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中関稅大戰開啟之後,陸續看到不少中共小粉紅在世界各地宣示國威或鬧事的視頻,使人對於中國民性之兩極化表現,印象深刻。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早年就曾在其名著《吾國與吾民》中,以敏銳的觀察與深刻的筆觸,對中國人性格作出入木三分的剖析。他以文化批評家的視角,揭示了中華民族性格中既矛盾又統一的特質。此等特質歷經歷史長河的淬鍊,形塑了中國人獨特的行為模式與精神風貌。
中國民性的矛盾性林語堂先生曾以一句廣為流傳的話語,概括中國民性之複雜面貌:「中國人在安全的時候最為勇敢,在危險之際則貪生怕死;對弱者如強人,對強者如奴僕;對善良者冷酷苛責,對邪惡者則出奇地沉默。」雖然此語是否全然出自林語堂之原創尚待考證,然其內容與《吾國與吾民》中〈中國人的性格〉一章所揭示之精神,實相去不遠。
首先,中國人在安穩環境下往往敢於冒險、展現豪情,而在危機來臨時則多表現出謹慎與退縮,形成鮮明對比。此一矛盾或可追溯至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深遠影響。在安定之境中,個體傾向於伸展其抱負;而面臨風險時,則以求生為首要,展現出務實、審慎的生存智慧。此種行為並非懦弱,而是一種歷經苦難、順應時勢的生活策略。
其次,中國人面對不同社會地位者所採取之態度,亦透露出濃厚的等級觀念。對於弱者,或流露出強勢乃至霸道的姿態;而對於強者,則往往趨於順從、諂媚。此種行為模式,與歷代社會權力結構息息相關,亦反映出對權威的高度敏感與服從傾向。
再者,林語堂指出中國人對善良與罪惡的截然反應──對善良者可能苛刻無情,而對罪惡之事則常選擇噤聲不語。此現象或與集體主義文化中「明哲保身」的價值觀有關,使人傾向於避免衝突,以保全自身安全。此種冷漠與沉默,實則透露出深層的生存機制與社會心理。
性格中的優點與缺陷
林語堂先生在批評中國人性格中某些不足之處時,亦不吝讚譽其光明面。他指出,中國人具有卓越的適應力與堅韌精神,使得中華民族即使歷經戰亂與苦難,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之幽默感、忍耐力與對生活之熱愛,皆為性格中閃亮的特質。特別是其於困境中尋找樂趣、以智慧化解苦難的能力,展現了對生活藝術的深刻體悟,流露出一種特有的樂觀氣質。
然則,其所批評之缺陷亦頗發人深省。例如過度重視「面子」與「人情」,導致人際關係虛偽繁複;缺乏公共意識,使集體利益時常讓位於個人私利;面對不公義時,則常無力反抗、缺乏直面挑戰之勇氣。此類性格上的侷限,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絆腳石。
文化根源與歷史背景
中國人性格的形成,深受傳統文化與歷史經驗之影響。儒家思想作為中國文化之主幹,強調「和為貴」、「忠孝仁義」,塑造了中國人基本的道德觀與行為準則。然而,儒家思想同時也強化了等級秩序與對權威的順從,使得人們在面對強權時往往缺乏反思與挑戰的勇氣。
此外,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又歷經多次戰亂,人民普遍養成務實、求穩的生存態度。林語堂所說「貪生怕死」與「驚人沉默」,正可見此種歷史背景的深層影響。地域差異亦是塑造性格多樣性的重要因素。中國幅員遼闊,南北風俗迥異,不同地區人民性格各具特色,林語堂雖試圖以宏觀筆法概括其共性,亦不忘提醒讀者概論終難涵蓋個體的細緻差異。
雖然林語堂先生的論述成書於近一世紀前,但其對中國人性格的洞見,至今仍具啟發性。在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中,中國人性格中的優勢──如堅韌、靈活、機智等──成為推動國家與民族發展的重要資產;然而,其弱點──如公共冷漠、權威依附──則亟須透過現代教育與公民意識的培養加以修正與轉化。
林語堂先生的文字,不僅是對中國人性格的觀察與記錄,更是一種喚醒民族自省的文化行動。他提醒我們,唯有誠實面對自身的優劣,方能促進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正如他在《吾國與吾民》中所言:「真正的文化自信,來自於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與批判性繼承。」
林語堂先生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立體的中國人性格圖像。他的筆觸既犀利而不失溫情,既批判而仍具包容之心。透過其文字,我們不僅看見中國人性格中種種矛盾與複雜,也洞悉其背後的文化根基與歷史邏輯。在當今多變的時代,重讀林語堂的洞察,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我,更激勵我們在傳統中創新、在自省中前行。

網路下載

廖修平版畫《結》(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