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筆記 | 水的聯想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些為我們所獨有的,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感覺,往往只是電光石火的一瞬, 要是我們不懂得抓住和品嚐這一瞬,我們便沒有成長,也沒有興奮。■─Eric Hoffer : The True Bliever

..............................................

漢民族是個主張與自然維持「親和關係」的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主張「勘天役物」。因此未發展出西方式的科學。這雖多少令人遺憾,但我們却是世界上最善於從自然事物觀照人生啟示的民族。

就以水來說,一個典型的西方心靈會認爲:水是兩個氫分子同一個氧分子的化合物,呈液態,佔地表四分之三,也是人體的主要成份。這種觀照態度是窮理的、科學的。但是中國古代哲人則不然,在他們的觀照下,水不止是科學的物質,尚且能夠呈現繁富的風貌與意義,其態度是玄學的、藝術的。

翻開中國古代典籍,最著名的水喻在《老子》一書。這位充滿神秘感的哲學家爲了說明他「柔弱的哲學」曾經用水作過美妙的比喻。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句話在今日看來,無非是說:無限大的胸襟、絕對的寬容,是至高人格的特質。由於老子的觀察很細心,水的那種「永遠普濟萬物」、「不拒納污濁」的性格,就被老子以一種浪漫的態度呈現出來。

然而,以水喻示人生意義的例子並不僅於此。例如《論語》便記載孔子在川上觀水,發出「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的感嘆,然後暗示人們應該自强不息。孟子借用《孺子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來喻示人格之輕濁,皆由自取。

再如荀卿在《荀子.宥坐篇》也說: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見大水必觀焉。」 這些都是十分有趣的例子。水的性質被巧妙地用來比附道德細目。儒家諸子觀察水性之細膩,啓示人生之高遠,是先秦典籍中所最罕見的。它同前引諸例比較,在修辭上不若前者質直,然而同樣深刻。

到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眼中,水的風貌就不是板著臉孔的嚴肅模樣,而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峯聚」(《卜算子》)的美姿了;還有人更用風水相遇的萬種風姿來譬喻文學心靈之活動 (例如蘇洵所謂:「風行水上渙」是也)。其他以水的「隨物賦形」來建立文學、藝術神奇奧妙的理論,散見在各種文學家的著述中,水的「藝術性風貌」繁富得 不勝枚舉。

當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人在大河邊跌入沉思時,水對於他們的啓示不止深邃而且遼遠。他們爲什麼能從水看出這麼多意義來?他們的心靈是怎樣的心靈?無疑地, 關鍵在於主觀的修持;就一個思想家而言,那是一顆不囿於成見、不蔽於俗念、虛而能容的心靈。

就一個藝術家而言,便是一顆敏感多情、生命力豐沛的心靈。這樣的心靈是可以修養 的。其修養之道,古代哲人也說得很多。莊子的「逍遙乘化」、「天籟喪我」;荀子的 「虛一而靜」諸學說,都在提示入們可以經由後天努力,使人的心靈達到「大清明」的 境界。

一旦擁有這樣的心靈,便無異掌握一支開發大千世界無盡寶藏的鑰匙,可以無限擴 張「智性的向度」、延伸「感性的觸鬚」。到那時候,陶淵明所說的:「萬物靜觀皆自 得」豈是渺不可期的高調?你也將如陶淵明一樣快樂而富有!

台中都會公園

台中都會公園



avatar-img
6.0K會員
639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退而不休,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內在的開悟,要比外在的教育更重要。(川端康成) 這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的勸學金言,但是要如何理解這兩句話呢? 且待我細説分明。
《小窗幽記》是一部格言集,條條都是人生的回味和處世的領悟。但我們在本文引用的勸學金言見於清.金纓編著的《格言聯璧.學問》中。意思是:閱讀未曾見過的書,如同結識一個情意相合的朋友,何等幸運;重讀已經看過的書,將如老朋友重逢,再叙舊誼。
有人問印度詩人泰戈爾三個問題…什麼最容易?什麼最困難?什麼最偉大?泰戈爾説:指責別人,最容易。認識自己,最困難。不求回報的愛,最偉大。泰戈爾的答問太巧妙了!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有人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恒常不變的律則裡,看到生命的契機;有人却在變動不居的世態裡、蒼黃反覆的現象中,喪失了鬥志。臣服於命運的捉弄,會覺得今生已矣,俟河清於何時?然而對於有心人而言,希望的微光,總在舉世都一致絶望的黯淡時刻乍現…
「三日不讀,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 生荆棘。」出自朱舜水《答野節問》,「荆棘」是個比喻,比喻不靈活。「彈」,指的是彈琴。三天不讀書,口舌就不靈活;三天不彈琴, 手指就僵硬,我想,作為學者或專業演奏家,一定深深認同。
內在的開悟,要比外在的教育更重要。(川端康成) 這是1968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的勸學金言,但是要如何理解這兩句話呢? 且待我細説分明。
《小窗幽記》是一部格言集,條條都是人生的回味和處世的領悟。但我們在本文引用的勸學金言見於清.金纓編著的《格言聯璧.學問》中。意思是:閱讀未曾見過的書,如同結識一個情意相合的朋友,何等幸運;重讀已經看過的書,將如老朋友重逢,再叙舊誼。
有人問印度詩人泰戈爾三個問題…什麼最容易?什麼最困難?什麼最偉大?泰戈爾説:指責別人,最容易。認識自己,最困難。不求回報的愛,最偉大。泰戈爾的答問太巧妙了!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有人在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中、恒常不變的律則裡,看到生命的契機;有人却在變動不居的世態裡、蒼黃反覆的現象中,喪失了鬥志。臣服於命運的捉弄,會覺得今生已矣,俟河清於何時?然而對於有心人而言,希望的微光,總在舉世都一致絶望的黯淡時刻乍現…
「三日不讀,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 生荆棘。」出自朱舜水《答野節問》,「荆棘」是個比喻,比喻不靈活。「彈」,指的是彈琴。三天不讀書,口舌就不靈活;三天不彈琴, 手指就僵硬,我想,作為學者或專業演奏家,一定深深認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水是人類生命共享的元素。 早在我們第一次呼吸地球空氣之前,我們已經熟悉水了。在母親子宮中,我們在溫暖的羊水中游泳,被母親的循環系統滋養,每個細胞都在水的幫助下成長。沒有水,心臟就無法形成,也不會有跳動和呼吸,我們將無法生存。 來到地球,我們成為這個星球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水的恩賜,讓地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這個目前感覺起來是由人類主宰的世界 科學發展的原因或許是因爲人想要自然的資源可以更好的爲我們所用 可以回過頭來更貼近生活ㄧ點,討論社會與我們感受到的就好 現實中比較殘酷的ㄧ個規責會是 :每個生命雖然都是獨特的,但不會有特例 或許你可以舉出許多特例,但在仔細想想本質上真的有特例嗎 本質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何來?到哪去?存在又有何意義? 無垠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是否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亦或在探尋造物的路上,我們竟會不經意間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創造出超越我們的存在? 如果,時間真的像一條,我們不能涉足同一點的湍急的河流,那我們當下該做的,是不是就該是回望,從長河上游順流而下的先人們閃耀的
覺悟民族,蓮花之真。魔慈世界,真假兩用。知我者,非我無情。不知我者,非我有情?悠悠蒼天,智慧為何用。 覺悟民族,蓮花之善。妙慈世界,真心一用。知我者,顯出真心。不知我者,隱藏真心。悠悠蒼天,智慧為何用。 覺悟民族,蓮花之美。佛慈世界,真理同用。知我者,無懼傷害。不知我者,有懼傷心。悠悠蒼天,智慧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住在充滿污染的城市裡,天上降下來的雨也都不甘甜了,反而帶了點刺激和酸味,這樣的情形著實令人難受。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水不會跑到外太空去淨化好了再回來。水不僅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傳統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文化中,水被視為淨化和治療的媒介,當然也和人體淨化息息相關。
非水不智,非金不顯,非木不儒,非火不將,非土不相 這段話是古籍對五行命人的描述 其中非水不智,就是在說水命人是很聰明的,而這個聰明來自於他們的交流 這個交流就是他們以心志與這世界的有生命跟無生命的事物交流溝通,互換訊息 "擅長有生命的交流為申雙子,擅長無生命的交流為巳處女" 水命人對於
Thumbnail
生存的基礎 尊重自然,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在這個現代化的世界裡,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許多便利,但也伴隨著對自然環境的忽視和破壞。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回歸尊重自然的價值,因為它不僅是我們存在的基石,更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資產。 人類與自然相伴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一直相伴。在這個共生的過程中,我們學會
Thumbnail
水是人類生命共享的元素。 早在我們第一次呼吸地球空氣之前,我們已經熟悉水了。在母親子宮中,我們在溫暖的羊水中游泳,被母親的循環系統滋養,每個細胞都在水的幫助下成長。沒有水,心臟就無法形成,也不會有跳動和呼吸,我們將無法生存。 來到地球,我們成為這個星球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水的恩賜,讓地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在這個目前感覺起來是由人類主宰的世界 科學發展的原因或許是因爲人想要自然的資源可以更好的爲我們所用 可以回過頭來更貼近生活ㄧ點,討論社會與我們感受到的就好 現實中比較殘酷的ㄧ個規責會是 :每個生命雖然都是獨特的,但不會有特例 或許你可以舉出許多特例,但在仔細想想本質上真的有特例嗎 本質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從何來?到哪去?存在又有何意義? 無垠的星辰大海中,我們是否真的只是滄海一粟?亦或在探尋造物的路上,我們竟會不經意間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創造出超越我們的存在? 如果,時間真的像一條,我們不能涉足同一點的湍急的河流,那我們當下該做的,是不是就該是回望,從長河上游順流而下的先人們閃耀的
覺悟民族,蓮花之真。魔慈世界,真假兩用。知我者,非我無情。不知我者,非我有情?悠悠蒼天,智慧為何用。 覺悟民族,蓮花之善。妙慈世界,真心一用。知我者,顯出真心。不知我者,隱藏真心。悠悠蒼天,智慧為何用。 覺悟民族,蓮花之美。佛慈世界,真理同用。知我者,無懼傷害。不知我者,有懼傷心。悠悠蒼天,智慧
Thumbnail
水,是創造生命的源頭,也是賦予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但我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自然不會覺得它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若我們進一步思考,就可以發現水有很多特質值得我們學習。老子對於水讚譽有加,他說水是最接近於道的物質。耶穌在世時顯現了水的品性,教導我們如何活得像水一樣。
Thumbnail
住在充滿污染的城市裡,天上降下來的雨也都不甘甜了,反而帶了點刺激和酸味,這樣的情形著實令人難受。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水不會跑到外太空去淨化好了再回來。水不僅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傳統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文化中,水被視為淨化和治療的媒介,當然也和人體淨化息息相關。
非水不智,非金不顯,非木不儒,非火不將,非土不相 這段話是古籍對五行命人的描述 其中非水不智,就是在說水命人是很聰明的,而這個聰明來自於他們的交流 這個交流就是他們以心志與這世界的有生命跟無生命的事物交流溝通,互換訊息 "擅長有生命的交流為申雙子,擅長無生命的交流為巳處女" 水命人對於
Thumbnail
生存的基礎 尊重自然,是我們生存的基礎。在這個現代化的世界裡,科技的進步帶給我們許多便利,但也伴隨著對自然環境的忽視和破壞。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回歸尊重自然的價值,因為它不僅是我們存在的基石,更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資產。 人類與自然相伴 自古以來,人類與自然一直相伴。在這個共生的過程中,我們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