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UC是在職場認識的,當時我比她晚進入公司、她可以說是我工作上的前輩,我們工作的內容主要是以展場的視覺設計為主,繁忙又緊湊的壓力下彼此都帶點厭世氣息的我們,就算在離職後也保持著聯絡。在新冠肺炎的疫情肆虐下,UC決定開始自立門戶獨立接案,讓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站穩腳步的吧。
哈囉大家好我是UC,現為自由接案者,在視覺設計師跟插畫創作者的視角不斷切換著,U_C這個品牌名稱看似沉思的表情符號,希望觀眾看到我的作品都能產生共鳴、並在心中留下故事,並希望能透過童趣的筆觸傳遞溫暖、療癒大家。
我的品牌角色叫做菇比,是隻在森林裡尋找自我價值的神秘鳥,他頭頂香菇、因泡泡而生、不會飛翔,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反覆自問:我是誰呢? 我希望藉由菇比反映著每個迷惘困惑時刻的我們,也希望透過他的陪伴,能療癒每個人的低谷,給大家繼續慢慢向前的力量。
因為從國⼩開始就有去畫室,那個時候沒有想說要把它當作⼀個升學的管道,比較像是一種興趣在培養。但國中考⾼中的時候,因為那時候成績沒有那麼好,所以想說有沒有這個機會可以考美術班去到比較想去的學校,它雖然不是第一考量但變成像是我升學之外另外⼀種可能性,殊不知後來就是反⽽考得成績還不錯,所以就是去上了普通高中而不是術科學校。
大學期間其實反⽽沒有在畫插畫也沒有特別想往這個方向走。因為我們系雖然是設計系科(我讀的是北科大的創意設計系),但都不會教你要往哪個方向,然後比較像是讓你⾃⼰去學習不同的領域。開始創作是因為畢業以後就是在做設計師,然後在疫情那⼀年就是因為⼯作上的⼀些關係,所以突然覺得說好像⾃⼰可以來嘗試⽤創作開啟⾃⼰個⼈品牌這件事情,所以才比較認真的在做這件事。
對我來說好像比較沒有這種直接的影響。但是創作以外的部分,譬如說辦展覽或是⼀些其他面向的⾏銷反⽽會比較有相關。因為以前玩社團,舉辦⼀個表演之類的,就會需要寫企劃書、拉贊助啊之類的以前參與。像我現在創作以外,也會需要⼀些找場地啊辦個展啊,就是因為以前就有這樣的經驗,所以現在要辦展覽活動什麼的,就比較不會那麼緊張跟手足無措,從前學校的經驗對我來講影響是相當大的。
因為這兩年我比較認真去參加⼀些活動或講座,之前聽到一位插畫家分享有提到臺灣的插畫創作通常都偏可愛類型跟國外的有些不同,有些時候國外插畫家甚⾄會覺得臺灣有⼀些作品好像也稱不上是插畫。我個⼈來講就是我會比較注重作品的氛圍,然後跟帶給⼤家的那種故事性的感覺而不是單純就是⼀張漂亮的圖,當然漂亮的圖我也還是看了我喜歡啦,但是那個氛圍感如果沒有,對我來講就會覺得差很多。
我覺得沒有欸,像我現在也是從無到有去建立一個IP,這個轉變就是因為我理解到,有IP這件事情會更讓⼈家去記得你,然後再去看你要講的東⻄是什麼,也是一種策略。 我⾃⼰會覺得作為創作者,真的事情沒有到很喜歡,因為真的是會被綁⼿綁腳,然後你會需要為了這個IP去長期經營,不管是風格也好、故事軸線也好。但講⽩了現在創作者那麼多,除非你是真的超級的技術實⼒派,你如果沒有個固定IP,別⼈根本很難記得你。然後我現在也不是個技術非常強的⼈,所以變成我⼀定是需要⼀個IP讓⼤家先記住我,然後再去看到我的畫作要講的東⻄是什麼。
在這⼀兩年,我觀察到⼀些我以前覺得很厲害的繪師,最近都開始貼⼀些很線條感的東西,只是為了要定期去貼⽂刷存在⽽做的取捨,所以我就覺得這件事情很可惜。然後就變成我有點放寬⼼去看我⾃⼰流量這件事情,有蠻多同期創造帳號的創作者,或者是甚⾄比我更晚創帳號的⼈,他們其實漲粉漲得比我還要快很多,只是我現在看得很淡。我當然也希望我流量更好,可是有⼀些東⻄是比流量漂亮還要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我不能放掉,就是我畫這些東⻄不是為了我的社群上要很多⼈追蹤,但可是我最終畫的東⻄很爛,我不想要變成那種很速食的創作者。
因為我今年有新出了繪本,所以我今年就是會以繪本為主,然後搭配⼀些其他的商品去做銷售跟推廣。也有參加了今年四⽉清明節連假的台北國際插畫博覽會,今年展覽的規模很⼤,有很多外國的創作者像是泰國、韓國、新加坡等等的,真有很多創作者然後⼤家推出的東⻄也很多。那我今年就是著重在我繪本的部分,希望就是更多⼈認識我跟我創作的⾓⾊。然後我四⽉底有⼀個展覽是跟⼀個藝廊合作,然後會有⼀些⽇本的創作者,會有一些原畫的展出。也因為繪本所以在八月會辦個小個展,來推銷跟販賣這些繪本,然後其他部份也都還在物⾊,就是希望可以多拓展⼀些⼈,更讓多⼀點的⼈知道我,最後也希望可以就是突破台北地區去別的縣市參展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