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正如其名,主要是在告訴讀者如何「正確、有效、高回報」地閱讀一本書,甚至告訴你「該閱讀哪些書」。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便號稱傳統書籍已逐漸被網路資訊取代,我們每年、每月依然要面對成千上萬本出版新書,更不用說過去流傳下來的各種經典。
《如何閱讀一本書》,正是適合當代的閱讀者盡早遇見,盡早解鎖閱讀指南的一本書。
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由淺到深分別是:
其中的「基礎閱讀」其實就是基本的「讀寫能力」,能夠完整讀完一篇文章的人,就已經滿足這個閱讀層次的條件。
「檢視閱讀」和「分析閱讀」則是絕大多數閱讀者最可能出現「壞習慣」的兩個階段,如果想要養成更「正確」、「有效」的閱讀習慣,絕對要深入了解這兩種閱讀方法。
而最高層次的「主題閱讀」,可說已經是在進行論文主題研究程度的深入閱讀,在我看來已是屬於少數「進階閱讀者」才會使用到的方法。即便如此,看著作者詳細有條理地介紹,也覺得很有意思,雖然自己做不到,知道還有這種「閱讀」方式也滿不錯的。
但也因為這種閱讀方式過於高階,即便看完這個章節我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真的有興趣的人,不妨找原書來看看。以下則依序介紹前三種閱讀層次和它們的具體執行方法:
所謂的基礎閱讀,其實就是基本的「讀寫能力」,也就是「認字」和理解「文句意義」的能力,只要是能閱讀任何一篇文章,並理解文章字面意義的人都已經跨越了基礎閱讀階段。
從學校教育來看,一般是小學、最晚國中時期就會完成對「基礎閱讀」的訓練。「基礎閱讀」純粹追求字面上的意義理解,而不涉及文字背後衍伸的思考、文化、價值觀等。
比如「貓在鋼琴上昏倒了」這句話,不需要探討鋼琴上為什麼會有貓,貓為什麼會昏倒等等議題。純粹理解名詞「貓」、「鋼琴」,動詞「昏倒」,介詞「在」、「上」和助詞「了」各別的意義,以及他們組合起來後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基礎閱讀在做的事情。
總結來說,基礎閱讀可以簡單定義為「不需要旁人指導說明,便可獨立理解一篇文章」的能力。
對已經擁有習慣閱讀的人來說,這是基礎到特地拿來出來講可能還會讓人發笑的東西,但對於哲學和心理學家來說,這卻也是最神秘的階段。
因為人類研究自己(的孩童階段)至今超過兩千五百年依然沒能理解,一個孩子究竟如何在出生兩三年後,就讓原本對他來說只是一堆密密麻麻疊在一塊的符號,成為了有意義的「文字」。
能夠理解並運用符號,是人類相比其他物種最驚人的智能表現之一。
接下來說說第二層次的「檢視閱讀」。
對一部分讀者來說,最常出現的錯誤習慣,很可能是剛拿到一本書,就從第一頁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尾頁的最後一個字。
為什麼這是錯誤的?因為這就像你要買燈泡,走進超市後便從第一個貨架依序逐層瀏覽每個商品的標籤,就這樣一列列逛到最後一排,對店內高掛的分類指示牌是看也不看。
如果你是想打發時間,這也未嘗不可,但如果是帶著目的性,希望這本書解答某些疑問而閱讀,這種方法實在太過浪費時間。
當然,你也可以從最開始就想好好看完整本書,即便如此,拿到一本書就從第一句第一行看也不是最好的方式。
當我們去逛百貨公司時,就算是漫無目的的遊覽,是不是多少也會看一下樓層介紹、櫃位擺設地圖等等?因為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空間時,會自然地想要了解它的架構。
對一本全然陌生的書也是一樣,先去了解它的主題、架構、重點精華等,對於全面理解這本書絕對有益無害。
檢視閱讀就是在走進百貨之前先看看簡介、地圖與樓層介紹,或許沒有這些你一樣能逛得盡興,但多理解這些,可以更好地幫助你了解,哪些區域你有興趣花點時間深入探索,或者哪個部分能為你提供更大幫助。
對於檢視閱讀,作者提供了以下步驟:
另外,如果這對你來說是有點難度,閱讀起來格外辛苦的一本書。作者強烈建議,在閱讀這種書(或文章段落)的時候先從頭到尾讀完,不要停下來查詢不懂的字詞,或者思索某段文句。
哪怕一開始只能瞭解個大概,在閱讀第二次時,原本卡住的地方或許就能有所進展,而就算到最後仍有些部分你怎麼都不明白,至少你已經獲得了可以理解的部分,而不是在遇到困難後就全部放棄。
這種概念放回檢視閱讀裡,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沒什麼回報的地方,最開始的時候理解輪廓,再來是骨架,之後才把細節慢慢補足。
甚至有些書在做完檢視閱讀後,你就知道了究竟要不要繼續讀下去。你不需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後,做出的結論是「這是一本不值得花時間去看的書」。
或者相反的,當你讀到某個索然無味的章節時,就認定後面說的同樣都是廢話,而因此錯過了整本書的精華所在。
檢視閱讀,是拿到一本書後該做的第一件事,這就好比在蓋房子前要先畫好草圖,理解這是一間什麼樣的房子,才不至於在砌完煙囪後,才疑惑為何旁邊會出現馬桶。
接著來到分析閱讀,這個階段確實就是一字一句毫不遺漏的閱讀了,但在這個步驟,依然有些可以多花心力,進行一些讓整體閱讀行為更加「有效」的方法。
在逐章逐句閱讀時,讀者需要同時有意識地執行以下談到的幾件事,只要你有做到,肯定不會出現一本書讀完後,「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有」、「好像獲得了些什麼,但具體又說不出來」的狀況。
分析閱讀第一個階段,讀者要了解一本書主要想說些什麼?完成這個階段,要能夠回答以下四個問題:
在這個階段,你或許還沒有把整本書的每句話都讀透,但你已經可以了解到,作者主要想討論什麼樣的主題,想要探求哪種真相,或解決哪些問題?而這本書又是用什麼架構與表達方式完成整個討論。
在這個階段,最大重點就是完整了解作者給自己出的「題目」是什麼。完成這個任務後,下個階段則要開始尋找作者對這個題目給出的「答案」。
分析閱讀第二個階段,主要專注於作者如何回應他為自己訂下的主題。藉由以下四個步驟,讀者可以更好的掌握這個階段要做到的事情:
在這個階段,想檢視自己是否真正抓到主旨,可以測試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話」來重述,或是能不能觸類旁通「自己進行延伸舉例」。
如果要回答主旨是什麼,卻只能翻來覆去地唸出那幾句原文,或是只能拿書中已有的例子做說明,很可能就還沒能完全搞懂作者到底想說什麼。
「與作者達成共識」,並不代表要你認同他書裡說的每一句話,而是指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否都完全吸收了。評論和討論一本書是下個階段要做的,在這個階段需要確認的是,你與作者是不是都同意了每個字、每個句子都表達了同個意思。而非作者寫了「I miss you(我失去你)」而讀者卻理解為「I miss you(我想念你)」,除非作者原本就想同時表達這兩種意思,而讀者也在同意這點的情況下完成對上下文句的理解。
在完成這個階段前,讀者「還不能」對作者的想法表達任何意見。《如何閱讀一本書》著重強調,除非你看懂了作者想說的每一句話,否則作者就算聽見你輕率的批評,也只會回「去把書重新看一次」。
這樣的討論就像對方朝你發了球,你揮空拍子後,卻質問對方怎麼沒有把球繼續打回來一樣,是毫無意義也不具任何價值的。
所以,在你確定已經(盡可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說的每件事後,我們便能夠進入下個階段,也就是討論作者對主題提出的論述。
完成前面步驟後,終於來到讀者能夠自由思考、發表意見的階段了,但《如何閱讀一本書》提醒了一些關於評論的重要事項。
如同前面所說,在你完全了解整本書,確認能夠回答前面所有提出的問題之前,讀者沒有評論的資格,不能主張你認為作者說的好或壞、對或錯。如果對方說的某些話你根本沒有聽進去,這時候去批評他,究竟是想尋求答案,還是只想找個藉口壓別人一頭?
那麼,就算書裡有些地方沒搞懂,你可以說,作者講的某句話、某個論點你百分之百就是不同意嗎?
可以,但是你也需要提出相應的理論證據、分析說明,單純對某件事說「我不同意」後就結束對話,卻沒給出任何理由,像是給個閉門羹一樣難受。
就算這是你在自己心裡做出的結論,這種沒有理由的評論也沒有任何益處。你不同意,是因為什麼樣的理由?作者提出的證據有問題?論述的邏輯有誤?還是對討論的議題避重就輕?
讀一本你不同意的書,有可能和讀一本你全然同意的書一樣獲益良多,甚至比後者更有收穫。
後者像是你在和自己對話,你們全然同意彼此的觀點,只是對方可能說得更仔細、深入,讓你釐清了原本曖昧模糊的那部分想法。
但讀一篇你不同意的文章,卻可以藉由正面碰撞,讓你明白你對某個議題真正的想法、思考邏輯,以及究竟如何獲得這個結論。一旦深挖下去,甚至可能發現你原本的想法不過是既定的意識形態,毫無理論根基。
這時候你原本不同意的意見,就可能化為你思考的一部份,或許它並不是以原始模樣被接受,但會在消化和吸收後成為你的一部分。
如果書本對你來說不只是娛樂,而是為了成長、為了追求真知。經歷前面那麼多步驟後,讓一本書成為你的養分、成為繼續前進的基石,自然就是首要的目標。
《如何閱讀一本書》寫到:
主動的閱讀不會為了已經了解一本書在說些什麼而停頓下來,必須能評論,提出批評,才算真正完成了這件事。
當然,如果整本書對你來說只是娛樂、僅僅用來滿足好奇心,那你確實可以不用做出評論。像是如果一篇文章告訴你「木星擁有近一百個衛星」,除非你是個天文學家,否則這件事可能和你的生活毫無交集,那你確實可以用不著同意或不同意這篇文章。
然而,主動的閱讀往往也包含對閱讀材料的選擇,挑選那些主題對你來說更具意義、和你有所關聯的書,而不是拿到什麼讀什麼,自然能帶給你更多的思考養分,達成生命和心智的成長,而這也是閱讀能為我們帶來最棒的事情。
2023.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