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只剩台灣

如果世界只剩台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又到了慶祝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日子,當大家都在許新希望時,我想的卻是新絕望。疫情爆發迄今已逾兩年,短期看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如果」,如果疫情沒有結束之時,如果在短暫的人生中再也回不到可隨時出國、盡情呼吸的日子時,那麼此時,我們應該想的不是何時出國、到哪旅遊?而是如何在3萬6千平方公里的島上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據交通部觀光局最新調查統計指出,2019年國人出國人次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達1,710.1萬人次(平均一天4.7萬人次)。然而,隔年(2020)旋即創下1990年(294.2萬)年以來最少紀錄,僅233.6萬人次(平均一天0.6萬人次)。


  不能出國並非世界末日,1980年甚至不到50萬人次出國,1987年解嚴才突破100萬人次出國,當初人們也是活得好好的,且現在的「不出國」早就不同於過去的「不出國」,除了在網路資訊方面,工作、交易、影像分享等不再受限於實體空間外,更隨著交通設施、場館、百貨等遊憩硬體,與服務、文創、藝文等遊憩軟體的發展,讓多元的國內遊憩類型(如戶外上山下海、室內觀展賞戲)及生活型態(如打工換宿、離島漫活)成為可能。


  如果世界只剩台灣,世界只剩2千3百萬人,除了馬上解決溫室效應、中美貿易戰、抗中保台等全球化、政治意識形態與國防、外交、國際貿易上的問題外(不否認依然會有新的問題與歧見),是否讓我們有可能跳過藉由外國認識自身文化價值、藉由外國肯定自我的過程,而能直指本質的、更快速地、直面地找到自我、認識自我、創造自我、成就自我?


  過去,我們期望透過出國旅行、留學、打工找到、認識、創造、成就自我。如果世界只剩台灣,反而能縮短這之間的過程,因為即便出國旅行、留學、打工,多數最終還是會回到這塊土地上,將所學、所思用於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且不管出國與否,夜深人靜時我們總要直面傾聽自我內心良知的呼喚。


  當我們不再出國旅行、留學、打工,取而代之的是在台灣陌生的地方旅行、不同形式的旅行(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數、不同的目的、與不同的人等);在台灣異鄉學習、認識不同的人事物與文化;在台灣體驗各種不同的工作、成為各種社會需要的腳色。然而,重要的不是人生的經歷有多精彩,而是在經歷後的沉澱、消化與思考,提供我們探詢自我的養分,以成為找到、認識、創造、成就自我的可能。


  1990年前不能出國時,所能做的事情,今天依然能夠做,然而當選擇增加時,是否有讓我們更認識我們所生長的土地?與生活在此辛勤努力善良可愛的人們?疫情下,讓我們有機會將視野轉向關照原先所忽略、習慣的周遭事物。與其將期望投注在遙遙無期的出國,不如將期望投注在更有可能實現、更貼近生活的島內。


  解嚴前,人們只想者回到對岸;解嚴後,人們只想著環遊世界。台灣似乎永遠是跳板,就像當年「來來來台大、去去去美國」的口號。然而,真正能夠跳開(空間上的跳開非心靈上的跳開)這塊土地的僅是少數中的少數,與其承擔期望落空的痛苦,不如腳踏實地的將期望納為共創你我共善、共好的可能。


  台灣的土地是有界限的,但思想、想像力、可能性卻是無界限的。我們總會想突破空間上的限制,然而,更大的限制在於思維;島國的思維。唯有當我們回望自身有限的處境(死亡)時,才能區辨什麼樣的希望是世俗的期望,而什麼樣的希望才是自我對自我的期望。找到、認識、創造、成就自我,不在外國,而就在找到、認識、創造、成就自身的文化、傳統、歷史、語言的環境之中,彼此相互指涉、共創、共構。2022年,就讓我們從拓展自我的可能性開始。

2022/1/11

avatar-img
辯證人生
53會員
58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
  《消逝的德國人》(Kopfgeburten oder Die Deutschen sterben aus)出版於1980年。作者為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威廉・葛拉軾(Günter Wilhelm Grass,1927—2015)。   1980年代,那是個東西德尚未統一的年代
音樂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1_hoNgZ8 「不論夜有多,深腳步多沉重,有人在等你回家。」   這首歌多少首體現了,去年下半年平日晚上上德文課(臺北歌德學院),回到家常已近十一點的情境。感謝內人始終為我留一盞燈。   年
  昨日(20)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學科能力測驗(GSAT,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下稱學測),先辛苦所有監場員、考生、學校及家長,並預祝所有考生金榜題名、寒假愉快。   筆者第一次擔任學測的監試委員(監試?監視?覺得這名稱不太優雅,考選部主辦的考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