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遺落在月球上的老照片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天中午和好友約在師大附近吃飯聊天;結束後,信步至校園裡的師大美術館,參觀了《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這個展主要是由攝影展覽基金會(明尼亞波利斯/巴黎/洛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物館(劍橋)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館(臺北)聯合製作。這項展覽自2017年開始,已陸續在美國、歐洲各國巡迴展出,師大美術館已是巡迴以來的第九站。這個展的展出內容集結了全球超過120位藝術家的300餘件展品,也呈現了拍立得在問世以來,藝術創作者如何以其巧思,和拍立得持續研發精進技術所開發出的相機與底片對話。我也是在看展的過程中才知道,原來拍立得不是只有我們以前所接觸到的小相機和小張照片,展會中有不少作品都有20×24吋之大,才知道原來Polaroid曾在1976年製作了一台傳奇性的相機,其目的是用來示範自家的Polacolor II 底片。這相機重達200公斤,主要就是出借給全世界有興趣以相機創作的藝術家使用,唯使用此相機拍攝時攝影師不能孤軍作戰,而需至少兩個人一起合作方能操作。

Polaroid 20×24 camera - Wikipedia

Polaroid 20×24 camera - Wikipedia


展場中,一個作品讓我駐足了許久。

這是由一位NASA的太空人Charles Duke(第十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在1972年搭乘阿波羅16(Apoollo 16)太空船登錄月球時,將一張他和家人的合照,以透明塑袋包裝放月球表面上之後,所拍攝的一張照片。

Family Photograph on Lunar Suface, Apoollo 16, by Charles Duke/NASA, 1972

Family Photograph on Lunar Suface, Apoollo 16, by Charles Duke/NASA, 1972


月球上的照片近看如下:

Family Photograph on Lunar Suface, Apoollo 16, by Charles Duke/NASA, 1972

Family Photograph on Lunar Suface, Apoollo 16, by Charles Duke/NASA, 1972

據說,當時Charles Duke把這張照片留在月球上,心裡頭有個念頭,就是30年後能夠再上月球看看這張照片,看這張照片是否有什麼變化。可惜的是,最後Charles Duke並沒有這個機會再去月球找這張照片。

站在這張作品前,我尋思著,這張照片,從1972年到現在,已經經歷過超過半個世紀了。在這對地球而言超過50年的歲月裡,在這個對其他星球也許是極長也或許是瞬臾的時間裡,這個留在月球上的類比訊號,是否曾經在這個浩瀚且我們未能盡知的宇宙中被任何過客所接收? 是否有地球以外的生物,對於這張照片上的生物感到好奇?

至於Charles Duke,一直到今天,當他和已經都長大也一起老去的家人在一起時,是不是會經常想起或談起這張照片? 對我而言,這像是把自己和家人在某個當下的樣貌,鎖進一個時光膠囊或鐵盒子裡。只是,當我把我的當下放進像月球表面這樣的時光膠囊或鐵盒子裡時,我其實知道,我不會像放在一般的時光膠囊或鐵盒子中,當時光流逝,我們因為俗事所忙碌時,甚至成長過程時居住地變遷,根本也不會再想起此事。相反的,因為這個時光膠囊或鐵盒子所擺放的地點是如此特殊,我大概一輩子都會記得,即使我在一開始就知道就是永別。

我們的人生中,有很多的分離,其實也很像Charles Duke放在月球上的這張照片。

分離時在心中那一瞬間的影像,即使經過歲月更迭,卻彷如昨日,歷歷在目。

這種想念,也無聲無息地,化為那個我們現在所認識的自己的一部份。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在這個咖啡館中,分享個人生活中各種經驗、觀察與思考。希望走進這個咖啡館的讀者能在這個空間中自在地啜飲不同的人生故事,在離開時能有一些新的想法或力量。 也希望Tiger’s Café這個空間,可以讓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在這裡一起交流想法,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讓大家能夠一起學習成長,讓自己及人生變得愈來愈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iger's Cafe 的其他內容
    在方格子開了帳號,一轉眼兩個禮拜過去了。 為何明明心中有滿溢的想法想分享,卻連一篇文章都生不出來呢?
    在方格子開了帳號,一轉眼兩個禮拜過去了。 為何明明心中有滿溢的想法想分享,卻連一篇文章都生不出來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次展覽的特色? 泰德現代美術館睽違六年再次移師高雄美術館,並與國巨基金會聯合展出。 展品多是20世紀初到近年的作品,而展品不全以傳統繪畫呈現,而有攝影、樹皮和網路印刷技術等不同風格來呈現創作者的表述。 本展援引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The Polaroid Projec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展示即時攝影技術對美學影響,逾120名藝術家的約300件拍立得作品,從不同角度觀賞然超越日常成為藝術載體
    Thumbnail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Thumbnail
    妳有想過在幾歲時回望自己的過去嗎?再進一步問,妳會想用什麼方法觀賞自己呢?很幸運,我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看到這場精心設計的攝影展「生之流動,靜之幻光」。攝影工作者羅惠瑜老師在與策展人侯鵬暉老師的合作下,完成這場精彩攝影策展。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我的詩作〈月球博物館〉在2022年2月獲選入 Arch Mission Foundation 策劃的「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搭載入選作品的登月艇奧德修斯號(Odysseus)於台灣時間2024年2月15日成功發射,並順利在2月23日登陸月球。
    1989 年,NASA 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已經快要飛出太陽系,這時美國天文學家 Carl Sagan 提出,要讓感測器轉一下身,幫地球拍一張照片。 這想法當場被 NASA 否決。
    Thumbnail
    此次展覽的特色? 泰德現代美術館睽違六年再次移師高雄美術館,並與國巨基金會聯合展出。 展品多是20世紀初到近年的作品,而展品不全以傳統繪畫呈現,而有攝影、樹皮和網路印刷技術等不同風格來呈現創作者的表述。 本展援引蘇珊.桑塔格之語:「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來提示近代藝術史中兩者重要的動
    Thumbnail
    Tate Modern典藏大展!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堂堂登場! 位於二樓的《青春印記》,同樣不容錯過喔。
    Thumbnail
    中正紀念堂的展覽總是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書畫藝術系的畢業展,更是充滿了年輕藝術家的創意與激情。這次展覽已經結束,但作為紀念,我還是習慣性地拍了幾張照片,留住這段美好的記憶。 這次的書畫藝術系展覽,主要展示了許多類似國畫與現代藝術結合的作品。這些作品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元素,展現出藝術家們深厚的
    Thumbnail
    「The Polaroid Projec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展示即時攝影技術對美學影響,逾120名藝術家的約300件拍立得作品,從不同角度觀賞然超越日常成為藝術載體
    Thumbnail
    拍立得處在攝影技術發展的特殊節點上。儘管以手機就能拍照的現代來說,拍立得遠遠算不上「迅速」,但對於底片時期的攝影師來說,是一個新的突破,帶來無限可能性,儘管與數位攝影的現代相比,這些可能性早已被電腦複製並超越,但當我在展場中看著攝影師在拍立得上隨機的筆觸時,仍為類比的不可磨滅性與隨機性所感動。
    Thumbnail
    妳有想過在幾歲時回望自己的過去嗎?再進一步問,妳會想用什麼方法觀賞自己呢?很幸運,我在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看到這場精心設計的攝影展「生之流動,靜之幻光」。攝影工作者羅惠瑜老師在與策展人侯鵬暉老師的合作下,完成這場精彩攝影策展。
    Thumbnail
    去看了一場攝影展。 二十幾位攝影師的聯展,每個人只有幾幅作品 風格、素材、手法各異其趣,雖然多彩多姿,但也很考驗觀者的審美與耐性。 這場攝影展有位知名的資深攝影家掛頭牌 他的作品風格強烈,但始終秉持攝影藝術的傳統定義,以鏡頭捕捉真實世界的某些迷幻瞬間。迷離之中,仍有著現實世界的存在影跡。 或許
    Thumbnail
    我的詩作〈月球博物館〉在2022年2月獲選入 Arch Mission Foundation 策劃的「方舟月球藝術典藏(Arch Lunar Art Archive)」計畫。搭載入選作品的登月艇奧德修斯號(Odysseus)於台灣時間2024年2月15日成功發射,並順利在2月23日登陸月球。
    1989 年,NASA 發射的旅行者一號已經快要飛出太陽系,這時美國天文學家 Carl Sagan 提出,要讓感測器轉一下身,幫地球拍一張照片。 這想法當場被 NASA 否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