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壹、《老子道德》:到底,大器怎成?

之一:大器晚成

有說是大器,需要更多時間的等待、醞釀,才能成。胡說。如同「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只是讀書人苦於求財不得、覓侶不匹,自我安慰、自我激勵的說法;用在安慰『懷才不遇』的人們。

有本書「你以為的懷才不遇只是懷才不足而已」,書名已切中實況。如果能將自己活得好,其實不太可能『懷才不遇』;這聽著像是「雞生蛋、蛋生雞」,不是的。才能無法發揮,如何活得好?是的,沒錯。如果窮困潦倒可以解釋為懷才不遇,那這個世界大有問題——因為太多的人才都被當作蠢材。固然如同孔夫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這不會是大多數情況。

大部分人都不是大器,所以認不出別人是大器,再正常不過。孔夫子都會看走眼,何況遠不如他(可是聖人)的我們!曾經有命理師說:「大格局的人,即使在運氣很差的情況中,都不會比普通人在運氣好的時候壞。」普通人的運氣,其實也只是比普通好一些,而且經常守不住好運帶來的結果。所以,大器者即使一時半刻不能得君行道、或自立為王,還是可以盡可能照顧好自己(及家人),不會因而墮落、怨天尤人。

如此,大部分都不是大器的那些人,還是會在某一機緣,發現此人可能有才;畢竟,此人周遭除了家人,總是有些相互認識的人們——販夫、走卒、匹夫、匹婦、員外、掌櫃…….會宣傳此人的存在。老子夠低調吧,有因此人們毫無所悉於他麼?沒啊。認識他的人,大有人在啊!因此,無論有才無才,別讓自己邋遢、進而成為「壞才不遇」。

還有說,大器晚成的人,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或時間(將『晚』解釋為暗處或夜間),努力修養自己,期待有朝的那一日。這說法,已經是穿鑿附會了。

之二:大器免成

有改說「大器免成」,說是人生不強求,順其自然,才是成。胡說。這樣說太強調「聽天命」。如果老子要如此表達,為何極為重視「聖人」?因為「聖人」『聽天命』?「聖人」「為腹不為目」,吃飽穿暖還是必要啊,如果要用「聽天命」的方式『吃飽穿暖』,應該是「死骨遍野」。

因此,聖人還是必須「盡人事」;不可單憑『聽天命』,導致最後隨波逐流。栽種、捕撈可不是輕易之事,得要對氣候、水文有了解;裁衣一樣的不容易。

更要緊的,老子的「聖人」還必須克制不當欲望,以為世人的表率。有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現可欲,使民不亂。」這更難。所以,需要「聖人」。

就只是文字訛誤

老子道德:大器无成

情況其實是「晚」是「免」之訛,「免」是「无」(即無)之訛。因此,原本是「大器无成」。「大器无成」的真意是:大器,是沒有定型的(成),因為大器能不斷地包容,因此不會定(成)於一型而可以「蔽而『新成』」。如此,再置回「大方無隅,大器无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通了。《文子》:「老子曰:『夫守一隅而遺萬方,取一物而棄其餘,則所得者寡,而所治者淺矣。』」這就是「大器无成」的反面解釋。文子是老子最重要的弟子。詳朔雪寒《道德經論正》。著有《文子》一書。

「沒有定型」絕非「樣樣通」,因為那是「樣樣鬆」。即便「聖人」也無可能無所不能,能做的是,專注於一——一件自己擅長的事,但是在思想上必須廣泛包容、在待人處事上必須廣泛包容,才能夠「所得者廣、所治者深」——器,才能夠持續廣而深。

老子的「無為」才不是「無作為」,是「不強求」。「不強求」才不是「聽天命」,是「盡人事」。因此,老子勉勵人們「上悳(德)無為而無以為」——盡人事,但是,最終若是不成功,不應沮喪而應持續盡人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