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筆記|有關賞與鑑的思考

李建崑-avatar-img
發佈於靜思筆記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為數位平台的創作者,處身在一個價值世界之中,很可能每天都會面對價值的評判;無論是評估藝術、文學、音樂作品,或是衡量歷史、學術、工藝製作,我們總是在賞與鑑之間游移;在美與真、情與理之間流動。如何避免謬賞與誤判?如何在主觀感受與客觀分析間尋求契合點?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賞:感性的領悟

賞是一種感性的體驗,比較仰賴情境直覺、情感共鳴與審美感受。當我們欣賞一幅畫、一首詩或一段旋律,往往是心靈先被觸動,然後沉浸於韻律、色彩或情感的流動中。在這個過程,我們不急於分析,也不急於評判,而是讓自我敞開,任由美感滲透內心,成為一場純粹的感知之旅。

比如我來到美術館,站在一幅印象派畫作之前,或許會因光影的流轉而陶醉,或因色彩的跳躍而欣喜;但這種體驗是私人的、獨特的,不需外在標準來驗證其價值。賞是一種開放性的態度,允許我們與作品建立直覺的聯繫,讓藝術的能量自然地流入我的內心。

鑑:理性的剖析

然而,僅憑感性體驗往往難以全面理解事物的價值。因此,賞之外,尚需鑑。鑑是一種理性的評析,透過專業知識與比較,尋求更具體的判斷依據。當我們鑑賞一幅畫作時,不僅關注其帶來的感受,還會考量畫家的技法、構圖、歷史背景,以及它在藝術史可能的定位。這種分析讓我們必須超越表層直覺,更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

以音樂為例,我們可能會因某段旋律的優美而動容,但若進一步探究其和聲運用、曲式結構與演奏技巧,甚至比較不同版本的詮釋,便能更加深刻地體會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以及音樂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變化。透過這樣的理性鑑賞,我們得以超越個人好惡,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藝術價值。

賞與鑑的流動平衡

賞與鑑並非對立,而是相生相成,彼此互補的。過度依賴感性,可能導致評價流於主觀,甚至錯失真正的藝術價值;而過度倚賴理性,則可能讓評鑑流於冷硬,缺乏情感共鳴。因此,我們應在賞與鑑之間尋求平衡。

初見一首詩時,我們或許會被其意境觸動而傾心,但若進一步了解詩人的生平、創作背景,甚至文本的語言技巧,便能更深體會其中的思理與美感。賞讓我們感受美,鑑讓我們理解美,當二者交互為用,審美的體驗就更為完整而深刻。

總體而言,賞,是感性的開啓;鑑,是理性的探究。前者讓我們自由地感受世界,後者則賦予我們更為精準的判斷力。無論是在創作活動,或是日常生活,若能兼具賞的敏銳與鑑的洞察,便可在情感與理智間取得平衡,在價值評判過程免於謬賞與誤判,從而達致更為深刻的理解與體悟。

藝術賞鑑

藝術賞鑑

文學賞鑑

文學賞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2K會員
1.1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4/10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英文版:Institutional Genes: The Origins of China's Institutions and Totalitarianism,以下簡稱《制度基因》)為美國史坦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經濟學家許成鋼教授最新力作。
Thumbnail
2025/04/10
《制度基因:中國制度與極權主義制度的起源》(英文版:Institutional Genes: The Origins of China's Institutions and Totalitarianism,以下簡稱《制度基因》)為美國史坦佛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經濟學家許成鋼教授最新力作。
Thumbnail
2025/04/09
台灣社會的言論市場日益數位化,自媒體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以政論節目最為顯著。再因社會對立愈趨激烈,各種煽惑性與惡意誤導的言論也層出不窮。面對琳瑯滿目的政論頻道,閱聽人該如何智慧地選擇值得信賴、且具啟發性的節目,已成為現代公民無可迴避的課題。
Thumbnail
2025/04/09
台灣社會的言論市場日益數位化,自媒體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以政論節目最為顯著。再因社會對立愈趨激烈,各種煽惑性與惡意誤導的言論也層出不窮。面對琳瑯滿目的政論頻道,閱聽人該如何智慧地選擇值得信賴、且具啟發性的節目,已成為現代公民無可迴避的課題。
Thumbnail
2025/04/01
每年的4月1日,在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上演一齣齣「騙局」,這一天不僅是惡作劇的天堂,更是一場幽默與智慧的較量。愚人節(April Fool’s Day)雖非正式節日,影響力却已遍及全球。這場「歡樂的騙局」究竟從何而來?世界各國的人民又是怎樣「愚弄」彼此的?
Thumbnail
2025/04/01
每年的4月1日,在世界各地都不約而同,上演一齣齣「騙局」,這一天不僅是惡作劇的天堂,更是一場幽默與智慧的較量。愚人節(April Fool’s Day)雖非正式節日,影響力却已遍及全球。這場「歡樂的騙局」究竟從何而來?世界各國的人民又是怎樣「愚弄」彼此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為一個數位平台創作者,處身在一個價值世界中,每天都會遇到價值評判;無論是評估藝術、文學、音樂作品,或是衡量歷史、學術、工藝製作,我們總是在賞與鑑之間游移,試圖在美與真、情與理之間尋求平衡。然則,如何避免謬賞與誤判?如何在主觀感受與客觀分析之間找到契合點?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Thumbnail
作為一個數位平台創作者,處身在一個價值世界中,每天都會遇到價值評判;無論是評估藝術、文學、音樂作品,或是衡量歷史、學術、工藝製作,我們總是在賞與鑑之間游移,試圖在美與真、情與理之間尋求平衡。然則,如何避免謬賞與誤判?如何在主觀感受與客觀分析之間找到契合點?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我常想人們能夠發現、感受、表達這世界的毫末和大千,是因著一份謙卑靜察的心、智識上的鑑別力與想像的自由。這樣的內在思索活動,產生一種「美」的心境和經驗。 藝術對我來說,不僅是美感的知能提升,多樣的觀點、價值詮釋,更有助於自己釐清,虛實之間事物的本質,學會誠實面對自己。 我的粉專「信藝藏在ART」剛
Thumbnail
我常想人們能夠發現、感受、表達這世界的毫末和大千,是因著一份謙卑靜察的心、智識上的鑑別力與想像的自由。這樣的內在思索活動,產生一種「美」的心境和經驗。 藝術對我來說,不僅是美感的知能提升,多樣的觀點、價值詮釋,更有助於自己釐清,虛實之間事物的本質,學會誠實面對自己。 我的粉專「信藝藏在ART」剛
Thumbnail
肯定自我 創意者要肯定自我,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肯定自我才能堅持創作,如果不肯定自我,就會三心二意創作到一半,就改變了主意,半途而廢,那創作與創意就不會有可觀的成績,所以肯定自我一定是創意者的首要條件。 創意成為創作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創作與創新是必需要持之以恆,讓創意能夠呈現出來,夠多的作
Thumbnail
肯定自我 創意者要肯定自我,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肯定自我才能堅持創作,如果不肯定自我,就會三心二意創作到一半,就改變了主意,半途而廢,那創作與創意就不會有可觀的成績,所以肯定自我一定是創意者的首要條件。 創意成為創作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創作與創新是必需要持之以恆,讓創意能夠呈現出來,夠多的作
Thumbnail
你寫過評論嗎? 先說明這一篇只是說明我眼中的評論,不管你是擅長評論,或是秉持Dont judge精神,我想這篇都不會提供你實際的操作方法。 這篇最主要想提的想法就是,一篇評論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Thumbnail
你寫過評論嗎? 先說明這一篇只是說明我眼中的評論,不管你是擅長評論,或是秉持Dont judge精神,我想這篇都不會提供你實際的操作方法。 這篇最主要想提的想法就是,一篇評論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Thumbnail
世間凡物必有價,要創造無價的物品, 就得經過各樣的焠鍊與考驗, 回歸於原點都是人的論定判別去衡量其價值。 【人的價值】來至於對自己經年累月的處事磨鍊, 隨時觀照品性的琢磨、以及誠於中行於外的釋放內涵。 內容有了,再依照個人的外型取巧,適度的修飾自己.... 「價值」也就油然而生。 《光之圖文隨想
Thumbnail
世間凡物必有價,要創造無價的物品, 就得經過各樣的焠鍊與考驗, 回歸於原點都是人的論定判別去衡量其價值。 【人的價值】來至於對自己經年累月的處事磨鍊, 隨時觀照品性的琢磨、以及誠於中行於外的釋放內涵。 內容有了,再依照個人的外型取巧,適度的修飾自己.... 「價值」也就油然而生。 《光之圖文隨想
Thumbnail
今天在寫作上卡住,而且又是那個我早就想解決的老問題:我究竟應該寫技術類文章,還是觀念類文章呢?技術類文章感覺比較有料,能獲得馬上派得上用場的知識,但觀念類文章感覺比較重要,能讓讀者獲得啟發,影響比較深遠。 兩種都能寫的,兩種都想寫的下場,通常就是「兩種都沒寫」…
Thumbnail
今天在寫作上卡住,而且又是那個我早就想解決的老問題:我究竟應該寫技術類文章,還是觀念類文章呢?技術類文章感覺比較有料,能獲得馬上派得上用場的知識,但觀念類文章感覺比較重要,能讓讀者獲得啟發,影響比較深遠。 兩種都能寫的,兩種都想寫的下場,通常就是「兩種都沒寫」…
Thumbnail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所謂的「生態圈」就是這樣的,女人為難女人、同行才能為難同行。各行各業如此,但沒想到,創作者之間的相輕就算了,對藝術愛好和品味有所不同的這些「買家」,竟然也會出現彼此互相看不順眼的情況。
Thumbnail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所謂的「生態圈」就是這樣的,女人為難女人、同行才能為難同行。各行各業如此,但沒想到,創作者之間的相輕就算了,對藝術愛好和品味有所不同的這些「買家」,竟然也會出現彼此互相看不順眼的情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