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1|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色彩與鏡頭語言交織而成的藝術佳作(下)

電影不僅是一則故事,更是無數細節堆疊而出的藝術品。上篇我們將《可憐的東西》的重點聚焦在鏡頭語言方面,本次將簡單分析尤格·藍西莫《可憐的東西》中色彩方面的大膽嘗試,並了解其在於電影中是否有意義?這種夢幻的色調對於電影來說是否可有可無?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距離上一篇電影鏡頭分析隔了一段時間,手指不停在落下與倒退中來回,隨著鍵帽一次次回彈,細節卻也愈發模糊。但我相信,被忘記不是不好,而是為了襯托其餘相較經典的章節是如此美好。《可憐的東西》各方面都別有特色,前陣子跟一位友人談論這部電影,對方從不同層面給予反饋,令我受益匪淺,更坐實了與大家分享交流的初衷,是有意義而非無意義的。

類似卻不單調乏味,同一色相調和成的藝術作品

這邊我想先放幾張《可憐的東西》中的畫面給大家看,請各位看完後默默思考一番,在這幾個畫面中,他們間相似處為何?色彩的使用有何特色?這些色彩出現在這些物體上是否合理?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這邊放出了三張劇照給大家參考,有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嗎?那就是在大方向中,色彩的運用極其一致,他們都處於同一色相,但可能在明度與彩度上做了些變化,以至於畫面放眼望去都是同一種調性,卻還是有些微的差異,不會讓整個畫面過於平淡無趣。

現在我將以第三張劇照為例,簡單了解《可憐的東西》運用的色彩學原理與場景塑造:

以第三張為例,往前傾倒身著藍衣的女性、夾雜陰影與些微亮光的藍天、佔據畫面四分之一沾點雨藍的欄杆護牆,放眼望去就是張藍到不行的場景,為什麼卻顯得特別?很簡單,固定色相、移除變數,調整明度與彩度,既單一又不單一,這就是所謂的「色彩調和」。藍色作為主要色彩,不同程度的融合灰、黑、白三種色彩,去創造差異性,讓畫面賦有層次,就達到了「統一中求變化」的概念。

最後,劇情、鏡頭與配色三者間的關係也很重要,我們著重色彩方面來看,第三張照片的場景中,藍色配色在冷色系中相對強烈,它可以塑造出一種孤寂、冷冽、悲戚的狀態,在導演運鏡、故事文本等配合下,整個氛圍感拉滿,令人印象深刻。

鮮豔卻不相互衝突,前後景色交織出的絕美場景

一樣我先放幾張《可憐的東西》的劇照給大家,大家思考一下特別之處,色彩在很多時候不只是為了畫面好看,可能內含眾多寓意想帶給觀眾,這邊就來簡單了解一下: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圖片來源:《Poor Things》劇照)

這邊放了兩張有特色的劇照,我先提出幾個疑問,現實的天空長怎樣?顏色有哪幾種?客輪煙囪排放出的煙長這樣正常嗎?

在說這些之前,《可憐的東西》是一部分類在超現實的電影,因此任何不正常的色彩皆屬正常,至少是對我來說。因為超現實的定位,給予了這部電影一個很大的空間去發揮。可能你看過五顏六色的天空,但是既有粉紫色又有藍色,甚至帶點霓虹色,就不怎麼正常了。一片抬頭即可看見的天空,在電影中變得那麼魔幻又有魅力,不顯得突兀將色彩運用得恰到好處,是一個大膽又成功的嘗試。

在這個被塑造成繽紛世界的電影中,主體跟背景的視線焦點其實也拿捏得很到位,你不會因為背景特色而忽略主體。以第一張圖來說,客輪是主體,海與天空是背景,兩者結合放在一起,並不會讓視線轉移到背景,進而遺忘客輪是主角的事實。兩者間巧妙地達成平衡,背景沒有因為鮮豔的色彩而喧賓奪主,反而完美襯托出客輪的簡樸,最後客輪上的一縷縷「青煙」更是畫龍點睛,成功鎖定了觀眾視角。

總結

很感謝把這兩篇文章讀完的讀友,也感謝剛接觸這篇文章的新讀友,其實在規劃這兩篇文章時,就是抱持著想將看完電影當下的「理解」分享給大家,希望傳達出不同一樣的見解,其實也就是想到什麼打什麼。並且將一些學習過的內容交給大家,但又不想讓文章變得過於死板,所以不會有什麼教科書內容,大多都是有感而發的讚嘆與簡單帶過的理論。很高興可以分享對《可憐的東西》中鏡頭與色彩的觀點,也期待有人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予以交流,那麼這次就容我在此擱筆,讓我們在下次的文章再見,掰掰。


整篇文章為沐滓本人個人見解,因此如有出入或錯誤的地方歡迎討論,也希望大家對相異的論點抱持理性與禮貌,不要人身攻擊,建立一個友好地平台供大家討論。最後,推薦想更了解《可憐的東西》的人,可以親自前往電影院觀看,給予製作團隊一個大大的支持,讓他們知道付出是值得的,畢竟這是一部十分值得入座觀賞的作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可憐的東西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