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3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邏輯投資週報-2024.03.31(合併號)

raw-image

「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心得與觀念分享(含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IG,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 近期專欄發布專題文章



☆ 限時免費開放三篇專欄文章


台股站上兩萬點,拔劍四顧心茫然。

在這個當下,如果你覺得心慌慌,進場怕套牢,出場又覺得可惜,股價波動讓你擺盪在興奮與焦慮兩端,那代表你對於投資或選股,可能還沒找到一套屬於自己的「思考邏輯」。

「邏輯投資」與 方格子 VOCUS 平台合作,這次特別「限時免費開放」三篇專欄文章,時間從 3/26 - 4/3,內容相當豐富,包括:




對「邏輯投資」專欄內容有興趣,或是想學習主動選股,提升投資觀念的投資朋友們,不妨把握這次機會吸收新知,認識優質企業,打開投資視角,「邏輯投資」相信這些文章可以帶給你不同啟發。

若對專欄的其他內容與深度分析感興趣,也歡迎訂閱「邏輯投資」專欄,付費訂閱的讀者可以解鎖更多個人研究與價值內容,每個月只要 129 元,就能支持作者持續發掘更多好公司與投資機會!在此也感謝訂閱讀者們的長期支持!



☆ 「超級投資力」課程優惠與「邏輯投資」讀者專屬折扣碼


有很多讀者對於如何選股、研究企業及財測估值感興趣,也常常會問「邏輯投資」有沒有開設線上課程,很遺憾的,目前沒有!

不過廣受年輕投資人喜愛的 Fugle 富果,已經推出「超級投資力|從商業洞察到選股估價的人生必修課」這門優質的線上課程,內容相當豐富,包括:

  • Lesson 1:商業洞察與投資
  • Lesson 2:商業洞察地圖之內部因子
  • Lesson 3:商業洞察地圖之外部因子
  • Lesson 4:財測與估值
  • Lesson 5:完整範例分析


單看上面的課程名稱可能會有點抽像,我整套課程讀下來的感覺,其實可以想成富果創辦人 Cloud、首席研究員 Min 兩位專家,由淺入深地引導學員,從理解金融市場、認識公司產品與商業模式、進行產業分析、探討企業護城河,再到對公司進行財測、估值並給予目標價,相當完整地提供教學及案例。


我覺得這樣的內容對於新手,特別是對價值投資有興趣,或是想從企業經營角度切入選股的投資人來說,非常有幫助。課程當中有一段我印象深刻,就是 Min 以八方雲集為例,詳細地告訴學員如何估算出八方雲集的EPS,並說明相關資料的來源管道,這等於是把研究股票與獲利預估的 Know How 完全分享出來,天啊!以後我還怎麼混?


開玩笑的!其實我認為不論是商業洞察或公司估值,都存在許多「眉角」,課程內容只是基礎,但投資人得打好這些基礎,才有可能邁入「價值投資」的殿堂,角逐「超額報酬」的聖杯。


另外還想分享,在課程當中 Cloud 提到商業洞察能帶給投資人思維與獲利的成長,這一點我深有所感,我認為在研究商業模式與產業循環的過程中,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將產生改變,你會了解到更多社會與商業運作的底層邏輯,獲得宏觀、前瞻的視角,並對你的人生、工作與視野高度產生永久性的改變,這都是「無價之寶」。

即日起至4月3日購買「超級投資力」課程,期間限定 78 折優惠,結帳輸入【 wa350 】可再享「邏輯投資」讀者專屬優惠 350元。

課程連結:https://reurl.cc/549mAM



☆ 【重要宣導】慎防假帳號的主動接觸與詐騙套路

最近發現臉書上有越來越多個人帳號的「邏輯投資」了!


這批「邏輯投資們」會私訊你、邀請你加好友、主動噓寒問暖,關心你的投資狀況,鼓勵你加LINE群組、要你跟隨「老師」,還會熱心跟你分享投資標的!

而且重點是他們也不會叫你付費訂閱方格子vocus「邏輯投資」專欄,話說這個專欄每月還要收費129元,既不會報牌,也不會給目標價或指導操作,跟LINE群組的「老師」怎麼比呢?

不過你要想清楚喔!真正的「邏輯投資」明明每天忙得要死,最近還生了病,怎麼會有時間私訊你聊天、加好友、管理群組,甚至成立這麼多個相同的個人帳號呢?

所以再次呼籲:

  • 「邏輯投資」不會主動私訊你
  • 「邏輯投資」沒有設立任何LINE群組或網路社群
  • 「邏輯投資」不會主動關心你的投資狀況
  • 「邏輯投資」不會報牌
  • 「邏輯投資」只有臉書粉專(請認明3.5萬人追蹤的才是真或)、IG以及方格子VOCUS專欄

投資道路已經很辛苦、很困難了,不要再被詐騙集團騙走你的血汗錢喔!



※ 淺談威宏-KY內線交易風波與類似事件該怎麼看

「邏輯投資」曾經在專欄介紹過威宏-KY(8442)這家公司,29日媒體報導,威宏-KY被控2020年出售海外資產時,有內部人在重訊公告前提前進場買股,涉及內線交易,調查局28日兵分12路搜索,約談董事長洪永裕、蕭姓董事共13人到案,經地檢署漏夜複訊後,認為洪、蕭犯後態度良好,依違反證交法命2人各以100萬元交保。

觀察市場反應,30日威宏-KY股價開低走高,截圖當下暫收123.5元,跌幅超過3%,盤中一度短暫跌停,但似乎吸引買盤進場,跌幅明顯收斂。


有許多讀者私訊詢問我關於這件事情的看法,我想應該是想了解該不該出場先避避風頭,要先聲明,「邏輯投資」無法提供投資朋友任何股票買賣的建議,只能分享我對這類型事件的看法。

首先,投資人必須理解,「內線交易」在台灣其實很常見,你只要搜尋關鍵字「內線交易」,你就會發現有一大票公司都曾捲入類似事件,例如高端疫苗、八方雲集、亞昕,或近期有瑞軒、超眾等,其實凸顯的是台灣人,包括公司負責人、經營階層在內,法治觀念普遍低落的通病。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網、民視新聞網、公視新聞網、台視新聞、年代新聞、奧丁丁新聞


簡單說,這些公司負責人、高管或涉及重大資訊的相關人等,大家都缺乏法治觀念,總是抱持著「趕快趁機撈一筆」、「不要被發現就好」的想法,這也是為何你常會看到在利多消息發布前,股價早已上漲多日或是前一日大漲的原因,我相信還有很多「內線交易」並沒有被檢調揪出來,檯面上看到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有的投資人問我這是否代表「公司治理」有問題,我認為這種行為絕對是錯誤的,也無意幫他們開脫,但這是否代表這種公司就不值得投資?基於投資角度與務實主義,我並不認為構成內線交易的公司就完全不值得投資,除非你很堅持要在大染缸裡找到「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蓮」。

那這類事情是否影響股價或公司未來營運表現呢?

其實之前有跟投資朋友溝通一個觀念,就是當你遇到「重大利空」時,建議先不要急著出場跟拋售持股,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看清楚風向或分析好得失利弊再來行動,這是因為當重大利空事件發生時,主導市場的會是「情緒」,這並非做決策的好時機,甚至往往反而是低接籌碼的良機。


我們舉兩個實際例子:

  • 亞昕(5213):2023年8月16日媒體報導亞昕國際董座姚連地涉內線交易遭起訴,事件發生後,我在臉書也有評論,認為影響有限,而實際股價表現也是如此,當時股價大約26元,盤整至11月後開啟一波多頭走勢,股價上看40元,波段漲幅超過五成。


  • 八方雲集:2023年1月18日媒體報導八方雲集創辦人林家鈺夫妻因炒股違反證交法遭起訴,股價大跌,但之後卻屢創新高,最高股價曾攻破260元,儘管目前股價陷入長期盤整,約處於160-170元位置,但與該事件並無直接關聯。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類「內線交易」或「違反證交法」的利空消息,因其牽涉的是「過去的事件」,且罰款或判刑對象為涉案者(如公司負責人),公司本身並未受罰,因此不會對公司帶來實質損失,這一點與中興電雲豹裝甲車案公司遭判鉅額罰款又有不同,因此對股價帶來的影響相當短暫。

市場看的是「未來」,如果這類事件不影響市場對公司未來前景的預期,對於長期的股價走勢影響就相當有限,主要還是回歸公司基本面。

其實股票做久了,你會發現在很多事件當中,股市其實沒什麼「道德感」,例如戰爭開打,股價先跌後漲,或是內線交易爆發,股價也開低走高,這是因為股票市場其實是「金錢交易」的戰場,參與者往往只問金錢,不問是非,因此也要提醒投資朋友,參與股市不宜帶著太多政治框架或道德眼鏡,「水至清則無魚」,更別說茫茫「股海」了。



※ 台股站上兩萬點,有人卻提早畢業了?PTT畢業文帶給我們的省思

很難想像台股站上兩萬點會看到「畢業文」⋯

這位公務員從加權指數一萬六千多點開始放空小台指期,一直到台股站上兩萬點的今天認賠出場,總共賠掉一年份的薪水多達60萬元,作者表示已經全數認賠,並決定轉投00940 ETF的懷抱。

基於「經濟崩盤」的預測放空台股,到底是大膽還是無謀?我想結果已經說明一切,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邏輯投資」想透過分析這個案例,找出我們可以避開的「投資危險因子」。


  • 領導者偏誤:

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犯了典型的「領導者偏誤」,這位公務員看了某YouTube頻道,對於老師認為全球經濟即將崩盤的說法深信不疑,並且砸身家放空,從結果來看,這位老師的觀點明顯有所偏頗。

在投資市場要讓自己一直判斷正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為什麼網路上總是有老師跟你強調:「這是歷史必然」、「我不會看錯」、「果然應驗了」、「老師是不是有跟你說」?

那是因為這些老師們追求的不是「正確」,而是「說服力」與「流量」,他們的目標是「流量變現」,而非內容可靠與務實,且老師們通常不會對過去言論內容負責。

所以為什麼「邏輯投資」會跟讀者反覆強調「領導者偏誤」,這不是要你去懷疑所有老師或投資網紅,而是你應該要將「判斷權」留在自己身上,並且應該努力去提升自己作出正確判斷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然而「盡信人死得更快」

雖然你我都不可能做到變成「預言家」,但相信我,你懂得越多,勝率就會越高,誤踩風險的機率也會降低,因為你理解市場,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這位公務員從一萬六千多點開始作空,原因竟然只有一點:「我相信經濟會崩盤」,但如果你看得夠多,有常聽法說會或看調研報告,或者有稍微去整理過報章媒體轉述公司管理層的展望,我想這些資訊拼湊出來的結果絕對不會是衰退。

但必須說這是一般散戶的通病,就是容易「看到黑影就開槍」,習慣看到某個消息就用來推論全貌,例如「升息了,房價要崩盤」,或是「川普要當選,美股要完蛋」,其實都是很典型的錯誤論述。

讀者要學會去思考一件事情-「市場的預期」,你該想的是:「如果經濟真的會崩盤,為什麼現在股市這麼熱?這麼多危機大家都沒看到嗎?」市場不是笨蛋,參與者都是拿真金白銀在玩,如果經濟會崩盤,大家早就跑了,怎麼會輪到你「眾人皆醉我獨醒」呢?

雖然投資要賺到「超額報酬」,需要適度的反市場操作,但那不等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若你看不出前路埋伏的是虎還是兔,那代表你對於市場判斷、總體經濟、產業觀點的知識儲備不足,你要做的應該是提升自己,而非將自己置身風險火烤。


  • 缺乏檢討能力(白繳學費):

最後我認為值得探討的一點跟這位公務員本身有關,整起事件與其說是錯信Youtube老師的錯誤觀點,我覺得把股市當賭場,僅基於「猜測」就操作「陌生」的槓桿投資工具,讓自己承擔過多「風險」,且過程毫無操作紀律,任由虧損放大,恐怕才是導致自己畢業的主因。

而在認賠之後,作者仍然沒有通盤檢討跟省思自己的錯誤,最終選擇把剩餘資產通通拿去申購00940,這種像是「放棄」的心態,也意味著他選擇放棄面對錯誤,但優秀的投資人是能透過檢討錯誤,得到提升投資能力的機會,而這也意味著未來還有機會可以翻身,就像安西教練曾說過的話:

要是放棄的話,比賽就等於結束了喔!

面對錯誤的心態與抉擇,其實正是投資人能否升級進化的分水嶺,只能說這個結局令人遺憾。



※ 業者開始補庫存?房價續漲?接下來房地產市場與營建股怎麼看?

大型土地的交易金額,某種程度反映出建商、開發商對於未來行業前景的看法。

2022年政府陸續推出各種壓抑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可以看到2022-2023這兩個年度的大型土地交易金額明顯衰退,但隨著建商與開發商的土地儲備(存貨)減少(特別是政府有要求18個月內限期開工),加上2023年下半年市況開始回溫,建商似乎進入「主動補庫存」的階段,1Q24的交易金額有明顯的成長,但規模尚不及2019-2022年的水準,代表開發商對於購地推案仍舊謹慎。


至於大型商用不動產的交易金額,則連動到產業界對於營運前景的看法。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2019-2023年台灣商辦交易金額都維持不錯的水準,因此也有不少建商鎖定商辦推案,可以看到1Q24的大型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高於前一年度同期,似乎是正向訊號,考量結構性因素並未改變,預期商辦仍能維持不錯的行情與買氣。


接著我們來看房價的最新狀況。

根據信義房屋指數資料,大台北地區2月份房價,不論是年增率或月增率,均在成長,代表房價持續創高。


這代表不只是中南部或台積電設廠的地區在漲,雙北的買盤也很強勁,對照台股加權指數站上兩萬點,或許是「財富效果」正在顯現,但也可能是小坪數高單價的房屋銷售狀況不錯,帶動平均單價提升。

財富效果:又稱皮古效果(Pigou Effect)、財富效應,可以理解成當人們手上的資產越多,消費意願越強。


另外根據吉家網整理的資料,也可以很明顯地看到2023年六都平均成交單價(萬/坪)均較2021年有明顯成長,也都高於2022年,代表房價仍在上漲。


我知道有網紅堅持房價並未上漲,認為「平均單價上漲不代表房價漲」,因為部分區域「平均總價下跌」,如前表可以看到2023年平均總價(萬)有部分城市出現衰退,所以網紅認為實際上房價正在下跌,但這種觀點具有明顯的誤導性,嚴重偏離市場真實。


看不懂沒關係,這問題其實沒這麼複雜,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了解。


假設有一家水果店只賣大蘋果跟小蘋果,大蘋果定價10元,小蘋果定價5元,銷量各半,每天各自銷出100顆,大蘋果單日銷售額為 10 x 100 = 1,000元,小蘋果單日銷售額為 5 x 100 = 500元,單日總銷售額為 1,500元,平均銷售單價為 1500/200 = 7.5元。

後來蘋果漲價20%,大蘋果變12元,小蘋果變6元,然而因為漲價的關係,小蘋果銷量增加20%變成120顆,大蘋果減少70%銷量變成30顆,小蘋果的單日銷售額為 6 x 120 = 720元,大蘋果單日銷售額為 12 x 30 = 360元,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這家水果店的單日總銷售額降為 1,080 元,平均銷售單價則為 1,080/150 = 7.2元,也呈現下滑。


在這個案例裡面,蘋果確實漲價了,但因為小蘋果賣得更好,大蘋果賣得更差,結果就出現總銷售額跟平均銷售單價都下滑的狀況,這跟現在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很相似,小坪數房子賣得好,大坪數賣不動,但你能說房價沒有上漲嗎?

事實就是「房價上漲了」,就像蘋果漲價了,漲了就是漲了,不需要想得太複雜。


又或者我們不需要這麼複雜的例子,只需用常理思考好了。

假設你家大樓的小坪數戶型單價上漲,每坪從30萬漲到35萬,你真的會認為大坪數的戶型不會跟著漲價?

當你把自己擺在屋主的角度思考,這答案應該沒這麼難理解,我認為大概率會是從每坪27萬漲到30萬,漲幅可能比較少,但不太可能完全凍漲甚至下跌,這並不合常理。


最後,我們再延伸探討幾個議題:

  • 小坪數/大坪數房型的流動性差異:

讀者可以從前述例子跟數據看到,小坪數房型的銷售狀況良好,但大坪數房型確實因房價上漲而明顯量縮,這其實是供需問題,大坪數房型的流動性明顯正在下降,這是購屋族或投資者未來需要留意的地方。


  • 政府高概率繼續打房:

2025年台灣又要選舉了,房價、水電費、物價不斷上漲,這顯然不是台灣政府或央行樂見的現象,所以我認為2H24政府推出新的限制性政策,機率不低,考量營建指數已經連漲三季,有投資營建股的朋友要密切留意這個時間點與相關政策資訊。


  • 房地產/營建股投資仍舊樂觀:

其實不論是房價或「00940之亂」,反映的都是民眾富裕、市場資金溢出的狀況,市場上確實有一群人無法負擔高額房價,深受物價上漲所累,但也有一群人財富不斷累積,所以想盡辦法去買ETF、買台灣房子,或者到日本、東南亞買房,形成明顯的落差

君不見也有些房仲甚至網紅跑去推銷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房子了?背後邏輯值得思考。

考量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仍具結構性優勢,而AI龐大的市場需求仍不斷為這個產業注入活水,加上美國今年預計啟動降息,結束這一輪的緊縮週期,短期內沒有明顯需要看淡房地產市場與營建股投資的理由,但因2023-2024年政府強制開工陸續開出供給,我對2026年之後的供需結構看得比較悲觀,需要持續關注房市熱度與銷售狀況。



※ 「它們」都漲了,但跌的時候你有上車嗎?「邏輯投資」改首歌讓你聽聽

我在「邏輯投資」臉書粉專改了一首歌,如果要取歌名,我覺得可以取作「散戶宿命」。

《以下歌詞改編自五月天-終結孤單》

跌了你又不買 漲了你又遺憾
股市多頭數錢笑嗨嗨 你只能槌槌地板

便宜你不屑買 漲一點你就全賣
酸網紅蹭熱度曬上漲單 人家去年就在

盤整時 在發呆 股價下跌 嚇歪歪
後來的上漲 你就沒戲唱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Tomorrow will be fine.

隨便買就會賺 Hey 我真的好厲害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Tomorrow will be fine.
忽然又賠光 怪網紅在帶賽

搭啦啦啦啦啦...搭啦啦搭啦啦...
搭啦啦啦啦啦...搭啦啦啦啦啦啦...
搭啦啦啦啦啦...搭啦啦搭啦啦...
搭啦啦啦啦啦...搭啦啦啦啦啦啦...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幾檔「邏輯投資」分享過的公司股價走勢。


我在這幾檔股票的相關討論區或社群.都看到相同的抱怨:「早知道我在○○就買多一點」、「我在○○就賣了」,如果你也有相同的遺憾,那我覺得你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進出場策略,以及為什麼自己沒有在低檔建倉,以及上漲時持續抱倉的勇氣與信心?

下一步該思考的是勇氣與信心的來源為何?

你對公司的產品與銷售有無信心?對於獲利估算有沒有把握?是否能忍住不去追逐熱門股,專注自己眼前的投資機會?

類似的問題我會在專欄「價投好難」系列陸續探討,但也希望讀者哼著這首改歌時,能想想自己的操作策略,到底像不像韭菜,還是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樣子。



※ 現在該投資蘋果($AAPL)嗎?

蘋果($AAPL)股價從今年初至今下跌7.63%,現在應該投資蘋果嗎?


最近有幾則跟蘋果有關的新聞值得留意:

  • 據傳蘋果已中止內部開發Micro LED螢幕,重組負責此研發項目的工程團隊,裁撤在美國和亞洲的數十個工程師職位。


  • 蘋果取消10年前啟動的電動車計畫,研究經費將轉投生成式人工智慧。


  • 分析師預估2024年蘋果最新產品中國銷售量將比去年大減 30%,全年可能呈現兩位數衰退。


上述新聞間接透露中國銷售不順以及整合資源投入AI的徵兆,這其實是合理的,蘋果是一家追求營利的企業,當AI手機逐漸成型且市場評價正面,蘋果整合資源推出強大的AI手機固守市占,並透過生態系優勢擠壓其他廠商,無疑是正確的做法,而且也能降低花費,維持利潤率,捍衛股東權益。


然而拿掉了Apple Car、元宇宙等夢想,蘋果的想像力與潛在市場天花板也萎縮不少,因此評價下修也是合理的,如果市場真的只把蘋果當作「硬體」公司,那本益比恐怕還有不少修正空間。


所以現在是否投資蘋果,比較像是「信仰」的問題,像我自己不是蘋果愛好者,目前蘋果的市場評價對我來說缺乏吸引力,特別是少了點「夢想」,我目前找不到進場或未來市場拉升評價的具體理由,簡單說目前股價下跌,不會是我進場的依據。

但如果像是META當初受到市場共同看壞,評價大幅修正,這種高度共識的悲觀與評價修正,就會給我進場的動機了,畢竟蘋果還是有它的實力跟生態系值得驕傲,而且印度跟東協市場也還有成長空間,蘋果還遠不到「完全喪失成長性」的程度。

所以「評價」、「市場共識」其實是我比較關注的重點,蘋果是一家好公司,股價也確實正在修正,但我沒有必要一定要買它,這是我目前的答卷,提供投資朋友參考。



※ 「台灣錢淹腳目」重新檢視資金潮與超額儲蓄

最近看了一些資料,對於台灣目前的「錢潮」多了一些體悟。

過去多次跟讀者聊過「超額儲蓄」的問題,從下面數據可以看到,台灣超額儲蓄的金額與儲蓄率仍處於高位。


本文則是進一步解析台灣「資金動能」背後存在的結構性因素。

下圖是「台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與「投資型人壽保險保費收入」的趨勢圖,可以看到金融機構的存款逐年增加,但國人的投資習慣已經出現改變,過去民眾喜歡投資儲蓄險或投資險,但因保險制度調整以及利率因素考量,投保的資金(保費)已大不如前。


假設你是有錢人,本來資金都放銀行作定存,但台灣進入長期的低利率時代後,利息收入大減,甚至無法抵抗通膨帶來的資產價值減損,於是你選擇購買投資險或儲蓄險,希望保值甚至利滾利,但現在這些保單停賣了,獲利率也下調了,但你的存款還在增加,那該怎麼辦呢?

「錢逐利而居」,於是這些錢被引導到了高股息ETF這類投資產品上,這其實很符合台灣人對於「保本」、「高利率」的偏好,只是投資標的從過去的共同基金、投資型保單、美國公債,變成了高股息ETF。


下面這張圖則是「營業稅實徵數」、「購置住宅貸款餘額」、「其他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可以觀察到台灣企業獲利能力的提升,促使稅收(營業稅)持續增加,另外隨著房價不斷上漲,國人陸續加入買房行列,購置住宅貸款(房貸)持續上升;同時國人對貸款觀念轉趨開放,也願意使用貸款來做更多嘗試,因此其他個人貸款的數額也逐年成長。


上述是資金面的部分面向,總體來說,我們可以將台灣目前的「資金潮」歸納出幾項主要成因:

  1. 中國投資熱潮冷卻,企業與個人資金轉回台灣。
  2. 中美貿易戰增加台商接單與獲利。
  3. 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台灣相關業者獲利。
  4. 偏好投資商品(如投資險)改變。
  5. 使用貸款意願提升。
  6. 股市、房市多頭提升投資股市、房市意願。
  7. 美國今年將進入降息循環,預期心理增加持有台幣意願。


多項結構性因素交會,促使資金湧向台灣股市與房市,這是這波大多頭背後的底層原因,這或許意味著行情不會忽然告終,畢竟資金就像水庫洩洪,難以輕易止住,但若超過基本面形成泡沫,讀者就要提高警覺,避免受傷。

至於那些忽略資金結構面因素,僅憑著「少子化」、「科技泡沫」等片面觀點,就大膽預言房價或股市將走跌甚至崩盤,這種人是否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呢?這一點就留給讀者自行思考判斷了。



※ 不要成為被股市寵壞的「股寶」


從去年底到目前為止的行情,有幾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包括:

  1. 主力布局某檔股票數百張,期待兩年後績效翻倍,屬於長線布局,但不到4個月,帳面損益績效已經超過85%
  2. 某檔電子股拉高就賣,暴跌就買,波段都賺到
  3. 某檔當定存的營建股,本來沒抱指望,最近發現漲了25%
  4. 投資記憶體概念股群聯與美光都大賺
  5. 最近才說要看生技股,買了某檔沒幾天就累計漲了約15%。

最近開始有種被市場寵壞的感覺,上次有這種感覺是2020-2021年期間,美股的小型成長股、科技股照三餐噴,加密貨幣大爆發,而台股則是航運三雄每天輪流衝擊漲停板,不管是當沖族、短線交易者、長期投資人,個個都賺得不亦樂乎,期間也出了不少「股神」,每個人都績效驚人,這種行情讓一夕致富不再只是空談,而更像是勇氣帶來的甜美果實。

必須承認2020-2021年當時我也信心爆棚,只是隔年2022年就被市場徹底打擊信心,不少公司估值大幅修正,就連台積電也從672元一路跌到最低382元,一直到2022年底,個人績效才又拉回來並幸運地維持正報酬紀錄,且僥倖打敗大盤。

至於美股,那就更不用說了,2022年投資績效大幅回吐,當初熱門的小型成長股跌到讓你懷疑人生,2021年這些公司說好的美好願景,最終化為股價跌幅-90%,但因為個人對美股的長期展望以及這些公司仍深具信心,通過低檔區加槓桿,才總算成功走出谷底,並讓美股資產有機會重寫新高。

所以儘管最近行情不錯,「邏輯投資」還是想做個提醒,市場是投資人資金、情緒、資訊、算計的集合體,多頭時期市場充滿樂觀情緒,接連的漲幅會不斷提升參與者的信心與資金,進而帶動行情連貫,然而當市場反轉,投資人的情緒從樂觀轉為恐懼,行情將急轉直下,就像忽然來了一場暴風雨,如果沒有辦法掌握好自己的情緒與投資取向,可能就會被一波風浪沖走,落得血本無歸。

另外還要提醒一下,上述說法並不是建議投資人摸頭猜底,如果你因為預測或擔心市場反轉而選擇做空,風險不小,本文的目的是希望投資人不要因此自滿,或是變得過於貪婪,例如以前漲1%就開心,現在漲了10%還是覺得不夠多,這種想法就可能讓你鋌而走險,忘記紀律與進場初衷,最終可能自食惡果。


巴菲特曾說過:

潮水退了,才知道誰沒有穿褲子

總之,我們要知道現在是漲潮,記得把褲子穿好就好。




※ 不要預設高點,因為多頭行情總是能超越你的想像

加權指數從2022年10月下旬 12629 點反彈至今(截圖時間為3月31日),漲幅已60%,指數達到 20294 點的新高。

這也是常常我會提到自己不預設高點的原因,因為熊市可以讓你跌到心生恐懼、懷疑人生,但牛市也可以漲到讓你覺得瞠目結舌、不可思議。

考量市場多數情況下是看多的,我們要避免輕率地做出頂部判斷。預設高點轉當空軍,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受傷機率並不低,甚至只是徒然磨損績效。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跟我一樣,策略是維持高持股水位,儘可能地曝險並參與牛市行情,那調節漲多持股,逐步轉換布局低基期、有復甦題材、有補漲空間的產業跟標的是可以考慮的。

雖然短線上你可能因為部分資金沒曝險主流題材(例如AI、高股息ETF成分股),導致績效不彰,甚至會感覺有點落寞,因為績效無法跟其他人媲美,但在多頭格局資金輪動的情況下,你的持股還是有機會在未來創造績效與獲利延續性,這個策略兼具防禦及攻擊效果,雖然這絕對不會是績效最大化的策略,但勝在自己覺得安心,不會進退失據。

能否找到自己的步調,我認為這是參與牛市很重要的關鍵,不因獲利高漲或短期套牢而迷失自己,才能走得更心安,更長遠。



※ 投資該有的觀念-「合理報酬率」


近期有機會到政治大學跟學生們分享「邏輯投資」的投資哲學,講座結束後有學生問我:

我有10萬元可以投資,但你的投資策略要等很久才能賺到錢,因為我的本金小,你有沒有可以短時間得到高報酬的投資方法?

我聽到問題一楞,想了一下才理解他想表達的內容,確實在本金只有10萬元的條件下,假設2年賺了50%,也只是變成15萬元,這跟許多人想像的靠投資股票發家致富,顯然有落差。

後來他跟我分享他今年採取「動能交易」策略,報酬其實很不錯,所以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他會覺得以「一季」或「半年」來布局投資速度太慢,因為假設每個月我們可以賺10%,那兩年後10萬元就能成長到98萬元,相當於「第一桶金」的水準了,賺錢效率確實有落差。


但我覺得有點無奈,枉費我花了超過半個小時的時間解釋散戶的六項「弱點」,就是希望讓學生明白投資要打敗其他市場參與者有多麼不容易,但這兩年投資績效擺在眼前,要讓學生相信股市不是ATM,真的有困難,無怪乎學生們會覺得一定存在短線致富的投資法門。

最後我也只能委婉地告訴他,可以試著尋找適合短線交易的投資策略,另外可能要思考當市場風向反轉時,既有的動能交易策略是否還能奏效,有沒有 Plan B 可以使用,而我內心想的是,這一堂關於「風險」的課程,最終還是要由「市場」來當導師,我無法越俎代庖。


回到這個主題來,我希望投資朋友能理解何謂「合理報酬率」,假設定存是年利率2%,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是4.3%,CCC等級垃圾債的殖利率是13%,那投資股市的合理報酬率應該是多少呢?如果你認為持有垃圾債的風險高於股票,那股票的合理報酬率應該不會高於13%。

同樣的,如果你要追求高於年化報酬率13%以上,甚至每月報酬率10%的超高報酬率,那你的投資方式應該會比持有垃圾債承擔更高的風險,例如使用權證、期貨等槓桿工具,然而使用這類工具,你會大賺,自然也可能大賠,甚至落得血本無歸。

你可能會認為:「我不一定要開槓桿啊!我也可以作當沖拚周轉率」,但前提是你的當沖策略真的能夠穩定獲利,然而投資不能只靠想像,你得做得到,夢想才能實現。


說這些並不是要破壞投資朋友炒股致富的美夢,而是希望大家對於「報酬」與「風險」的關係要有清楚的理解,想要提高報酬,就一定得增加曝險,如果要消除部分風險,例如投資ETF分散持股,那報酬就會接近指數的長期平均水準,這就是「富貴險中求」的道理。

因此,我們需要對合理報酬率有一個基本且合理的認知,結合自己的個性、投資風格、風險承受力與追求的報酬目標,就能找到真正該切入學習的方向以及參與市場的投資工具。

最後我想說,短線致富不是不可能,因為市場充滿無限可能,但比起一把定輸贏,我覺得安穩地走過多空,享受市場帶給你的每一分驚喜,感受其中成就感與財富堆疊出來的軌跡,那會更有意思,如果只是想尋找刺激感,我的建議是去玩電玩吧!那才是尋找刺激感更安全的所在。




※ 潛力股資訊總整理(截至20240331)

  • 八方雲集3月11日公告2023年度財報及股利政策。
  • 本週將解讀八方雲集、威宏-KY 2023年度財報。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邏輯投資-發掘投資機會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