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練出好口才之十一,什麼、怎麼、那麼

    十一、什麼、怎麼、那麼

    無論演說或作文,「定義題目」都是首要工作。如果你對題目本身定義不明,當然就沒有辦法好好發揮接下來的論述,也就容易流為「文不對題」或「言不及義」。

    定義雖然很重要,但是演說的時間有限、作文的篇幅也有限,所以不能在定義題目上著墨太多,也不必原原本本都在解釋題目(如果有評審在評分,一定會對太冗長的解說感到不耐煩,甚至會開始挑毛病,因為,那些評審老師們對於「解釋題目」這件事兒,可是專門的呢!你在魯班門前弄大斧,若不是自曝缺點、就得將題目定義的非常完整,成為一篇小論文;這樣會變成頭重腳輕,點不到出題者的要求…總而言之,要控制定義題目的開場只在幾句話就好,絕不能成為長篇說教。

    依著題目立大綱時,可以採用的另一種思維方式,就和定義題目息息相關:「什麼、怎麼、那麼」。

    用《手機與我》做例子(又是它!讀者不知有沒有被作者逼瘋?):

    什麼:先說說「我」和「手機」之間有什麼關係,如:我沒有自己的手機?我被限制使用手機?或是我和手機形影不離?(千萬不要曲解了「定義」二字,這題目中,沒有要求演說者講解手機運作模式或使用方法。)

    怎麼:若是以「我沒有自己的手機」為前提,接著可以敘述「我怎麼看待別人手機成癮」的問題。

    若是以「我被限制使用手機」為前提,接著可以敘述「我怎麼適應被限制使用手機」的過程。

    若是以「我和手機形影不離」為前提,接著就該敘述「通常我會怎樣使用手機,使用手機的利弊得失。」

    那麼:接續前面的三種狀況,手機已經是現代生活中必要用品,那麼我該制定怎樣的手機使用規則?我該如何與手機和平共存、維持恰到好處的運用方法?

    以上大綱,是用一連串問題來引導自己,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貫穿整篇演說稿或作文,以闡明自己想法。

    運用「什麼、怎麼、那麼」作為演說稿主軸,呈現出來的演說稿如下:

    《手機與我》

    如果有人問我,你覺得「手機」這項物品如何?我會說:「抱歉,我跟它不是好朋友。」為什麼呢?很簡單,我沒有自己的手機。

    身為一個需要保護管教的未成年人,我只能乖乖聽從父母親的教導:等我考上大學再買手機。

    雖然我沒有自己的手機,但這並不妨礙我了解它。畢竟,在必不可少的「出門三件組」中,手機的地位已經超越了錢包和鑰匙。我常看見大人出門,可以忘了帶錢包,改用手機支付;可以忘了帶鑰匙,用手機呼叫家人來救援;但沒了手機,就心神不寧得非要回頭去拿。許多大人沒有了手機,連巷口的便利商店都無法進去,更遑論其他更遠的地方了。

    如果你問我,怎麼看待這樣的社會現象?我只能說,這是科技進步的一環,也是人類面臨生存必須要經歷的陣痛。因為太多人對手機過於依賴,已經到了手機成癮的地步,要想健康的生活,就必須經歷與手機切割的痛苦。我看到班上有些同學,為了偷用手機,甚至拿父母親的舊手機來謊稱那是自己的手機、交給老師保管,每到下課時間,急匆匆躲進廁所久久不出來,也是為了玩手機。那瘋狂的模樣,跟談戀愛也差不多了。

    每天放學時間一到,同學們都迫不及待地領回自己的手機,只看見一個個小螢幕照亮了大家專注的眼眸,甚至於站在路中間就開始划起手機、走不動路了。這景象,常會讓我誤以為到了手機國,只剩自己孤單一人。

    雖然我偶爾也會羨慕同學們擁有自己的手機,不但方便、而且裡面的影音世界多彩炫麗迷人眼球,但是,正因為我沒有自己的手機,所以我看見大家沉迷於手機的現象也感受到不安。在目前,我覺得限制自己跟手機接觸的時間,是唯一解決手機成癮問題的方法,但這需要強大的自制力和適當的引導,父母師長的協助必不可缺。

    現在AI崛起,人工智慧日趨發達,我期盼人工智慧能創造出另外一種發明、拉開人與手機的距離,讓手機回歸到它正常的位置,成為生活用品之一就好,但不是人們生活的「唯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