬆散的準則,有時甚至會阻擋你的腳步。而 The Pop Group 允許自由和好奇心引導他們,才有了這張令人驚嘆、無與倫比的音樂作品。他們仍然相信,不要讓眾人的期望來侷限藝術的可能性。
吉他手加雷思表示:「尤其是現在,沒有人真正在靠音樂賺錢,所以完全沒有規則可言,你不一定要聽起來像電台司令(Radiohead),你可以聽起來像個收音機(Radio),讓聽眾困惑抓狂。我一直不明白,要知道,我們當時還是青少年,而這就是青少年的表現主義。」
「我希望這張專輯能繼續激勵他人,讓他們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力求原創,否則平庸只會帶來更多平庸。」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