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典音樂的人應該很少不知道波里尼吧(Maurizio Pollini, 1942年1月5日—2024年3月23日)。前幾天他以82之齡過世了。
我很討厭很多人動不動那句 "一個時代隨之結束",我也不會如此形容波里尼的離世,實際上他的確可以算是上個世紀中末期演奏家的典範,如同阿敘肯納吉(Vladimir Ashkenazy )、鄧泰山、白建宇、普萊亞(Murray Perahia)、以及幾兩年剛過世的佛雷勒(Nelson Freire)...... 哇! 好懷念的大師們啊!!
應該可以說,波里尼他自己成就了一個時代的典範(model, 不是paradigm)。
據說波里尼18歲獲得1960的蕭邦大賽首獎時,評審之一的大師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1887-1982)曾讚譽說,波里尼已經超越他了。
沒有聽過波里尼的現場音樂會。聽了很多他的CD和影音,好像都是DG出版的。那個時代,大師們都是聰慧異常的神童,琴聲精準乾淨到晶瑩剔透,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的內斂,承襲魯賓斯坦、霍洛維茲那個時代的風格,大師們眼觀鼻鼻觀心,坐姿幾乎文風不動,也沒有擠眉弄眼或故作陶醉,都是以音色直接對決,那種大師素養的氣場,就是令人聽著聽著就淚流不止的莫名悸動。
阿頓從小參加鋼琴比賽,老師總要在某些樂句設計一些小動作,誇張地呈現表情記號。這樣彈聽起來似乎真的有比較厲害,有時勝負就在此一舉,但孩子們到底感受到多少呢?
相對而言,我真的很難想像,大師們都不演的,如何做到精確準又兼之感動人? 雖然用著全身心投入肌肉筋骨力量,樸素地端坐台上,維持姿勢動作不大的演奏,這樣就能變化出不同而美麗的音色,令人驚奇連連。
而波里尼的音樂,可能因為他的高顏值,還有一種獨特的優雅,某種氣質使他從年輕到年老都是那麼帥。這就是我前面說的,他的典範。
最近很多離世的消息。在忙碌的春日有點不堪承受。
波里尼,一個人間的陌生人,又彷彿常駐客廳的鄰居。82歲完美的一生,不覺得他的離世帶給我太多哀傷,也或許有吧。我想說的,只有 "謝謝您"。
維基相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