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地理學》:從「不舒服」旅行中探索自我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們出遊是為了什麼?住在舒適的飯店、在市集中消費、在人潮擁擠的景點遊走、駕駛著有冷氣的汽車⋯⋯同時我們又渴望在旅遊中看看那難得一見的大山大海,希望洗刷我們在日常節奏積累的疲勞。藉由習慣的日常事物,擺脫由習慣的日常事物帶來的疲乏,看起來是有點矛盾,也是我設定的每一趟旅途中在思考的現象。

帶著這些疑問,我遇到了段義孚的《浪漫主義地理學》這本書。

段義孚《浪漫主義地理學》

段義孚《浪漫主義地理學》

人們力圖擺脫基於常識的中庸之道⋯⋯勇於冒險的人們便皈依一些地理環境,這些環境並不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甚或於美滿舒適的生活),卻迎合他們性格中熱烈浪漫的渴望。

段義孚對於浪漫主義與地理學的詮釋,讓我再次思考了旅遊這件事。


逃離工作、脫離生活⋯⋯大家是否也有那種悸動?

地理學是探索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地理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

這是維基百科對於地理學的解釋,簡單來說地理學是一門代表理性、代表文明的科學。那為何段義孚又會把反理性、崇尚情感的浪漫主義家在地理學前面呢?

段義孚認為,綜觀人類歷史的發展,從毫無紀律、蠻荒不羈的大自然走向具有文明秩序的城市生活,兩者之間存在著二元對立的差異;當城市徹底變成人類的「家」時,我們又憧憬以前的自然生活,以懷舊的情緒逃離城市,走向高山、邁向雨林、步向沙漠、航向海洋——這種情緒不正是我們現在出遊的心情嗎?我想大家出遊時都有過「逃離生活」的想像。

2017年我第一次環島時規劃了3次的農村打工換宿,就是為了體驗城市以外的生活。體驗的結果是,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美好:在農村人家,4點要起床下田;8點太陽出來後就得回去煮早餐;10點收拾完畢休息片刻,又得準備午餐;14點飽餐一頓,太陽還太大上不能下田,只好睡個午覺補眠,但是悶熱的天氣著實難睡著;16:00,太陽小了,再繼續回到農田工作:19:00天色暗了,回去煮晚飯;當一切整頓完畢後,21:00趕快洗澡、洗衣就得上床睡覺了,隔天一早還要下田。日復一日的循環中,不僅沒有休閒娛樂的時間,連睡覺品質都難以維持。一望無際的稻田看似浪漫,耕耘的農夫卻不見得能靜下心享受。

raw-image


放飛自我的瘋狂旅程背後,是為了什麼?

我還有過其他為了體驗而做的瘋狂舉動:這4年去了蘭嶼3次,累積2次徒步環島的經驗。36公里、從早上5點走12小時、烈陽高掛頭頂、背著一整天要喝的水行走,只為了「走一圈好好看看蘭嶼」;2021年初寒流來襲大雪紛飛,連續兩週跑到大屯山與思源埡口賞雪,騎著機車、全身防寒重裝、頂著睡意與低溫與濕氣前行,只為了「看看下雪的台灣是什麼樣子」。

獲得的照片與回憶很美好,完成這些旅程也挺浪漫的,過程卻不盡美好:腳痠痛到無法行走、起大水泡、嚴重曬傷;手指凍傷、大感冒⋯⋯但是這些都沒有阻止我繼續下一趟旅程,為什麼?

浪漫主義的行為除了違反常識與本能,還必須包含「探索」的動機。

段義孚在〈城市〉一章中提到,許多看似瘋狂的行徑並不只是為了標新立異而為之,還要有探索與實踐的目的在其中。追求崇高體驗雖然危險,但既是一種超越自我的體驗,也被視為是一種精神上的昇華與淨化,就像阿拉伯的勞倫斯橫渡沙漠,或者像南森以及博多前往南極冰川。這些歷史人物和地理學家確實透過極地征戰拓展了地理學的視野,同時也實踐了內心的個人目標。

他們漠視世俗、不在乎名譽和獎賞,而是在探求的過程實踐自我,實踐對自己來說重要卻虛無縹緲的東西。自己的貢獻跟他們當然無法相比,不過我人未有共鳴的地方在於每次的遠行都是因為想親自理解與體驗那些未曾見過的事,這也是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總想要來一趟脫序的旅程。


為什麼浪漫主義是重要的?從旅遊中擺脫世俗、找到自己

《浪漫主義地理學》一書,讀起來像是段義孚的一些隨筆雜記,並沒有嚴謹的理論,但他之所以把看似理性/感性兩個極端的地理學與浪漫主義擺在一起,是為了說明:文明科學始於對危險與未知的探索,理性的推動始於浪漫的本能。

在當代旅遊中,我們大多仍被舒適的文明保護著,或許偶爾也能來一趟擺脫一切的「壯遊」,擺脫世俗眼光與「好玩」的定義,尋找自己內心的聲音、挖掘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探索那些自己上不知道的事情;看似不舒適的旅程背後,為的是實踐自我、挖掘未知。

地理學家探索的是家,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有誰能對家無動於衷呢?
avatar-img
126會員
132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日格陵蘭,會是明日的所有國家,它正替所有地區承擔第一線氣候暖化所面臨的衝擊。」 歐萊德攜手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遠征格陵蘭考察,化為一部警世用的紀錄片《解凍格陵蘭》。裡面提到氣候變遷的衝擊與好處,而我則反思了具有高碳排的觀光旅遊,是否也能更永續?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我決定把握大概是今年最後一次拍攝銀河的機會,下班後直衝山區按按快門。這一次的拍攝經驗跟以往比較不同,我也趁勢回顧了這四、五個月的拍攝作品,才驚覺自己最近的拍照思維有些微改變,甚至想起了桑塔格在《論攝影》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對「攝影與藝術」的思辨還有與「狩獵」的比較。
我試著將文化路徑放在不同的光觀尺度,從觀光本身的模式到個人的觀光動機,然後探討便捷的當代是否讓我丟失了觀光的路徑(過程);我認為必須先對觀光有更多元的想像,才有可能在「文化」上做更多討論。
近來積極參與走讀體驗以及文史相關講座,尋找任何可以實踐不同觀光的可能性。正巧接觸了「文化路徑」一詞,它是什麼?它又能為走馬看花式的觀光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思考?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我的印象中阿美族語海比較親近,他們的山上文化又是如何?這一趟也大大讓我感受到何謂「身體學習」⋯⋯
「今日格陵蘭,會是明日的所有國家,它正替所有地區承擔第一線氣候暖化所面臨的衝擊。」 歐萊德攜手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遠征格陵蘭考察,化為一部警世用的紀錄片《解凍格陵蘭》。裡面提到氣候變遷的衝擊與好處,而我則反思了具有高碳排的觀光旅遊,是否也能更永續?
去年六月出版的《風土創業學》,對我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從商業分析的角度來思考深度旅遊這件事情,或許讓我從理想更往現實拉近了些,也讓我有機會綜合整理之前接觸到的文化路徑、人類學觀點以及對於觀光亂象的想法。
我決定把握大概是今年最後一次拍攝銀河的機會,下班後直衝山區按按快門。這一次的拍攝經驗跟以往比較不同,我也趁勢回顧了這四、五個月的拍攝作品,才驚覺自己最近的拍照思維有些微改變,甚至想起了桑塔格在《論攝影》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對「攝影與藝術」的思辨還有與「狩獵」的比較。
我試著將文化路徑放在不同的光觀尺度,從觀光本身的模式到個人的觀光動機,然後探討便捷的當代是否讓我丟失了觀光的路徑(過程);我認為必須先對觀光有更多元的想像,才有可能在「文化」上做更多討論。
近來積極參與走讀體驗以及文史相關講座,尋找任何可以實踐不同觀光的可能性。正巧接觸了「文化路徑」一詞,它是什麼?它又能為走馬看花式的觀光帶來什麼不一樣的思考?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我的印象中阿美族語海比較親近,他們的山上文化又是如何?這一趟也大大讓我感受到何謂「身體學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家金英夏的散文集《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深入解析人類旅行的原因和意義。透過個人經驗和反思,他呈現出旅行與內心世界的交融,讓讀者思考自己旅行的理由與生活的課題。文章不僅展示了旅行的啟發,還探討了故事與人生的關聯,深入人心。希望能激發讀者的靈感與思考。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旅行總是令人心情愉悅的 旅行可以使人暫時逃離日常生活的壓力 也可以讓人探索新的事物 每個人對美好旅程定義不同 有些人嚮往四處探訪當地知名景點 品嚐美食又或者只想換個環境 享受舒心休憩體驗 但不外乎都希望透過旅行 為生活注入新的能量
Thumbnail
旅行不僅是探索世界的旅程,也是與自己、他人和世界對話的體驗。透過旅行,人們可以發現內在的力量,建立與他人的情感連結,並聆聽世界各地的故事和魅力。
Thumbnail
旅行,就是偏離日常軌道的探險,讓自己永遠在重新定位中。旅行既是觀點轉換,又是身分的轉換,地方因為你而有了意義。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當疫情使世界隔離,尋找旅行的勇氣成為許多人的訴求。作者回憶起旅行的樂趣,並回想李欣頻老師和旅行界的朋友,讓自己重新找回追尋世界的目的。這篇文章以內心掙扎與尋找勇氣的過程為主軸,值得分享。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家金英夏的散文集《懂也沒用的神祕旅行》深入解析人類旅行的原因和意義。透過個人經驗和反思,他呈現出旅行與內心世界的交融,讓讀者思考自己旅行的理由與生活的課題。文章不僅展示了旅行的啟發,還探討了故事與人生的關聯,深入人心。希望能激發讀者的靈感與思考。
Thumbnail
這次半自助旅行點燃了體內的旅遊魂,這才發現自己熱愛以自主探索方式去看世界去看人。
旅行總是令人心情愉悅的 旅行可以使人暫時逃離日常生活的壓力 也可以讓人探索新的事物 每個人對美好旅程定義不同 有些人嚮往四處探訪當地知名景點 品嚐美食又或者只想換個環境 享受舒心休憩體驗 但不外乎都希望透過旅行 為生活注入新的能量
Thumbnail
旅行不僅是探索世界的旅程,也是與自己、他人和世界對話的體驗。透過旅行,人們可以發現內在的力量,建立與他人的情感連結,並聆聽世界各地的故事和魅力。
Thumbnail
旅行,就是偏離日常軌道的探險,讓自己永遠在重新定位中。旅行既是觀點轉換,又是身分的轉換,地方因為你而有了意義。
Thumbnail
對我而言,旅行的意義是多采多姿的,從年少的憧憬到隨著年齡增長的思考,旅行意義不斷變化。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旅行觀唸的轉變,認為應該用心感受當地文化和人情才能真正體會旅行的意義。他喜歡紀錄旅行的點滴,這些回憶成為了他的寶藏。此外,他更傾向於在國內進行深度旅行,探索臺灣的風土人情。
Thumbnail
  「浪漫主義的想像傾向於極大或極小之物,不喜觀中庸之道。浪漫主義的想像輕易地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   相對於中庸之道,正因為有極端之分才有中庸的產生,如光明∕黑暗、高∕低、混亂∕形式、頭腦∕身體等這類兩極化的價值觀念。但海德格認為,沒有主客對立的問題,因為我們就生活在這世界,
Thumbnail
當疫情使世界隔離,尋找旅行的勇氣成為許多人的訴求。作者回憶起旅行的樂趣,並回想李欣頻老師和旅行界的朋友,讓自己重新找回追尋世界的目的。這篇文章以內心掙扎與尋找勇氣的過程為主軸,值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