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買可惜了

    不知道已經有多久沒有買過衣服了,唯一例外是登山及運動穿著,通常我只買固定品牌。東西挺貴但有科技,又對地球有良心,87%原料是回收再製。

    那天想著想著覺得該買一件高領羊毛衫就上網看,一直點擊進入尺寸與顏色,看了看被其他事情打斷,這件事就暫時忘了。稍後打開 YouTube,Google 真厲害,馬上就跳出那一家公司的廣告短片,上面秀出我喜歡的衣服和顏色,我認真把廣告看完,拍的完全是戶外活動蠻合我胃口的⋯⋯ 看著看著,最後旁白冒出一句話,潑了我一大盆冷水:如果你不需要,就請不要買。

    聽完這話,我楞了 一會兒。 仔細在腦海裡倒帶,回想廣告說的每一個字。我真的沒有聽錯:If you don't need it, don't buy it.

    很久以來,我已經慢慢把所有的需要都當作是工具。這對我來說是小而巨大的轉變,因為同樣的工具你不會需要兩套。你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工具,適應各種不同的場合,幹各種不同的活,甚至可以買很好的工具幫助把事情做好,但對於同樣的工作,你不應該會需要兩套以上工具。

    圖片來源:鱸魚


    人們買衣服早就已經不再是因為需要,甚至不是因為想要,而是因為「不買可惜了」。 會這麼想,是因為衣服又好又便宜。然後買回來就堆。衣櫥掛滿了就掛椅背,椅背掛不下了就堆椅子上。這年頭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半的椅子是用來堆衣服的。椅子堆不下了,就堆床上。床的面積大,夠你蹭很久。要睡覺的時候再把床上的衣服搬到其他地方,每天一次也不嫌累。

    小時候的房子沒有衣櫥,人們開始為穿著打造空間是後來的事。那時候流行塑膠衣櫥, 二、三十件衣服就滿了,也夠了。大學四年就這樣度過的,雖然忙著約會,也從來沒有嫌衣服不夠,或者寒酸過。

    後來生活條件好了, 衣服越做越漂亮,也越來越便宜,每個人的房間都得有自己的衣櫥,但空間成長的速度永遠比不上衣服,很快衣櫥也滿了。然後建商推出步入式衣橱,大到人可以搬進去住。後來新蓋的房子,都有步入式衣櫥。買房、看房的時候,心裡都在衡量:太好了,這一會兒衣服都有地方放了。 有沒有地方放過多的衣服,變成買房子的重要考量。

    然後步入式衣櫥也滿了。

    這年頭不論活在哪,最昂貴的都是空間。以矽谷平均房價來算,一個傳統衣櫥的「 空間成本」 大約是2萬美元。一個步入式衣櫥的空間成本是6萬美元。這還不包括每年後續的營運成本 - 包括水電、冷暖氣、地價稅。抱歉,我必須要用經營資料中心的方式來算這筆帳。

    我們把最昂貴的空間,拿來交換堆放那些便宜到不買就可惜了的衣服。

    衣櫥堆不下了怎麼辦? 那麼多只穿過一兩次,每件看起來都好好的好衣服扔了也怪可惜的。就買儲藏箱放車庫吧。很快地,車庫變成堆衣服的倉庫。那車怎麼辦?就停外面吧。全新的車就停外面日曬雨淋,讓鄰居的狗路過順便撒泡尿。

    最終,車庫也塞滿了怎麼辦?扔吧。騰出點空間還可以再買。

    時尚業每年製造的成衣是1500億件,把這數字除以全球人口,包括富人、窮人、老人、嬰兒,只要會呼吸的都算數,那相當於每人每年買25件衣服。如果只進不出,沒幾年衣櫥就塞爆了。就扔吧。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反正越來越便宜,也越來越好看。這就是時尚界期望的,也是製造出來的。

    怎麼扔呢?最直接的方法是捐給慈善機構賣錢,但實際能賣的只有20%,剩下的怎麼辦呢?埋了或燒了 - 讓大家好過一點,這個「燒」並不是白燒,而是轉換成能源,當然碳還是照排放。有些運到第三世界捐給窮人,問題是這年頭的窮人還有誰缺衣服的?你看不出他們身上穿的都是時尚,只是隨便亂配,很不搭而已?

    兜了一大圈走了萬里路之後,還是在第三世界埋了或燒了 - 第三世界的燒,就是在野外點把火那麼直接 - 有毒氣體也這麼直接排放出去。

    照片來源:鱸魚。美國的二手成衣店。這些讓你放心捐出去的,最後80%都埋了或燒了

    所以這一整個輪迴已經很清楚,業界創造了拋棄式時尚,不停地製造衣服,讓我們不停地買,再不停地用最昂貴的空間來存放,最後實在沒有辦法消化了就「捐」出去(那個捐字只是讓你減少罪惡感而已),這樣你可以再找理由繼續再買衣服。買了,以後再扔。

    我們也是這樣一路過來的,以前因為工作忙壓力大,假日好不容易可以喘口氣,就忙著找一些倒楣的錢,去買些倒楣的東西舒壓,買回來一扔就忘了,因為目的已經達到了:目的是買,而不是使用。買了就擺著吧,說不定用得上。 只是很多「說不定」等了10年、20年⋯⋯ 最後,還是扔了。通常都是因為穿不下了。

    所以慢慢地我開始訓練自己,把所有的需要都想成是工具。 先問是不是需要,再問是不是有了。

    想想那套想買的高領羊毛衫,實在不是真的需要,是有點想要。早已經有了,只是顏色不同, 材質也許不同 - 那還是猜的。但那「 如果你不需要,就請不要買」狠又準的廣告深深打進我內心,逼得我問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所以我也就不買了。即使仍舊想買也不好意思買了。感覺上那個廠商一直在偷看我。

    美國的新世代好像對購買沒有上一代這麼感興趣了。兒子的衣服就那麼幾件,連我都嫌土又過時,問要不要買衣服,他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從來不去逛 mall 或outlet。買東西對他毫無吸引力。

    黑色星期五大減價,看到朋友貼文覺得還是暖暖的:爸媽想去採購,女兒說希望你們採購是因為需要,而不是因為便宜。

    這句話說得漂亮,也說得對下一代充滿希望。

    圖片來源:鱸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