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資產配置是為了降低波動風險

raw-image


過去的文章談論過許多次資產配置,資產配置的方式很多,因應不同的理財需求與家庭財務背景會有很不同的規劃方式,但追求最高報酬不該是資產配置最主要的目的。


如果要追求最高報酬,應該要去找出下一檔 Facebook、Apple、Amazon、這種漲了上百上千倍的股票,資產配置的結果,會將所有資產都集中到最可能帶來最高獲利的地方。


而我們過去將資產分配到股票、債券、房地產、甚至原物料與重金屬等不同資產,為的就是要避免單一資產突發性暴跌的風險,同時也期待不同性質的資產在不同期間能帶來較佳的報酬。


譬如股市大跌修正時,債券可能會因避險需求而上漲;股債都下跌時,房地產可以持續帶來穩定的租賃收入;景氣循環到復甦期,原物料可能會有一波明顯的漲幅。


如果可以預知股市何時可能會大幅度下修,現在處於景氣循環期的哪一個階段,美國央行甚麼時候要升息,升息之後有哪些資產會受到影響,那投資人確實可以追求投資最高報酬,而非資產配置。


其實絕大部分的投資人都無法做到,但許多人都會試著去學習並預估,希望可以拿到比大盤走勢還要好的投資報酬,希望可以十萬進場百萬出場,可惜結果通常都是事與願違。


所以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採用資產配置,股票、債券、房地產、甚至原物料都持有一些,差別僅在於各類資產的持有比例不同,這樣不管是哪個資產上漲,都可以獲得該部分的報酬。


各類資產之間並非是完全的負相關,某類資產上漲,其他資產就會下跌,它們更像是輪流的漲,或是漲多漲少的差別。


譬如股市多頭的時候可能上漲了20%,但債券價格可能也會上漲個3%,再加上每年固定配息的1%至2%,同時房地產也每年帶來3%至5%的穩定租金報酬。當遇到股市下跌15%時,債券價格可能還因短期避險上漲了10%,而房地產也沒有受股市下跌而影響價格(REITs短時間內會受股市下跌影響)。


就算碰到股災時股債雙跌,常常股票的跌幅也遠比債券價格還要多,將股票資產部分暫時轉換到債券,少賠一點也是一種配置方式,資產配置並不全然要想辦法把資產放在會賺錢的地方,或是一股腦的閃避虧損,而是看整體報酬與風險的相對應關係是否合理與能否承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