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9|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書評】《游牧十年》一個旅人的歸鄉之路|最真實的旅者心境

游牧十年就跟寓言故事一樣,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到,會有屬於各自心境上的收穫。這不是本只講述青旅瘋狂夜晚的書;也不是一直述說旅行陰暗面的鬼故事,這是一本關於人生的書,只是剛好作者的人生都走在旅途的路上。而這篇書評,也不只是書評,而是關於旅行的文章。

• 書名:游牧十年:一個旅人的歸鄉之路

• 作者:馬修‧凱普尼斯(Matthew Kepnes)

• 類型:非虛構 / 散文 / 旅行文學

• 出版年份:2023

• 我的評分:5/5 (其實想給超過滿分)

關於這本書的書評/感想/收穫等等,我想用幾個問題來呈現。透過作者的經歷來回答這些問題,可以讓尚未踏上旅途的你;正在旅途上的你;已經從旅途回來的你,都更能看清楚旅行真正的面貌。

游牧十年


I.為什麼要旅行?

不為什麼,因為我就只是想去那個地方看看。

身為旅行nerd的我,超喜歡看到作者引用幾百年前旅行家的故事或是說過的話,Matt(作者)也遵循著這樣的寫法,提出了法國旅行家的故事。要知道在近200年以前,是沒有「旅遊」這件事的,古人如果沒有特殊目的,沒事是不會離開自己的村莊,畢竟路途上充滿著各種猛獸、災害、強盜與疾病。

但拜科技所賜,幸運地出生在現代的我們,用超低的風險就能見證大洋另一端的新奇文化。而法國旅者不起眼的路途,在當時是跨時代的想法,在我看來也是旅行家最純粹的信念,我,就只是想看看那片風景,想看看遠方的人們在幹麻。

或許引用英格蘭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會更能明白。

記者:"Why did you want to climb Mount Everest?"
喬治·馬洛里:"Because it's there."

因為山就在那裏。

II.為什麼不旅行不行?

跟上一個問題很像,但兩個問題間的差別,就是「遊客」與「旅人」之間的價值觀差距。

結論上來看,Matt是受不了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所以踏上一條沒有終點的旅途。但「一成不變」這件事,不同文化有不一樣的解釋。前陣子我跟公司請了兩週長假去泰國參加大象營隊,如此舉動讓周圍的台灣人出現訝異、不解、羨慕等各種情緒。雖然我好像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情,但放在Matt出生的美國,一年只能請一次2週的長假,已經是10幾年前的他,所謂的「一成不變令人受不了的生活」。

先不管亞洲人多愛工作(多奴)這件事,旅人想要的是更多彩的生活、更新奇的文化刺激、更超乎想像的價值觀衝擊。「旅人」是特異的生物,是穩定社會中的突變種,可以預見情節的明日、隔週、下月令我們感到不安,那是一種像在膠水中游動的感覺,深怕下一秒黏稠的膠水會變成更黏稠的水泥,我們就永遠被困在生活當中了。

為什麼不旅行不行?因為我們只有在旅行時,感覺自己活著。

後記:​這本書讀在《游牧的歷史》之前,看完游牧的歷史後才知道,旅人可能不是突變種,我們只是有移居者的基因而已 : ) 【書評】《游牧的歷史》-塑造世界的流浪者

波蘭的青旅

III.為什麼旅人都住青旅?

主因當然是便宜,一趟數年、數月的旅程,經不起一晚動輒100美金的花費。另一個主因,是青旅本身就是個值得探索的文化!

雖然Matt經營的部落格- Nomadicmatt.com,主要是教導受眾如何省錢旅行,但Matt在書中也有提到,旅行到了後期原本青旅中吸引人的元素,逐漸開始變成困擾與矛盾。依據我的旅行與青旅經驗,我認為「青旅」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個國度。會住進青旅的旅人,即便來自於全世界卻共享著同一個價值觀,大部分我在青旅中遇到的人,都有以下的人格特質:

健談、開放、包容、幽默、開朗

旅行除了白天的觀光讓人興奮外,夜晚的緣分也是吸引人踏上旅程的原因,青旅的夜晚是有魔法的,在這裡我能遇見全世界,也能讓全世界遇見我。除此之外,大家或多或少會受到出生地的價值觀影響,打從一開始就很可惜地去忽略掉許多值得探索的目的地,以我來說,要不是在青旅結交了波蘭朋友,波蘭這個超美超溫馨的國度,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去。

IV.在旅行中交得到朋友嗎?

當然可以!而且會交到一輩子的朋友!

Matt不只一次在書中提到,青旅萍水相逢的朋友,隔了數年再次相遇時,彷彿時間都沒變,兩人的交情還是跟當初那個夜晚一樣。

-

那Matt矛盾與困擾的點在哪呢?

或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吧,Matt花了數年才感受到的困擾,我開始旅行沒多久就察覺到了。「緣分」是亞洲獨有的概念,令我們珍惜每一次的相遇,或許亞洲人一開始真的比較害羞,但如果一個陌生人打破藩籬進入了我的人生,那就會是一輩子的朋友。可是西方的文化不太一樣,人們可以一見如故,數個夜晚連續暢談、出遊,但說再見時卻像是跟路人說借過一樣。

美國人的Matt或許要很久才會厭煩這樣的相遇/告別輪迴,但台灣人的我,沒幾次就有點受不了了,而且厭煩的情緒有時在旅途中很難自我察覺。有次在回程的飛機上,才很後悔沒有留下兩位義大利、捷克青年的聯絡資訊,他們跟我一樣熱愛歷史、文化且對亞洲的種種充滿好奇,可是我卻因為「厭煩」告別,而沒有更深入的與他們交流。期待又害怕受傷,就是這種矛盾令人厭煩。


V.旅行到很煩該怎麼辦?

在開頭時我提到了三種心境的人:「尚未踏上旅途」、「正在旅途上」、「已從旅途回來」,這裡的旅途不是只實際上的一趟旅行,而是說旅人的漂流心境。

還在因為無法隨心所欲旅行而痛苦的我,當然是「正在旅途上」,所以還無法體會Matt遇到的旅行到很煩、旅行到出現心理疾病的狀態,或許剛環遊世界一周,或是已經旅行數十年的前輩們,能夠理解Matt的心境吧!

即便難以體會,但有旅人願意分享旅行的陰暗面,並且是用大篇幅的文章詳述,實在是很難得且珍貴的經驗分享。「旅行」不是「觀光」,不會只看到觀光泡泡裡面的美好日常,雖然不完美的部分更真實、更深切、更讓旅行有意義,但旅人在做分享時(包括我們)都不會提及太多,畢竟人類還是偏向喜歡看美好的事物。

Matt的經驗談,讓我深切地思考了,自己是否要繼續走在這條路上,Matt部分的煩惱其實跟旅行無關,而是跟「職涯」「人生」有關,不論是旅人、醫生、技師都會遇到的難題,只是是旅行版的難題而已。

後記:回顧此段的同時讓我想到在越南工作的某日。那天我在IG上分享我收到越南同事給的神奇香蕉,比芭蕉還小,味道與口感吃起來像番薯。愉快且熱烈討論的同一天,工業區的某處發生黑幫處決事件,一名越南工人被吊死在工廠大門不遠處的樹幹上。這就是旅行與觀光的差別。

北海岸的黃昏

VI.為什麼旅行是為了回家?

這裡的回家,我認為是從第二階段前進到「已從旅途回來」的心境。以常人的標準來說,Matt還是持續不斷地在旅行(畢竟經營旅行部落客是他的工作),但他在書籍的最後解釋了自己心境上的轉換,以及回到當初他不斷想逃離的城市定居所遭遇的掙扎。

透過旅行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Matt的旅程中最讓我有共感的體會就是,我們終究是來自於自己的文化,這件事。雖然旅人不斷地想要逃離自己出生的地方,且帶著討厭原生文化某些部分的想法,但實際接觸到廣到的世界後,才會發現原來自己是那麼的「本國」。

當旅人從旅途中回來後,帶著探索異國的心境與視角,重新看一次自己出生的國度,或許,缺點不再被放大,而優點是那麼令人驚豔。

-

最後下一個總結:這不是一本看了之後,會想馬上網購60L大背包,買張單程機票衝出去的書,但會是一本,讓你可以旅行得更久的書。


Kobo電子書城:游牧十年:一個旅人的歸鄉之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游牧十年:一個旅人的歸鄉之路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