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散文集】我輩中人

張曼娟對於中年的詮釋蠻有趣,雖然她多了我兩個世代,她或許正在慢慢離開中年,而我正逐步邁進中年,可是環顧四週,我們好像真的活在一個輕視中年人的環境裡。年輕人眼裡的中年人即將成為老人,而老人就是一群占盡社會資源吃乾抹淨剝削年輕人的生物;老人眼裡的中年人永遠都還小還年輕,掛在他們嘴上的永遠是你還不懂,都幾歲了還這麼不成熟。那中年人自己呢?與年輕人想法出現差異會反問自己是不是「老了」,不想與老人同流合汙的會說「我還年輕」。我們好像真的沒有認真想過「中年人」的定位在哪,更微妙的是其實整個世界環境、經濟體系、社會組織都是由中年人為主幹在支撐的,當然我離所謂的主幹還很遠,甚至我只想當個永遠的旁觀者,可是仔細想想身邊認識的朋友,有主管、主任、教授、經理、CXO,分布各行各業,社會由這群人支撐,但這群人的定位卻虛無飄渺不踏實,或許是因為我們正在整個社會型態轉變的浪頭上,這些浪潮往往是一波波連綿不絕,只能許久之後回顧才能看見究竟經歷過甚麼吧。

裡面有一段張曼娟對於《進擊的巨人》的描述讓我拍案叫絕,引述她的原文:「他們泰半是男性、頹垂的身體線條、面無表情,甚至是疲倦、百無聊賴的。他們的致命傷,不是心臟或腹部,而是後頸與後背連接處,那一方賁起的肉塊。這是中年人啊,中年人的身體;中年人的表情;他們都是中年人。毫無感覺的毀壞別人的家園;毫不悲憫的吞噬他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對他人予取予求,永遠不饜足。聽聞或見到巨人的時候,人們驚恐、躲藏,最後必須起而反抗。反抗並屠殺巨人的,是一群藝高人膽大的年輕人,他們輕捷的突襲巨人,取他後頸那方斃命處。也是個年輕人的諫山創是否覺察到這樣的意識?對抗巨人,其實是在對抗麻木、貪婪、殘酷的中年人,這任務得由純潔、熱血又勇敢的年輕人擔當。」

將巨人描述成中年人那段看到瞬間笑出來,又帶著淡淡的哀傷。從這個角度看巨人可能稍微偏離了原作品想傳達的事情,但這樣的意象又在腦中揮之不去,或許這種世代戰爭的想像是從古至今遍佈全球的吧,資源有限,即使是同物種間都難以避免這樣的爭奪,而身為被攻擊者,很自然地也會生出對應的反抗心態,於是我們也時常看到許多中年人反過來抨擊年輕人的想法與選擇。《進擊的巨人》或許描繪了一幅對抗強權、打倒巨象的圖畫,但有沒有意識到當自己成為以前口中的「強權」,面臨四面八方蜂擁而上的年輕挑戰者,屆時又該如何自處呢?

題外話,看到張曼娟舉《進擊的巨人》為例,感覺有點奇妙,前兩天也在臉書上看到某個前輩舉了《鬼滅之刃》當例子來闡述想法。可能是刻板印象,但對他們那個世代的想像多少還是覺得那是個視動漫為「小朋友才看」的年代,也許他們小時候迷過,但長大後基於各種理由可能也承繼了將動漫視為幼稚作品的想法,可是現在他們卻也開始會討論動漫中的意涵。我想到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或許動漫在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後隨著當年的主要客群長大,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是啊,中年人),而跟著展現動漫的影響力,以及開始認真看待這門藝術,開始認可這也是一種傳遞理念的形式;另一種就稍微黑暗現實一點,為了維繫自身的存在感,而想藉由接觸現代流行事物來維持流量與話語權。後者是有點太腹黑了,而且也格外帶有另一種延續世代戰爭的意味,但對照現今社會的社群媒體生態,還真的很難不多加聯想。

要說這本書是不是雞湯書,我覺得大概還好吧。有些文章看了會延伸一些想法,有些看了會有些許感觸。而部分文章雖說無感,但一方面有可能是人生歷練未到,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那是我早就知道的道理或已存在的想法,沒有激起更多的思緒。但的確書中一些章節看了會對人生的下一階段產生更多想像,或許書的副標「寫給中年人的情書」看起來還是有點彆扭,但書的確是很有力提醒「中年」只是人生旅途過程,離結束還早。就用我喜歡的書中一句話做結語:「中年,是歲月的累積;大人,卻是人生的修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我輩中人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