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吵得沸沸揚揚的話題之一,就是「電價調整」,以及後續衍伸出來的各種問題,但台灣的電價是怎麼來的呢?答案是由經濟部能源署,每半年(3月、9月)招開一次的電價費率審議會做出決議的。
經濟部於113年3月22日召開113年上半年「電價費率審議會」,決議平均電價調漲約11%,調整後之整體平均電價為3.4518元/度,於4月1日實施。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署電價費率審議會。
這次的調整方案,每月用電度數在330度以下的住宅用戶,調整幅度約為3%。一般住宅用戶的電費帳單,是兩個月一期,所以得一期用電超過660度,漲幅才會到5%的程度。
2023年4月的目標以單月用電超過700度的用戶為主,2024年4月則是所有用戶都做不同幅度的調整。
111年3月那期帳單,遇到提早抄表結算電費,所以金額不準確,可直接忽略不計。
假設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沒有太大改變,平均每期電費帳單會多10元,等同每個月電費多5元
小數點四捨五入的關係,帳單差不會剛好是單月差的兩倍。
有影響嗎?
當然,每期帳單多10元,等於每兩個月少喝一瓶麥香。
影響大嗎?
坦白說真的不大,每兩個月少喝一瓶麥香就夠了。
在估算生活開支時,每期水費的預算是抓300元,電費的預算則是抓600元,這次漲價後的金額,也還在當初的預算範圍內,即使夏天開冷氣的時數再增加一些,也不至於超出預算。
水、電都是兩個月一期帳單,當初是抓一個月水150元+電350元,合計500元。實際的水費跟預算差不多,但電費比預算還要低不少。
至於網路上,不管是群組、社群或通訊軟體中,流傳的各種謠言和小道消息,有疑問或有疑慮,請直接找正確的管道詢問,就是台電,不要道聽塗說、以訛傳訛,搞到最後只是自己嚇自己而已。
正確的詢問管道:台灣電力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