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導讀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raw-image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今須菩提已明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佛陀再以微塵世界之喻,闡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之義理,而後復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也就是把〈如理實見分第五〉的問題「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再問一遍。蓋因當初須菩提的回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尚未契入中道第一義諦。 

佛作是問,亦是採取對法,色身三十二相與法身如來對,正報與依報對,亦即佛陀的應化身之正報,與所處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依報對,並且也呼應了〈莊嚴淨土分第十〉之旨趣。筆者試以本分〈如法受持分第十三〉與〈莊嚴淨土分第十〉之比較,分析本分之篇章架構。  

〈莊嚴淨土分第十〉佛陀以己之親證,問須菩提,須菩提慧解佛心,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無所得心,無生滅心,能所俱泯,是清淨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以是義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既有此悟,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須菩提向前之問:「應云何住?」佛告須菩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復次佛問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身為大不?既無所住,離攀緣所緣,不依他緣住,心量廣大,遍虛空,盡法界,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也。  

〈如法授持分第十三〉佛陀則以須菩提之所見而問之,以占是否生清淨心,而見實相。首先,佛告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即是再行護念付囑之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只此清淨心,是名金剛般若蜜多心。接著,佛問須菩提:「如來有所說法不?」即是呼應了向前之問:「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須菩提生實想,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無所得,今善現於釋迦佛所,於法亦無所得,實不見如來有所說法,如來無所說也。佛陀又問:「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亦是採取對法而問,呼應了向前之問:「菩薩莊嚴佛土不?」三千大千世界與莊嚴佛土對,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是入不二法門。不二曰一,一道清淨,亦無諸相,只此清淨心,如法受持,是名般若波羅蜜,則此岸即彼岸,三千大千世界即是莊嚴佛土也。最後佛陀再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即是呼應了向前之問:「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佛或轉輪聖王之內德,表彰於身相者有三十二,是名三十二相。佛陀應化身之三十二相,為佛之正報,三千大千世界為應化身佛之依報,依報既空,依之正報亦無。王日休註曰:「佛雖現色身而為三十二相,至涅槃時,則皆無矣。不可以此得見真佛。故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此如來謂真性佛也。」  

【何以故?】:須菩提自徵其意,再白佛言。  

【非相】:非相,非真實恆常的相狀。此語從〈如理實見分第五〉,佛陀教示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來。細而微塵,大而世界,妙而佛之三十二相色身,凡所有相,皆是因緣生法,是如幻假有的虛妄相。若見諸相,不執以為實,而是認知到這所有一切的相狀皆非真實恆常,如此知幻即離,離假即心真,真心所見,即生實想,實想見實相,即見如來。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如來說的三十二相,是佛陀以福德與智慧圓滿之因緣,來世間所感得的應化身之身相,用以化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並非是真實恆常不變不壞的相狀,只是假立一個名稱,不偏於空,也不偏於有,稱之為三十二相。  

〈如理實見分第五〉須菩提白佛言:「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向前之言,未見實相,故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即言無相之理,非撥空之無,而是以色悟空,於相而離相,方能見如來。此次,須菩提白佛言:「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即言於相而離相,見如來三十二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清淨,生實想,見實相,即見如來。清淨心者,般若蜜多心;般若蜜多心者,既見「三十二相」之緣生之「相」,亦見「即是非相」之性空之「性」,性相一如,不住有、不著空,離是二邊,但行中道,即見實相,即見如來。然而實相無相,本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唯不壞假名而強名之,是名三十二相。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avatar-img
17會員
15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oeln Walk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世界即世間,即言三界。世界以微塵而聚,是三界眾生之「依報
※經文: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般若波羅蜜,金剛非喻而喻,般若非法而法,智慧到彼岸之說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導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前分,經佛教示,此經殊勝希有,最上最第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故須菩提請示佛陀,當如何名此經?當如何奉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導讀講到「隨說是經」,提到了「三輪體空說般若」。什麼意思?茲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自見自性三身佛」,以及《金剛經》佛陀的教示,整理如下: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則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自見自性三身佛。自性如來善付囑,轉相開示,傳佛心印,隨說是經,「無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世界即世間,即言三界。世界以微塵而聚,是三界眾生之「依報
※經文: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佛說般若波羅蜜,金剛非喻而喻,般若非法而法,智慧到彼岸之說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導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前分,經佛教示,此經殊勝希有,最上最第一,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故須菩提請示佛陀,當如何名此經?當如何奉
《金剛經.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導讀講到「隨說是經」,提到了「三輪體空說般若」。什麼意思?茲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自見自性三身佛」,以及《金剛經》佛陀的教示,整理如下:   若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金剛經》,則是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自見自性三身佛。自性如來善付囑,轉相開示,傳佛心印,隨說是經,「無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前言:   此分宜和〈無為福勝分第十一〉合在一起看,再與〈依法出生分第八〉對比做參照。須菩提
※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不要執著在我思我想,以為那都是真理,都是實相。    
Thumbnail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一) 經文概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犍連聽聞今日妙法之後,且聽到世尊授記舍利弗未來有天也會成佛,心生歡喜,向佛表示領解世尊今日所說重點,原以為過往已有所得,故已無所求,沒想到今日聽聞稀有之法之後,才知道以前世尊是隨宜說三,循序漸進引導眾生,今日才知原來無量珍寶
Thumbnail
第七地的菩薩:不應著二十法,應具足二十法 不著:我、眾生、壽命、眾數及知者見者、斷見、常見、取相、作因見、名色、五眾、十八界、十二入、三界、著心、作願、作依止、依佛見、依法見、依僧見、依戒見。 具足:空、無相證、知無作、慈悲智、不念一切眾生、一切法等觀、知諸法實相、無生忍、無生智、說諸法一相、破
Thumbnail
不要執著在我思我想,以為那都是真理,都是實相。    
Thumbnail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有人在听闻这句经文后提出了疑问:“既然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那所有声音应该都是虚妄的吧,我们平时称念的佛号是声音,也应该是如幻的吧。这样一来,佛号与我们平时听到的普通音声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要念佛号,而不是念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