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01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我們為什麼都喜歡“靜靜”?禅修有何利益?|《系统而全面的禅修入门课》02

我们为什么都喜欢“静静”?

今天开始第一课,这里的题目也是很广告:我们为什么都喜欢“静静”?这题目取得也太“标题党”了吧!

因为我们是佛法的课程,大家要皈依发心。这些仪式感对大家很有用,之后可能会跟大家讨论,仪式的作用和原理。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学的是佛法,需要有三殊胜。今天来的有些小伙伴可能不是佛教徒,也没关系,我们就简单的念个皈依、发心——你可以想象成你要“清净”一下你的能量场(这是我看世间人说的一个词汇),把你的能量场提升到一个比较和谐与高频的频率,然后我们交流学习,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佛教也是这样的,就是清净我们的身心状况,然后提起我们的恭敬心,消除我们的傲慢、自私或者是偏狭,我们谦卑一点,同时向全宇宙开放,生起包容整个世界与生命的慈悲心,我们一起来念诵皈依、发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书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生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让我们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好的,我们顺利进入高维空间(开玩笑)。

 我们先讲几个故事,因为大家都喜欢听故事。我们第一节课真的就是先吹水聊天,建立一些基础认识,大家不要期望太高。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问一下网上的同学,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谁是最快乐的人?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有没有这样的魔镜?

说实话:有,而且这个魔镜给出了答案。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的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比一般人快乐的七倍。这个事情一度让科学家以为检测仪器都坏了,所以他被《时代》杂志(这个杂志很出名)展示到封面,说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这个事情是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而且是被科学仪器检验过的。说实话,这个是比较物质化的检验方式,跟内道的世界观不一样,是物质主义的方式,从生物学或者脑科学的方式去检验的。

为什么禅修会产生快乐呢?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其实很难说清楚,只能说一些很外在的一些表现,比如“内啡肽”、“血清素”、大脑频率的波怎么样、频率怎么样。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物质上去反映精神状态跟快乐程度的,但是你再深入解释,你就发现不行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把世界观换掉,才解释得清楚了。

禅修为什么会产生产生快乐?这个话题,我们之后再说。我们可以从气脉明点的角度跟大家说一说,还有就是从唯识的角度跟大家说一说,你会发现比那些科学家说的会彻底跟清楚非常多。

我们继续。无独有偶,另一位大德,法国人马修.理查德,他是巴黎巴斯特学院分子生物学的博士。他后来出家修行了,成了一个藏传佛教的修行人。他写了几本书都非常的畅销,有一本叫做《僧侣哲学家》,还有一本叫做《学会快乐》,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个是高级知识分子写的书。他高级到什么程度呢?他的老师拿过诺贝尔生物学奖,而他就是帮他老师做项目的。这几本书里面大量地讨论了关于哲学与佛法、科学与佛法,以及你怎么可以更快乐等等问题。

真的是无独有偶,他也参加过这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检测(我怀疑这个大学有个机构都是专门研究这些人的,可能类似周星驰电影里面“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之类的,开玩笑),用两百五十六个传感器去监测他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他在禅定状态中的脑电波的活动的关于快乐方面的参数,也是远远地超过了正常人的范围。打破了他们曾经所有的文献记录,所以,也被认证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快乐机制

禅修为什么会带来快乐呢?这个涉及到要聊聊快乐机制的问题了。

我们一般人都会觉得快乐是要往外找,找各种各样的刺激。昨天师兄起七时候说的,一般人的快乐都要来自“惊喜”。就是要不停地“换”、找“不同”、找“刺激”,向外“驰求”的方式来找快乐,是不是?你要找好吃的,你肯定向外找,你自己产不出来,你还不可能“禅悦为食”;要找好看的,找好玩的,都是从外面找刺激,试图让外面的东西让自己快乐嘛。所以,我们都得战天斗地了,你要找更多的东西,试图让自己快乐和满足。

那快乐到底是什么呢?快乐,归根结底它是你内在的一种感受,所以找快乐真正的方向,其实是朝内求,而不是朝外求。西藏有一句谚语,“自内心之外寻找快乐,就像背阴的山洞里寻找阳光。”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朝心外找快乐的话,就好像在背光的山洞里面去找阳光,它的意思就是南辕北辙,或者说终究会落空的。

刚才说到的那个大德叫做马修理查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曾经有一个朋友去问他:“我怎么样才能快乐呢?”那个朋友说:“我觉得我赚够一百万美金以后,就辞去所有工作,我就可以很快乐了。”

十年以后,他的这位朋友确实得到了一百万,甚至是几倍,有了好几百万美金的身家。但是当他被问到是不是快乐的时候,他的回答却是:“我这十年都虚度了。”虽然我赚到了我想象中多好几倍的钱,但是我还是不快乐,甚至更痛苦。

大家看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眼熟?说实话,我们也是差不多的。我们往往在物质上投入了很多,但是却忽略了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内心状态。

财富、享乐,包括头衔、权力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追求快乐的方式,但是在这种漫长追逐的旅途中,其实很多人却失望了。追着追着,他自己也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了?他把这些方式当成目的了,却忘记了快乐本身。

很多人很不快乐的,他忙不迭地工作,很痛苦,但是他还是要工作,因为要赚很多钱。赚钱,很痛苦;但是不赚,会更痛苦。所以他自己到底为了什么,可能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我之前看过一个内地的采访,采访的对象是我们商业的一个大佬,说他有一次在飞机上,有人就问他:“先生,您看起来好像忧心忡忡?像您这样的身份,家财万贯,而且是商业巨子、商业领袖,达到了我们一般人都渴望不可及的高度,是人生赢家,您怎么可能还有烦心事呢?”这位商业大佬说,我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家庭的、企业的,还是自己的身心状况,各种问题都层出不穷,而且疲于应对……所以他说他感到很痛苦。那些光鲜的成就并没有让他感到更快乐,甚至是一种负担。宗萨仁波切也说,为什么现在很多成功人士去学佛呢?就是发现他们的成功,从根本上来说没用,最终并没有让他们更快乐。所以宗萨仁波切说,于是他们都来学佛了。

还有一个大德说:我们现在的科技可以把楼盖到一百层以上,但是很多人,却从那些高楼上跳下来。

我去年在隔离期间,很偶然的时候看到一个报道,感觉真的挺可怜的。成都的一个很年轻的女亿万富翁叫做罗力力(她是郭晶晶的闺蜜),她真的是我们想象中的真正的白富美了,但据说她抱着她五个月大的女儿,一起跳楼自杀了。

我们世间上不是说,一个女性成为母亲以后会非常的坚强吗?那为什么她那么有钱,身家好几个亿,而且是她自己创业来的;而且很年轻,才三十四岁,也很好看,也许就是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白富美了。然而,她却抱着她五个月大的女儿一起跳楼自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相信大家都会感到很痛心。同时,我们也不想变成这样——我们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结果却是走到追求的对立面的话,我们也不想这样。

再说一个更出名的案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假如说你是人生赢家(你放飞想象,别让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你可以随便想,都可以实现的话),那你觉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呢?给你几十个亿,够了吧,很成功了吧!如果还不够,那给你很有名,整个业界都尊敬你,叫你一声哥哥,这样子够了吧!还不够?那就继续给你,你还有什么红颜知己、蓝颜知己,一大堆,而且很多人喜欢你、崇敬你;然后你还有足够的江湖地位,这样够了吧!而且你还很有才华,很浪漫,唱歌很好听,演戏很传神,你的作品流芳百世,这样够成功了吧!但是这个人拥有了这些以后,也还是从楼上跳下来了。大家猜得到是谁了吧?可以公屏上打一下,业界叫他哥哥——张国荣。为什么呢?大家自己想一想。

我之前听过一个大陆的学者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他说:我们现在的人都非常焦虑地用对物质的勤奋,来掩盖精神上的懒惰。什么意思呢?我们都非常勤奋地去追求物质了,而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呢,你却很懒惰,没有去打理跟照顾它,任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杂草丛生、妄念纷飞、破败不堪……一味地向外追求幸福,但是你那个桶是漏的,你用错了方法,到头来还是白费了力气,甚至跟快乐背道而驰。

如果是我们佛教的话,我们会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快乐的因,什么是痛苦的因的话,你的行为真的可能是错乱的。也就是说,你可能造了很多痛苦的因下去,反而你想求到那些快乐,那是不可能的。这个在佛教里面是怎么说的呢?就是你要知道世间的“因果规律”是怎么样的。我们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要放开一点来理解,它的意思就是,造作快乐的因,得快乐的果;作痛苦的因,得痛苦的果。

这个“善恶”的观念,大家也要放开一点理解,因为它不是单指“一世”,而是指“三世”;作用上也不是只单单指“自己”,而是指“自他”,因为佛教的究竟观点是说:众生是一体的。所以我们要从这四个维度(现在、未来、自己、他人),综合去衡量什么是快乐跟痛苦。这是一种更高的维度的视角,知道因果的规律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构成了我们的世俗谛,叫做因果轮回。

其实知道这些对大家很有好处的。我们要打破一些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和世间的一些乱七八糟的误会,别把真理性的东西,都搞得像迷信一样。其实佛法跟这些迷信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真正的快乐,最终是要向内求取的,而且你要了解快乐的条件和底层逻辑,你才能去创造他们、发现他们,最终,以安住“本来”的方式才能有真正的快乐。

而禅修就是一种转变快乐机制的方法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朝内观,从源头上观,让心知道产生快乐的源头是哪里,然后让心源源不断的产生快乐就可以了。这个叫做什么呢?叫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心,心就是源头。

OK,这个是第二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是讲故事讲过去的。但大家放心,我们慢慢会上“高速”的,开始先慢一点、比较随意一点,但是没关系,讲到后来就要坐“飞机”了。现在说的都还是禅修对世间法的利益,所以我们举一些世间法的案例来分析。这个真的是“堕落”啊,在迎合受众啊(开玩笑)。


搜索内在自我

第三个案例分享。谷歌公司,现在依然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大家都知道它很擅长搜索,朝外搜索,很厉害,天下第一。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它朝内搜索也很厉害。什么叫朝内搜索呢?谷歌内部有一门课程叫做《搜索内在自我》,或者叫“正念领导力”的课程,正念能塑造你各方面的领导力的特质 。听起来就很世俗,但很酷哈,所以这门课迅速地就风靡了全球。

创立这门课程的人是一个华裔,叫做陈一鸣,他也两次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版,他写的几本书也是很出名,比如《搜索内在的关键字》,还有一本叫做《喜悦——从一个呼吸开始》,就是类似我们佛教中的观呼吸的方法。这两本书居然都翻译了二十多种文字,真的是非常的畅销。

他这套课程的核心,其实就是来源于佛法,禅修、正念这些。正念,其实在西方真的很流行了。“正念”这个词汇,也是我们佛教的说法,特别是小乘,说了四念住这些。而他只是拿了佛教中的一些观念和方法,做了一些很小很小的世俗化的运用,在世间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叫做正念禅修,或者叫做正念领导力的课程,它包括三个方面的步骤。

第一个步骤就是教你怎么既放松又专注的。这里有一个词汇叫“既放松又专注”,专注中又放松,很矛盾,其实这个就是禅修。你看我们一般的人,一放松就躺平了,你没办法专注的;然后你一紧张,又没办法放松了,或者你一专注又太过紧张了。所以我们很难在当下,或者在运动中保持正念的,也就是说,很难保持禅修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诸如观呼吸,或者是动中禅的方式,慢慢学会察知、观照……既不充满妄念和评判,也不紧张,又可以把心带回到当下清明和愉悦的状态中——你会发现,这种状态中,其实你也是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的。

他这边写的是注意力的训练。籍由注意力训练,创造一个同时具有冷静和清晰特质的心智,因而创造出情商的基础。

我们之后的课程,还会进一步的跟大家聊这些理论和方法,其实这些真的是出自佛法,而且他说的挺浅的,但是用于世间法的话就足够了,假如你的生命观和价值观里面,你要奋斗的就是那么一生而已嘛,就足够用了。

第二个步骤叫做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当你有了我们前面说的这种训练,有了这种清明的心理状态时,你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起心动念的过程,以及我们情绪反应的链条,它的惯性是怎么样的?怎么运作的?我们念头纷飞是怎么开始?怎么混乱?怎么到了高潮?然后又是怎么停息的?我们的情绪又是怎么纠结的?怎么失控?怎么让你暴走的?怎么做出害人伤己的事情的?

这些你会全方面地观照到,慢慢会了解你自己身上的这些神经质的反应,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你也会慢慢学会更耐心,更有爱心的方式,跟它做朋友,会更加地观照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此你就会更加地了解自己,并且获得更多的自我控制的自在的能力。

通过我们刚才这种正念的禅修,我们能够观察我们的思绪及情感过程,以高清晰度、客观性及第三者的观点(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旁观者的方式来看自己),一旦你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创造出能够自我控制的自我意识。

(我觉得这个拿去企业给人讲课的话,可以收好多钱哈!因为这些特质真的是太需要了。)

所以,禅修对我们的情绪管理,其实是很有帮助的,包括怎么释放我们的压力,怎么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心。我们现在的人压力真的非常的大,那你为什么不寻求一个切实可行,几乎零成本的解决方案呢?这个投入和产出比很高啊,那禅修就是这么一个解决方案。

刚才PPT里的那段话,如果在禅修里面的话,其实是要带上观点的,也就是说,你不能单纯地只是以旁观者的方式看自己,如果没有观点的话,就只是一个很世俗的外道禅来。我们要带上观点,带上我们佛教里面观心的一些方式和认知才行。

我们之后的禅修课会大量的跟大家聊这些。我们这次禅七以后,每周都会跟大家共修打坐、禅修,有师兄会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每周可能也会有师兄跟大家分享禅修的一些内容,大家也可以提问。大家互相帮助,一起交流学习。

我们继续看PPT,第三个步骤。当你有了这种既放松又专注的心理状态,以及你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情绪的管理都更加得心应手以后,你会发现你对世界、对众生的认知和情怀也会因此改变的,这个PPT里面叫做创造新的心智习惯,这是什么意思呢?想象一下,每当你遇到任何一个人,不论何时,只要你遇到某人,你习惯性、本能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希望你快乐”。其实这个是说我们的菩提心比较浅层的、一种世俗性的表达,我们的菩提心,是希望一切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安乐。然后他这边是说:你想象一下,你能做到这一点,你有这个“我希望你快乐”的心智习惯,可以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改变一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善意会不自觉地让其他人感受到,它创造了信任,而信任创造了很多好的工作关系,这也创造了工作场所中的同心情环境。坏人也喜欢和好人在一起,何况是好人。所以他这种散发出来的开放、真诚、善意,别人其实是会感受到的,由此你的人际关系慢慢地也会进入更加良性的循环。

这个案例,其实是谷歌公司推广的一个叫做正念的课程,它真的慢慢成为全球的一个风尚,真的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那个《道德经》也是这样。《道德经》是我们中国所有经典里面,在外国翻译最多、传讲最多的一部经典。很多外国人好喜欢这些,我们华人反而都不懂了。

从谷歌所在的硅谷,幅射到Facsbook(现在改名叫Meta——元宇宙)和Twitter、因特尔、IBM、松下、惠普、福特;还包括我们的阿里巴巴、搜狐、滴滴打车这些公司,在他们旗下都有开展这些正念禅修的课程。最近去世的一个大企业家,被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他也是一个佛教徒,凭一己之力打造了三个全球五百强公司),他也在他的公司推广禅修、正念这些。后来他辞去所有工作,就专心去修行了。所以这些东西确实帮助他们的员工们拥有了更多的专注力、创造力,提升了他们的情商,改善了他们的工作关系。所以禅修在世间法里面其实还是很有作用的。

你看禅修在西方都那么流行了,可你都还不会禅修,好落后啊!你都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你可以问一下你身边的朋友,看他们知不知道禅修啊、正念啊、冥想这些。我问过的,我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朋友,他们真的是说他们的老师之类的,都在禅修。我以前有一个老师,是个理工科的教授,他说他每次做工程之前都要禅修,跟乔布斯是一样的,可能通过静虑冥想这些,想得更清楚吧,更有创造力吧。也就是说,说这些东西可以帮助到他们。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还不会禅修,你可以嘲笑他一下!——开玩笑啊!有可能你会被嘲笑。


烧掉你的自欺和逃避

我们看第四个案例。我们慢慢真的要开始说到佛法中禅修的利益了。大家系好安全带,我们现在准备上“高速”了。

创巴仁波切,在上个世纪把藏传佛教推广到西方,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大德之一。他有很多书,推荐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真的是非常精彩。哪怕你不是佛教徒,哪怕你是个初学者,你对佛教一窍不通,看他的书你可能都会看到很有启发性的东西,甚至是非常治愈性的内容。另一方面呢,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你看他的书的话又能看到许多很深邃、很广大,甚至是窍诀性的内容。他用他全新的表达方式,让古老的佛法在西方大放异彩。

但他当时去西方弘法的环境、因缘其实都不太好。为什么呢?当时大概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那一代,有个词汇叫做“垮掉的一代”。他们很多人都找不到精神上的信仰跟皈依,这时期还出了很多小说啊之类的。也有很多嬉皮士,有些还挺恶劣的,什么吸毒啊、打架喝酒啊、搞各种各样的艺术啊、牛仔裤上剪很多洞啊。创巴仁波切去到的环境就是这样的环境,他就是到这批人那里去弘法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一本正经的大德,你怎么弘法?在这样的人群里面,大家真的是会大跌眼镜,难以想象的艰难。

有一次创巴仁波切去教这些嬉皮士的学生,他号召大家把大麻带到他的禅修中心来。我的天啊,这个老师是疯了!(他的智慧叫做疯智,有他的一本传记就叫做《疯智》)。那些学生因为都是嬉皮士啊,有些“不良少年”,所以听到吸大麻兴奋极了,觉得这个上师太不一样了,好酷炫啊!感觉要准备一个集体吸大麻的一个联欢吧!当时当地,可能抽大麻是合法的,也许不合法啊,这个就不知道了。

他们把大麻带到了创巴仁波切的禅修中心,活动要开始了。创巴仁波切拿了一个盘子把他们的大麻收集起来了。那个房间里面很大,很温馨,有一个壁炉,里面是点了壁炉的。大家想象一下啊,冬天坐在一个烧着暖融融的壁炉的房间里,准备吸大麻,好开心。大家都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嬉皮士们真的是觉得很酷。

令人震惊的是,创巴仁波切把那个放满大麻的盘子收回来后,然后就一包一包地丢到那个火炉里烧掉。而且一边扔,一边念:“唵嘛呢叭咪吽,烧掉你的自欺!唵嘛呢叭咪吽,烧掉你的逃避!” 他把所有的大麻都这样一包一包地烧掉了!烧掉的是什么呢?他说烧掉的是你的自欺跟逃避。对,因为那不是真正的快乐。所以,如果没有创巴仁波切这样的大德,确实很难想象什么样的大德还可以调伏这样的嬉皮士们。

广而告之一下,吸大麻是不好的,甚勿模仿。它是一种破坏性的快乐,它其实是一种“饿鬼”行为。如果用气脉明点的方式来解释的话,你生命中的能量跟快乐的“明点”就那么多,当你以一种刺激性、集中性的方式把它们调动起来的话,反作用就是,气脉明点会迅速枯竭。这种枯竭如果反映到外在的环境就是破败,那个就真的是饿鬼相现前。所以这是种破坏性的快乐。

创巴仁波切去那些嬉皮士那里真的是去调伏他们,然后教他们什么呢?教他们打坐、去禅修,去直面跟观察自己内在的恐惧、混乱和自欺;去直面他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不安的是什么,在逃避什么。他们慢慢发现,有比吸大麻更快乐的事情,而且没有破坏性,反而非常有建设性。这个方法就是禅修。

大家去看,我们很多获取快乐的方式,它的因缘性都非常强。也就是说,你要凑齐这些因缘,会发现很困难的。你要战天斗地的,你要很努力。但是很多人福报不够或者因缘不够的话,那就很可能事与愿违。那就算因此得到了的人怎么办呢?如果你把这些因缘性推到很极端的话,你的“快乐阈值”很高的话,你也很难快乐了。因为“能感”会疲劳的,所以刺激会越推越高。你喝惯了“八八青”(一款很好的普洱茶),“92方砖”(另一款普洱茶)就看不上了。然后每天都要鲍鱼漱口、鱼翅剔牙,八八青洗脚之类的……如果没有了这些,你就不快乐了,你的“快乐阈值”会推到很高,这样恰恰相反,你会很难快乐。因为什么呢?稍微一个因缘变化,或者你“能感”变化和疲劳,你发现你就很不快乐了。

所以,很多快乐,它当下快乐,但是你为此造作的恶业可能会很多,或者说其他的副作用很大,甚至具有破坏性。所以我们称之为“恶”,就是对自、对他、对暂时、对将来,四个维度一衡量的话,发现这是个“恶”法。大家理解佛教中的善恶,你可以全面去理解。


更宽广的快乐

那禅修呢?禅修它其实是一个因缘性很小的快乐方式。为什么呢?它不太需要什么因缘,两腿一盘,你就可以快乐了,而且它没什么副作用,甚至还很有建设性。刚才说了那么多,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利益。

我们去禅修的时候就会发现,心安静下来以后会体会到自己的快乐。但这个真的是需要训练啊,我们的快乐方式已经串习成量了,很难改。你去改变快乐方式会面临很大的痛苦,那是因为你没有禅修的福报。

让自己的心停下来,或者感受到自心纯净安然的内在喜悦、开放与自由的话,你慢慢就会觉得快乐,其实很简单。为什么呢?它不需要很多刺激,不需要以撩拨自己内在贪、嗔、痴的方式来引发快乐。你也不需要特别地去追求更多的感官刺激。所以,你培养这种快乐的喜悦,慢慢就不再需要过度地依赖感官跟外在的事物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想要快乐其实很简单,不需要战天斗地,也不需要开天辟地翻山,开山遇水搭桥。你只需要两腿一盘。这意味着我们随时随地都更容易获得快乐,即使你没有那些豪宅也没关系的,你的快乐建立在内在。所以,他外在的东西,反而怎么样都好。你看,孔子有个最得意的弟子叫做颜回,《论语》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就一点食物、一点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但自己也很快乐啊。

有个词叫做“孔颜之乐”,其实我们研究儒家的话,大家都很好奇孔子和颜回为什么那么快乐。孔子看起来一生也不顺,但是孔子表现出来的是个乐天派。他讲课的时候都有人给他弹古琴的。而且你去看他的人生经历跟状态嘛,很开心的。包括颜回也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快乐?——穷开心。为什么呢?因为快乐,它在内心啊!最终都是心在快乐嘛。

我看一下时间,我们是上到八点,但是这部分讨论快乐机制的问题,我才说了一点点。我们随缘吧,说到哪里算哪里吧。本来这个部分还想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快乐与气脉明点的原理,包括“拙火之乐”,它怎么引生快乐的。

它跟我们的气脉明点有关。——你去监测我们的大脑或者我们的那些内分泌系统,你会发现我们快乐的时候,跟“眉间轮”的一些脉和明点的运动有关。包括你吸大麻,这些刺激性的快乐也是。它从那里分泌出很多“明点”下来。这个拿到道家叫什么呢?叫做“甘露洒须弥”。它从哪里下来呢?“顶轮”。你修拙火也可以这样的,包括我们观修金刚萨埵,也是会观想从顶上散下甘嘛。道家叫做“水火既济”。下面点拙火,上面降甘露。吕洞宾把这个叫做“自饮长生酒”,就是那些明点的运动和交汇。如果外化一点,就是那些内分泌,多巴胺、内啡肽之类的东西。

如果我们气脉明点的解释,就是你震动了一些相关的脉,然后明点从那里降下来,你产生了快乐。修行的话,也是依靠这些气脉明点,只不过它建设性地运转它,所以它能产生比吸大麻那些直接刺激性的快乐大很多倍的快乐,而且它更长久。为什么呢?他找到了更底层的原理跟认知方式,所以,他就不从外面找刺激的方式来刺激引发它。

我好像对时间掌握得不太好,关于“快乐机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来日方长,接下来的几节课有可能会穿插进来分享,包括唯识的原理,关于你怎么样才能快乐。我自己觉得很精彩,有些常年打坐的人,也可能大概会知道跟体会到这些的。为什么呢?说实话,初步的体验不是太难,只要认知和方法对,和花足够的时间,都行的。


小结禅修的利益

我们分享完四个案例,小结一下关于禅修的利益。

“我们为什么都喜欢静静”,我们这节课的标题也太“标题党”的哈?点进去如果发现没啥内容,就气死了。但我们是有内容的,所以不是标题党。其实这个标题是想说禅修的好处。

禅修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通过正念、冥想、可以改善你的工作效率啊、生活品质啊、感情啊和人际关系啊这些。如果我们不仅是纯禅定,还会运用到菩提心这些,就更高级了。

如果世俗一点的话,禅修可以帮你释放压力、焦虑的情绪,更加认识自己。

如果出世间的话,你是需要“观心”的,“观”到底层。你去“观心”的话,你会发现“凡夫心”其实都很鄙陋的。所以,你会厌离“凡夫心”,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你开始厌离凡夫的那种用心方式了,然后去回归“正常”,叫做发菩提心。真的,佛才是最正常的心,叫做真正的平常心。

如果是我们修行的话,你要怎么找快乐呢?你要知道一些底层逻辑,最开始就是关于人天福报,你应该怎么积累上善因、怎么避免恶因。包括我们去做到佛教中说的“三殊胜”,这些是能放大你的功德、福德的,相当于加个杠杆嘛。

禅修还会改变你的“快乐机制”,慢慢从向外驰求的方式,回到内心自然喜乐的状态来。

之后,还会跟大家说一些更深层的原理,关于世界观的内容,禅修中的“观”。以及怎么处理境界,比如,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些庸俗的境界跟觉受里面,因为那些终究是轮回。我们站在佛教的维度,它其实是要你解脱的。它涉及很深刻的“观”。如果只是把佛教弄成世间法的人,说实话,是在说相似佛法。佛法一定是不能把“解脱道”的。你可以说人天佛法,但是要直接告诉大家,佛法的殊胜之处,在于它有“解脱道”。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本文由义工根据禅七现场录音听打整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