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三 朱函
做為一個準考生,我有一個竭盡全力還是過不去的難關,那就是數學,我的數學爛到什麼程度呢?說個小故事,我的老師,也是我父親,只教了兩次,加起來不到20分鐘,中間摀臉撓頭眼神空洞樣樣來,最後直接喊停,捏著眉心快步離開,之後絕口不提「數學」二字,幾天後遞給我一本書和一包色紙,和我說「我放棄了,教妳哥的經驗告訴我,再教下去我一定會出事,以後你就用這個學,反正摺紙都是幾何,最起碼妳能有個成果!」
但在這裡必須為自己小小的澄清一下,我的數學真的比我哥好,至少我算得出來分數的加減乘除!因為國中時有被抽離出來進入小班教學,隨然考試依舊一次都沒有及格過,但也不至於被當掉,所以該知道的還是有學到一些。
在那個小班裡,只有六個學生,而我們的程度......只能說是不上不下,而老師平時的教學重點,就是穩紮穩打,將我們的基礎加強再加強,只要學會基本題就好了,這也讓我們的成績在一個穩定的範圍,從來都沒有掉下來過,而我也問過原本任課的數學老師,為何讓我有這個機會進入小班,她的回答是「因為妳還有救,妳還想學。」
讓能力較弱,但還想要學習的學生有機會追上其他人,一直是各國教育的終極目標,「No Child Left Behind(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更是美國的教育口號,就是希望漸少資源的差距,讓每個孩子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提升整體受教程度與教育品質;換句話說,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該分配到較多的資源。
「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是最考驗平等受教權的問題,依照特殊教育法規定,在某方面表現出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或有各式障礙的學生,因給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之協助,但同時也有法條規定常態編班,將不同程度的學生隨機編入班級,確保師資資源公平分配。
而如何分班這種世紀難題,其實有一種比較可行的解法:常態分班,能力分組;這也是明條寫在法規內的內容。所謂的能力分組,就像我前面所說的,有著更多的資源去支援那些能力較弱的學生,確保他們能跟上其他人的腳步,而學習表現較佳的學生也應以自己的步調學習,讓每個人都能在課堂中得到符合自身能力的指導。
在自學的過程中,最常被人提及的一句話無非是「你們自學的都過得很爽齁~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這也展現了台灣教育的核心觀念—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成績決定一切,學生有心理疾病、想自殺?你看看,現在的小孩抗壓性多差,毛病問題一大堆,說白了就是不想讀書,我賺錢那麼辛苦供你讀書都沒說什麼了,工作的壓力能和讀書比嗎?你們現在可是最幸福最快樂的時段,念個書輕輕鬆鬆的什麼都不用做,等出社會了你就知道,別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熟悉吧?是不是似曾相識耳熟能詳?儘管科學實證,一位正常成人的專注時間只能持續15分鐘,儘管世界各國的學習時間都比台灣短,卻有更好的學習成效,我們的家長還是深信不疑,會輸,就是練不夠!所以最好一天學12個小時,可不能因為玩樂壓縮了學習才藝和補習的時間!
這種堅定不移的決心我深感敬佩,但,有沒有想過,那些創造出跨時代發明的人,那些創造出有著豐功偉業的人,大部分都是在做「自己所深愛的事」「自己的熱情所在」「自己有興趣的事」?許多著名人事都是以自己的興趣喜好,加上一點「靈感」,創造出驚世鉅作,「靈感」哪來的?走在街上瞥到的,看書看到的,聊天說到的,旅遊中聽到的趣聞軼事。
有足夠的閒暇時間讓學生能好好休息、好好放鬆、好好玩、好好探索,找到自己所喜歡的事物,培養興趣,才是現在各國的發展方向。越是多元的觀點,越能讓人進步;當你經歷的越多、對某件事情了解的越深,越能有著不一樣的看法,而這些不一樣的聲音將成為他人的養分。
無論如何,如果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他們有競爭力,先試著給他們探索與放鬆的時間吧!說不定能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各有各的優缺點,但絕對不存在哪一種比較好的說法,每個人的理解方式、學習快慢、擅長的事物都不同,而有時僅僅是換一種說法,換一個老師都能讓我快速領悟重點並加以延伸;就和想法一樣,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正確解答。對我而言,只要能聽懂、能理解,不管是「能力分班」還是「常態分班」都是好方法。
因材而施教、放棄原有成見、聆聽並同理、理解且改變、尊重每個想法,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強項,找到自己的道路,這才是「教育」的意義。
師評:朱函此文寫得真是精彩!以自己的經驗入手,再寫到能力分班和常態分班的優缺點及你認為最適合的解方,而我最喜歡的是,你將此題深化成一個教育理念的討論,非常有意義! 看來老天爺雖然沒給你數學腦,卻給了你厲害的文字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