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240410

    輸出是為了緩解輸入過多而無用的焦慮,可別又成了另一種焦慮來源。一直愁要一副墨鏡,不是型不對就是價格不對,結果最後是在我爸房間找到一副算合適的。

    把「在團體中成為一個重要、無法取代的人」視為人最原始的慾望之一,很多人類的型為就可以解釋得通了。人類是群居動物,離開群體代表生存受到威脅,所以才會渴望保障自己在群體的位置。

    如〈模仿慾望〉主要談的,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人所有的慾望都是通過模仿而來,白話說,你看到別人有,所以你也想要;你想要,只因為別人有。如果只有你沒有,可能會被團體排擠、歧視。

    而「模仿」的對象又分兩種,一種是明星、偶像、網紅、生活中景仰的對象等,基本是與你生活圈毫不相干的人,另一種反之,朋友、家人、同事等,而正是後者,在同一圈子,又因為模仿慾望而競爭相同的事物,常常是矛盾、衝突、焦慮發生的原因。

    如在社群媒體看到網紅又買了精品如何,又去哪裡旅遊,會心生羨慕、崇拜,但如果相同的內容出現在你周圍的,甚至與你條件相似的人,反而會產生忌妒、焦慮,為何他可以有但我不能?有句話這麼說的,看到朋友考最後一名你會很難過,但看到他考第一名你會更難過。

    現今的社群媒體能爆炸式地發展,利用的就是人類這項本能,且不只是明星偶像,任何人都成為供人羨慕的「榜樣」,平台提供了一個展演空間,催化人類互相模仿的本能,在上面產生慾望、產生消費,結果獲利廠商。

    然而這種為了要而要、對自身不一定有益處或必要的慾望,書中稱作「淺層慾望」,通常具消耗性、停留在物慾上的,引發的是惡性循環:看到別人有而產生慾望;因得不到而焦慮、嫉妒、甚至衝突;得到後的快感卻稍縱即逝;結果卻是花費了時間、金錢、心理壓力的成本,獲得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快感消失後,又迫切尋求下一個慾望。

    無意義的慾望如同次貸危機,獲利的永遠是產品的廠商、公司,憑空而生的慾望所產生的各種成本(時間、金錢、身心各種壓力),都轉嫁給了買單的消費者,直到再也還不出慾望的債,整個人開始倒閉。

    書的內容是關於,分析模仿慾望的機制、其所造成的內耗,以及該如何從消耗的惡性循環抽離,轉而推動具創造性、持續性的良性循環。追求所愛之人相處的時光、創造對社群有價值的內容、注重身心健康等。拿投資來比喻,不要把慾望花在為了裝B而買車的「負債」,而是投資股票、基金、甚至創業等可能帶來報酬的「資產」。

    〈觀看的方式〉中也提到的,古代歐洲貴族利用繪畫藝術來炫耀自己財富與地位,到現代廣告是如何營造商品如何引發「別人的羨慕」,而刺激受眾消費,期待購買後也能獲得他人的羨慕;〈人性的弱點〉中提到如何尊重、稱讚、不批評他人等,也都只是反覆強調不要去威脅到他人在團體中的地位,反之,刻意幫助他人提高地位對雙方都有益處。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當周圍的人在乎的是牌位高低、麻將輸贏,自然會渴望競爭那些,最後得到的也是那些。這次回高雄也是輸多贏少。兩個都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