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海島核事

    這本書,就是一場社會運動。

    集體合作、世代交棒、以及無數個人意志撐持,並接受沒有所謂完美,才有抵達可能。

    每個人都有啟蒙的時刻,於我,紀錄片是一個很重要的路徑,《貢寮,你好嗎》也在我年輕歲月留下了痕跡,而我帶著這些痕跡入了社會,上了班,沒有幾年,台灣發生一連串影響著我輩世代很深很重的事件,至今不過十年,或者,已經十年了啊。

    這本書也歷經了十年,從2013年二十萬人走上街頭反核開始,脫離政治選擇,核論述終究需要一個人民的文本,一個開放給社會參與的文本,而這本書的發起與完成,真的又是一次喚醒許多記憶的社會運動,讀到最後,我輩中人一定都會感受到意志的顫動。

    關於核,我覺得當作教科書、當作科普書、當作工具書,都是補課很重要的價值與貢獻,這本書也點出非常多台灣當前常見的核論述與其不足,就算反核,也應該更清楚反對的是哪一項缺失造成的傷害:台灣的反核運動是一個巨大的集合名詞,是由關注台灣核電各種缺失的不同人群,在過去四十年的各個時間點聚合而成。

    • 核能發展,原子核武研發與美國的歷史淵源
    • 民用核電研發,電廠興建的核安問題
    • 民用核電運轉,電廠核廢料的存放問題
    • 核電廠除役,加總核安與核廢料的雙重難題

    用時間斷帶記述重大事件,最令人驚異的是歷史中決定性的關鍵若改變,受惠或受害的人也是瞬間易位:若新竹計畫開啟而非桃園計畫;若電廠與核廢選址為你家鄉而非他的家鄉,當宏大敘事先放下,先從小民小日子的角度重新看待這些歷史,你會發現你真的一無所知。

    讀的過程你會發現,政治、科技、專家一旦掌握絕對的話語權,之外的議題都會統包成同一件事,威權阻礙公共政策與民主所需要的跨域專業對話,而能夠防範未然的聲音都不被採納,多次的核安問題浮上檯面,又輕輕放下,延宕多時的核廢選址議題,已實質的造成後續無法收拾的後果,而後承擔後果的仍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這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的報導,核能產業所顯現的犧牲體系,是地理與少數民族的雙重邊緣,無法發聲的自然,為中央所做的犧牲,東大哲學系教授高橋哲哉認為:這種犧牲的體系,無法從現代憲法的人權原則上獲得正當化,更無法在人道倫理上獲得正當化,應盡快廢除核電。

    反核的詞彙,包含著反對邊陲為中心犧牲,反對絕對的科學進步主義,可是,亞洲的擁核程度,會跟經濟發展與專家話語綁在一起:邊緣必須為中央犧牲、自然必須為科學進步犧牲,必須。

    日本有五十六座核反應爐,提供三成左右電力,僅次日本的韓國鼎盛時期有二十四座核反應爐,依樣提供三成左右電力,而儘管台灣看似超前,核電廠陸續除役,但後續接續而來的專業技術與人力欠缺、龐大預算而來的圍標綁標、仍無解方的核廢料儲存、以及持續面對的核安不確定,仍是反核與擁核都應該共同處理的核電代價。

    你沒有資格問我為何拒絕核廢料,因為那是我天生的權利。

    我讀到排灣族Ruvaniyaw王室反核宣言眼淚都掉下來,歷史只差一點點,犧牲的體系中就會存有我父親的故鄉。我們可以不熟悉不關心其他人的家鄉,但多多關心自己的家鄉,或者是現在居住的新故鄉,或許就是一場場社會運動能夠帶給下一代的期盼。

    反核運動走過四十年了,參與其中的長輩耆老們是看不到最終結果了,但這個文本,必須一直往下寫,因為,全世界都才剛要開始,面對這漫長的告別之路。


    海島核事:反核運動、能源選擇,與一場尚未結束的告別

    王舜薇, 崔愫欣|春山出版|2023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