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夠好的工作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夠好的工作:你的工作不代表你,挑戰「夢想工作」的迷思,找回不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文獻筆記

前言 工作怎麼變得不只是一份工作?

對於白領專業人士來說,工作已經變得類似於一種宗教認同:除了薪水外,還提供意義、社群和使命感。記者德瑞克.湯普森將這種新現象稱為「工作主義」,工作主義者從工作中尋求意義,就像信徒從他們的信仰中尋求意義一樣。根據湯普森的說法,廿世紀以來,工作已經從一種苦差事演變為一種身分地位,再演變成一種自我實現的手段。

研究顯示,對工作的「強迫性熱情」會造成更高的倦怠率和工作相關的壓力。研究人員亦發現,像日本這樣的國家,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生育率創新低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對於美國的年輕人,對職業成功的過高期望可以解釋憂鬱與焦慮比例創新高的原因。在世界各地,每年死於過勞相關症狀的人數比死於瘧疾的人數還多。

「夠好」是一個更寬容的理想,這樣就不會美化工作所能提供的東西,也不會接受工作必須是無止盡的辛勞。「夠好就好」是一個邀請,讓你選擇以「足夠」來定義自己與工作的關係,而不是讓工作來定義你自己。

完全沉浸於工作的生活,會排擠掉我們自己的其他面向。用心理治療師埃絲特.沛瑞爾的話來說,太多人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帶到工作中,把剩下的部分帶回家。當我們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職場生活,等於是剝奪了我們內在其他身分的成長養分,這些身分包含配偶、父母、兄弟姊妹、鄰居、朋友、公民、藝術家、旅行者等。

發展更健康的工作關係,不是辭掉工作或重頭開始這麼簡單,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決定自己的上班時間或選擇自己的職業。然而,我們能控制的是自己對工作的期待,我們可以選擇讓生活優先於工作,而不是反過來。從一個簡單的認知開始:你所做的事,不代表你的全部。


第1章 價值所在 關於「我們的所為,決定我們是誰」的迷思

心理研究顯示,如果我們像狄維亞一樣投資不同面向的自己,應對挫折時會更有優勢;反之,如果越讓某一部分的自己定義自己的全部,應對變化的能力就越差。舉例來說,派翠西亞.林維爾在一項研究中發現,對自己有更多不同想法的受試者(即她所謂「自我複雜度」越大的人),在經歷壓力事件後,較不易陷入沮喪情緒和出現身體疾病。自我複雜度越低的人遭逢壓力事件時,壓力容易「擴散」到其他生活層面。


第3章 熱愛工作 關於「夢想工作」的迷思

如果工作主義是一種宗教,那麼夢想工作就是神祇。然而,期望工作總是夢幻迷人也存在著黑暗的一面。「『你的夢想工作就在前方,所以永遠不要停止奮鬥』這種信念的問題在於,它是讓人身心俱疲的藍圖。」德瑞克.湯普森寫道:「這是一場邪惡的遊戲,創造出誘人又罕見的獎賞,幾乎沒有人能贏,但每個人都覺得有義務永遠玩下去。」

我們的社會看待那些沒有找到使命、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彷彿他們犯下某種道德錯誤似的。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宣揚:「唯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方能做出偉大的成就。」社群平台Instagram和LinkedIn網站也有這樣的格言:「人生苦短,不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多可惜。」然而,我們應該永遠熱愛自己工作,這種觀念讓我們對工作產生過高的期望。它忽略了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枯燥乏味的部分,使我們看不到夢想工作可能存在的缺陷,導致工作者願意接受低於他們薪資行情的條件。

工作始終是一種經濟關係。正如芙巴茲的論文指出,將工作視為其他事物,如熱情、神聖的職責,會削弱工人呼籲和實施必要改革的能力。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一點變得尤為重要,因為越來越多工作者將工作視為個人而不是集體的努力。但工作從經濟穩定來源轉變為成就感來源,也是廣泛勞動市場趨勢帶來的結果。


第4章 迷失自我 關於「工作等於價值」的迷思

美國的工作文化往往延續了一個「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人一直在工作,所以不工作時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不知道不工作時該做什麼,所以就一直在工作。我們看待週末,彷彿它與我們的生活無關,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休息的說法,像是「拔掉插頭」、「重新充電」也預設了休息只是回到工作崗位的前提。

為了擺脫這種循環,柯雷茨建議兩種作法。

  1. 第一種是刻意為非工作時間留出空間。
  2. 柯雷茨還建議嘗試扮演不同身分。為了建立更有彈性的自我感,她認為我們必須積極投資自己的非工作身分,簡單來說,如果我們想了解工作之外的自己是誰,必須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事情。

目標明確的嗜好,像報名馬拉松比賽或者一年內讀完一定數量的書,可以為工作之外的事情提供責任感。但為目標努力仍然帶有一種進步的思考框架,基本上還是涉及到工作概念。並不是說這類嗜好不好,但我不禁思考,在所有量化的野心中,我們是否忽略了我們兒時都明白的智慧:玩樂的喜悅。

玩樂是對工作主義的天然解毒劑。玩樂不重視效用,而是強調好奇心和驚奇,玩樂不在乎「更好」,只在乎我們當下的體驗。像休息一樣,玩樂也可以成為恢復活力的來源。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玩樂的機會,在藝術領域,有手工藝創作;在音樂領域,有即興演奏。我個人最喜歡跳舞,在婚禮的舞池上,我能感受到孩子在遊戲場上的熱情。玩樂幫助我們記得,我們存在的目的不只是生產。

她到卡茨吉爾山散步,想要淨空腦袋,卻總是不自覺發現自己在思考要投稿的專題報導或新媒體商業模式。這是現今工作者經常碰到的惡性循環,在一個推崇副業和職涯發展的文化中,有種感覺,你如果不進步,就會落後。


第5章 工作關係 關於「把公司當家」的迷思

無論一家公司的員工或高層是否表示他們就像一個家庭,這種情感永遠不可能是真的,因為家庭和企業的目標根本不同。當公司說他們像一個家庭時,通常是指他們關心自家員工。然而,家庭關係是無條件的,任意僱用則不然,對生意的忠誠總是優先於對員工的忠誠。公司和家庭的共同之處是,都有一種微妙的權力關係,泰勒到最後才以慘痛的方式學到這個教訓。

需要強調一點,工作上的友誼確實帶來不可否認的好處,但並非全是正面的。羅斯巴德和皮勒默建議在工作中架設維護友誼的護欄,比方說:就何時談論非工作話題達成共識;制定業務決策時徵求外部觀點,避免團體思維。

職場關係(至少是管理層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到頭來還是與權力有關,即使在最友善、最進步、最有使命感的工作場所也是如此。然而,真正賦權的職場,是雇傭條件明確、權力結構不會因「家庭」話術而模糊的地方。


第6章 該下班了 關於「工作時數越長越好」的迷思

全球各地,有不同收入水準的工作者正在進行自己的實驗,以降低工作的優先次序。在日本,被稱為「好過族」的年輕工作者發起了一項拒絕升遷的文化運動,以盡量減少壓力和達到自由時間最大化;在中國,社群媒體上出現一種「躺平」趨勢,工作者以躺平抵制讓他們不斷工作的期望;美國行為藝術家特里西亞.赫賽自稱為「午睡主教」,宣揚休息的理念,透過寫作和集體午睡作為對抗資本主義的行動;Reddit論壇的反工作討論版(r/antiwork)是一個超過兩百萬成員的線上社群,工作者聚集在這裡探討減少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方式。

「年輕人感受到一股他們無法解釋的壓力,他們覺得承諾被打破了。」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家項飆告訴《紐約時報》:「人們意識到物質進步不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來源。」而且不只有年輕人在思考減少工作的世界可能會是什麼樣子,許多國家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


第8章 地位遊戲 關於「地位等於成功」的迷思

當我們說一個人成功時,通常不是指他們快樂或健康,而是指他們賺很多錢,這是美國人不太願意承認的真相。

對我們的祖先來說,地位關係到生存問題。更高的地位意味著更容易獲得糧食、伴侶和安全。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地位較高的人在約會市場上更幸運、獲得貸款的機會更大、也能獲得更好的醫療資源。正如羅瑞塔.葛蕾吉亞諾.布魯寧博士在她的書《地位遊戲:我們為什麼參加和如何停止》(Status Games: Why We Play and How to Stop)中所寫:「在自然狀態下,社會比較攸關生死後果,因此天擇形成了一個大腦,以生死攸關的大腦化學反應來應對社會比較。」當我們獲得更高的地位時,大腦會釋放血清素作為獎勵,但血清素只是短時間釋放,而且會迅速代謝掉,當最初的快感逐漸消退後,我們追求的渴望也會越來越強烈。

地位可以激勵我們追求卓越,但也可能讓我們對它產生依賴。不斷爭奪地位的工作,會讓我們感到焦慮、緊張和沒有成就感,這種過程在位階明確的工作場所特別明顯。在職場上,薪資決定了我們的價值,職稱讓我們確定彼此的相對位置,升遷的承諾促使我們不斷往前邁進。然而,當我們沒有先確定自己的價值就進入這場遊戲時,問題就會出現,如果我們的自我價值感只和外在獎勵綁在一起,我們可能一輩子都在追逐紅蘿蔔,卻始終感到不滿足。

當我們把他人的價值觀當成自己價值觀時,就會破壞了自己的自主權。我們不去決定自己對成功的定義,而去架上買現成的定義。

阮氏認為克服價值俘虜的解決辦法,就是所謂的「價值自決」。價值自決也就是弄清楚你自己關心的是什麼。確定自己的價值觀,可以讓你根據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生活環境來定義成功。玩完一款電玩遊戲之後,玩家通常會停下來,問自己這款遊戲值不值得、是不是消磨時間的好選擇。但在職業生涯中,這種內建的停頓機制很少。

完全根據個人願望而不考慮市場價值來選擇職業,可能導致人們為無法帶來實際就業前景的學校背負巨額債務。這種情況可能造成藝術家無法專心創作,因為一直為了如何支付房租而焦慮。但相反的是,完全聽從市場需求而違背內心渴望來選擇職業,這種情況又會讓人在本來不想爬上去的職場階梯攀爬一輩子。即使你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追求職業生涯的升遷之路,也可能玷汙最初吸引你從事特定工作的內在獎勵。


第9章 工作更少的世界 關於「個人界限」的迷思

我們大多已經接受了周遭奮鬥文化的價值觀,是過度工作的主要問題之一。

此外,過度工作是一個制度性問題,它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的結果,因此個人干預有其限制。大多時候,為自己創造非工作時間和保護空間的責任落到了工作者身上。常見的「設立界限」或「練習自我照顧」之類防止倦怠的建議,如果缺乏制度性支持的話,很容易失敗。如果你的公司人手不足、或者時值季末、或者你的薪資與工時有關,設定個人界限就好比拿雞尾酒的裝飾小傘來遮陽。

機構必須改變運作方式,工作者也必須摒棄具有生產力的自己才有價值的想法,就像我這樣。

一、分清生存與就業

我認為有種類似的生物力量推動我過度工作。儘管我有份有薪工作,身邊也有後援,但我仍然害怕,無論這有多不合理,但我害怕會失去生計或是我的工作衝勁。我的邏輯是這樣,除非我超越預期成果,除非我持續證明自己的價值,否則我會在某種程度上落後,我已經把資本主義的價值觀當作我自己的價值觀:成長就是進步,停滯就是死亡。

要分清楚我們的人類需求和就業狀態,就是要聲明我們每個人都有價值,無論是否有一份全職工作。這種方式奠定了一個基礎,讓我們思考什麼是好的工作、什麼是過好的生活。讓我們可以不必在大門敞開的時候休息。

二、秀出來,不要說

三、定義你心目中的「夠好」

透過工作,我找到了意義、目標和一輩子的朋友。但工作給我最重要的、也是我最需要的,就是足夠的金錢過生活。說到底,工作就是一份經濟契約,是勞務與金錢的交換。我們越明白這點越好。

把工作視為一種交易可能聽起來很粗俗,我們被告知工作應該是一種使命、職業及熱情,而不僅是一份薪水。但公司已經將工作視為交易,他們聘請能創造價值的員工,解雇不能創造價值的員工。忽視這一點將會造就剝削的環境。

夠好,或者本書所指的「夠好」是很主觀的判斷。你可以選擇對你而言什麼是夠好。也許是某家特定公司的工作,或者一份有穩定薪資的工作;也許是有特定職稱的工作,或者是一份上下班時間固定的工作。無論你認為什麼樣的工作是夠好,當你擁有符合期望的工作時,要認出它來。因為屆時你就可以聽從摩里森父親的建議:快回家吧。

在採訪了數百人且投入了很多時間與本書主要人物相處之後,我發現那些與工作關係比較健康的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在工作之外擁有強烈的自我意識。

然而,要從工作中抽離出我們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必須先培養一個老闆、職稱或市場都無力改變的自我。用摩里森的話:「你做的工作不會定義你,你就是你自己。」一份夠好的工作就是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後記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中帶走一項重點,我希望是這個:降低工作重要性的另一面,是優先考慮生活。

無論個人或社會,我們往往缺乏的是一種想像能力,讓生活不那麼以工作為中心。所以,親愛的讀者,我的問題是:你可以做出一個小小的改變,來提升你非工作的自我嗎?也許你可以安排與你最好的朋友每週出去散步;也許你可以去參與社區團體,裡面沒有人知道你從事什麼工作;也許你可以培養一個新的興趣,且不必期望能夠精通。你可以做些什麼來提醒自己,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不只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


📝閱讀心得

「夠好」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也提出相同的概念:

SFBT也同樣提出相同的概念,希望當事人來諮商後能帶著「good enough」而不是「perfect」(完美)的目標向前邁進。—《無須完美,剛好就好》

本書重點在於降低工作重要性,優先考慮生活: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中帶走一項重點,我希望是這個:降低工作重要性的另一面,是優先考慮生活。

關於工作熱情已在《失控的熱情》、《深度職場力》等書中深入探討過,而本書認為「說到底,工作就是一份經濟契約,是勞務與金錢的交換。我們越明白這點越好。」:

工作始終是一種經濟關係。正如芙巴茲的論文指出,將工作視為其他事物,如熱情、神聖的職責,會削弱工人呼籲和實施必要改革的能力。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這一點變得尤為重要,因為越來越多工作者將工作視為個人而不是集體的努力。

現在人的價值很容易跟工作綁在一起,從原本為了生活而工作,變成為了工作而生活,甚至成了為了生存而工作,與其說本末倒置,不如說是故意設計而成的:

人一直在工作,所以不工作時不知道該做什麼;因為不知道不工作時該做什麼,所以就一直在工作。我們看待週末,彷彿它與我們的生活無關,而不是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休息的說法,像是「拔掉插頭」、「重新充電」也預設了休息只是回到工作崗位的前提。

在《人生4千個禮拜》也寫到:

諷刺的是,鼓吹增加休息時間的工會領袖與勞動改革者,最終讓勞工一天只工作八小時並週休兩天,但他們等於也推波助瀾,確立了把休閒當工具的態度。提供勞工休閒時間之所以具備正當性,不單是為了享受樂趣,而是為了其他目的。他們主張勞工可以利用額外的自由時間來提升自我,接受教育,參與文化活動。換句話說,不只是拿來放鬆而已。—《人生4千個禮拜》

而此書亦提到:

目標明確的嗜好,像報名馬拉松比賽或者一年內讀完一定數量的書,可以為工作之外的事情提供責任感。但為目標努力仍然帶有一種進步的思考框架,基本上還是涉及到工作概念。並不是說這類嗜好不好,但我不禁思考,在所有量化的野心中,我們是否忽略了我們兒時都明白的智慧:玩樂的喜悅。

玩樂是對工作主義的天然解毒劑。玩樂不重視效用,而是強調好奇心和驚奇,玩樂不在乎「更好」,只在乎我們當下的體驗。玩樂幫助我們記得,我們存在的目的不只是生產。

就算放鬆、休息、玩樂也陷入「生產力思維」是令人沮喪的,書中寫道「在一個推崇副業和職涯發展的文化中,有種感覺,你如果不進步,就會落後」,我也常常陷入此思維:我的假期有好好利用嗎?我的閒暇有浪費嗎?放鬆時有好好享受嗎?玩樂的項目CP值高嗎?

尤有甚者,除了生活、休閒外,連人際關係也要講求KPI,上班時是生產者,下班後是消費者,這種運作模式令人噁心,所幸越來越多人發現其問題:

「年輕人感受到一股他們無法解釋的壓力,他們覺得承諾被打破了。」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家項飆告訴《紐約時報》:「人們意識到物質進步不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意義來源。」而且不只有年輕人在思考減少工作的世界可能會是什麼樣子,許多國家也正在思考這個問題。

「當我們把他人的價值觀當成自己價值觀時,就會破壞了自己的自主權。我們不去決定自己對成功的定義,而去架上買現成的定義。」雖然價值自決、自我決定論的解方是自己定義自己的價值,不過在他人眼中有時會是「自我感覺良好」,這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問題在於自己是否相信自己感覺良好,而不是自欺欺人,簡單的判斷是:如果今日外在條件提升、一夕暴富,你會維持目前的想法、生活與價值觀嗎?

最後,作者提出的解方是「提升你非工作的自我」類似安全網、斜槓的概念,當然在台灣往往美其名「斜槓」實則為「兼差」,常常聽到「某某變現」依舊是陷入「生產力思維」,依舊「有種感覺,你如果不進步,就會落後」,這種現象令人疲倦。

76會員
348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開箱&心得]電子書 閱讀器值得買嗎|購買建議-開放系統、封閉系統、彩色、黑白、尺寸|文石 BOOX Page這篇文章分享了對電子閱讀器的選擇心得,包括了閱讀器購買動機和款式選擇,以及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的比較。
Thumbnail
avatar
少女心直男
2024-04-21
閱讀筆記 | 好故事的力量:從靈感挖掘、打造結構到講出令人難忘故事的秘訣這本書提供了說故事的七個步驟,並探討了說故事的藝術神祕面紗和通用架構。閱讀這本書前可以先看第四章的概念,這樣會更好理解其他作者的故事。說故事的藝術自古以來一直流傳至今,是一門技藝,而如何說好故事是關鍵。書中透過口述方式輸出故事到聽者腦海中的方式,並探討通用故事架構和如何生成圖像。
Thumbnail
avatar
M&R Designs
2024-03-14
【閱讀摘要】一次讀十本書的串聯閱讀法(中回)|抄寫閱讀法|整合式閱讀|量子閱讀法|梅特卡夫定律|非線性成長|建構知識平台剛剛追完韓劇「災後調查日誌」,超~~級推薦!這部劇的第一季跟第二季,最讓我有共鳴的,就是同事間的情誼。😇彼此互不相識的人們,因為在同一職場而有機會長時間相處,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緣份,如果還能遇到彼此能互信、互助的同事,那真的就是非常值得感恩的幸運。😄
Thumbnail
avatar
Tsuting Lin
2023-09-10
閱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作為一本飲食文學,它不走「跟著我這樣吃就對了」的那種權威路線,洪愛珠說自己又是「偏執」又是「迷信」,我看了會心一笑,很有同感——年歲漸增,逐漸理解很多時候對於口味上的奇怪堅持,是心中某塊不可被動搖的信仰、是在名為生活的激流中為數不多的錨。不管生活怎麼巨變,至少這個味道還在的安心感無可取代。
Thumbnail
avatar
wenyu
2023-08-28
「並非我不夠好,我只是不能長成指導教授期待的模樣。」 — 《去你的博士學位》|閱讀筆記X兼職研究生《去你的博士學位》作者:柯曦答 柯曦答在自序就提過,把她在讀博班期間遇到的不公不義寫出來,可能會讓她惹上官司,但她並不害怕….因為台灣高教的狀況就是如此。 ⁡ 台灣高教的狀況就像房間裡的大象,每個人都知道有問題,卻沒有人敢說、敢指出來。 柯曦答就讀國立大學人文相關的研究所,在大四期間因為修了一門讓她
Thumbnail
avatar
LYDIA WANG
2023-07-20
書牆下的生存指南|一支筆能夠生存,也有讓人閱讀的可能|專訪向予書苑郝妮爾坐落於宜蘭市縣政特區的「向予書苑」,如同主人不喜張揚的個性隱身在住宅區一樓,許多人以為充滿書籍的空間是間書店或小圖書館,但不賣書的此處是兼備閱讀與教學的場域,教的是寫作,而學的是予以一輩子帶著走的感受力與閱讀力。
Thumbnail
avatar
旅人書店
2022-08-25
閱讀筆記|8月購入書單分享-20220815最近總算慢慢消化完之前的屯書,但看書的速度仍舊緩慢,雖然每個月都會分享一本書,但我私底下還是會看看其他文章,比方小說、新科技的發表文章(環保永續方面),回歸主題,今天要分享的書是以下三本: 1. 侏儒的話-芥川龍之介 (大牌出版) 3. 西元一千年-Valerie Hansen (時報出版)
Thumbnail
avatar
銘叔
2022-08-15
avatar
Liang Liang
2022-04-05
閱讀筆記|作品夠好才不會被看見!設計師也要學會怎麼賣瓜 繼《點子都是偷來的》之後,原書作者又撰寫了一本教導創作者如何秀出自己作品的書《點子就要秀出來: 10個行銷創意的好撇步, 讓人發掘你的才華》,找到靈感並完成創作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想辦法將自己的創意推銷出去,達成廣為人知的目的。
Thumbnail
avatar
Chris Peng
2021-08-06
閱讀|《沼澤女孩》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少孤獨?《沼澤女孩》作者迪莉婭·歐文斯作為一名動物學家,在這她的第一本小說裡,對於大自然與生物的細膩描繪,栩栩如生。她從生物的演化、求偶,獨特眼光的觀察,對應到人類的行為,最終還是面對自我的孤獨。或許這也是長期在非洲生活的生命經驗體悟,當我們以為文學僅存在於紙張,其實,文學亦存在於大自然。
Thumbnail
avatar
非必要迷人
202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