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每天固定寫些什麼了。
有很多關於寫日記的好處如何如何,但我單純是想紀錄。自詡為一位創作者,我的輸入的過多而忽略輸出,然而兩者是互相成就的,少了一半,另一半都沒有意義。
洗漱完到睡前閱讀之前,直覺是個很不錯的時間點,在輸入之前開始清空。
終於開始了今天復學畢業製作的劇本,所有元素終於因為核心的畫面出現,而開始有了位置,而因為很多原因,非常有機會會是我最後一次以電影的形式創作,目標是要清楚所要嘗試、突破的部分且不妥協,因為在這樣的成本、限制、機會下,沒有其他包袱,如果只是想討好、負責那乾脆別搞了。搞點不一樣的的風險低到與報酬不成正比,不得不踩的槓桿。目前是關於,一直想在城市躺平的熊貓,與想在科技進步的現代成為一位有用的魔法師的魔法愛好者,的故事。
然後實在是買太多太多書了。之前是挺因為買的書都有看而自豪地,現在閱讀速度快跟不上了。又回到開頭,輸入太多,但該如何應用?當下享受到求知慾被滿足的快感,但一直感覺內容在闔上書後沒有某種形式的使用是種浪費,很煩,只要當我身邊的任何資源無法被有效使用都讓我很癢,必須抓,見血。
我知道讀書心得、整理是一種方式,但很厭惡,原因有二,一是知道要寫後,在閱讀時就會不斷思考,這能寫嗎?是有價值的內容嗎?該如何架構才能完整且易懂?非常干擾閱讀的樂趣。二是,怎樣的讀後心得?是統整歸內書中的內容嗎?不,噁心死了,丟給AI或網路上一堆人在同種同一本書,搞得跟新聞台一樣。又不想每本書隨便敷衍幾句放上來,搞得我只是想釋放我讀很多書我很屌的訊號。我的本意為何不重要,重要的是接受到的人可能會有這種想法。嘗試以書中內容為基礎,去架構自己所理解的觀點、結論,散文課那篇就是這樣,但花得時間太多太痛苦了,還是會做,但不是長久之計。只寫給自己看乾脆不寫了,沒有足夠的壓力只會跟坨稀一樣,又不能讓看的人焦慮,網路上的焦慮已經多到是種不道德的行為了。
所以就這樣吧,每天寫,每天理解消化閱讀的內容,可以幫助理解並內化之外,不會釋放出讓人誤解的信號,畢竟只是日記,雜亂的,不是心得,也沒有像陳列商品一樣擺出來,不會有什麼威脅吧,不管了,我就顧慮到此為止,不然都不用做了。順便寫生活的其他東西,紀錄我想紀錄的事,養成輸出的習慣,說不定以後創作能用上?
發現買的有大部分是關於社會科學、行銷、品牌類型的書。還有人物傳記,目前在看的是〈賈伯斯傳〉,讀冊一百多就買到了,撿便宜好爽。在媒體的印象他是有品味、遠見的天才,但在他學生時代到創業前期,十七、八到三十前,一堆問題。堅信自己因為吃素所以不會有體會而基本不洗澡,搞得沒有人有辦法在他身邊工作,就連蘋果外聘來管理的主管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要管他洗澡。對他看不慣的白癡行為,會極盡所能用言詞羞辱,自私,希望一切事物的光環、成就都在自己身上,各種歧視行為等。
最為人所知的「現實扭曲力場」,講白了就是不願意面對現實。自己想到達成的目標即使有理論上無法達成阻礙,在他腦中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會有他充滿自信、生命力的言詞感染他的團隊去克服,例如本該幾個禮拜的工作量只花四天搞定等。
從他成長階段搞出的各種惡作劇,到後面想到他有興趣的想法就馬上投入製作的產品,總歸一句話就是:執行力。他可以為了達到他所要的,不惜一切代價手段,不惜拒絕面對現實,強大到燃燒自己、傷害周圍的人的執行力。需要斟酌學習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