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有好商品,如何從生產思維轉為品牌思維?

這幾年因為職務需要,我頻繁接觸食品代工廠,從北到南幾乎都走遍,從蔬果類加工、調理食品、冷凍食品到生鮮豬肉,再加上短暫擔任餐飲經銷採購,真心覺得,台灣有很多很好的產品,只是,不知道如何讓消費者知道。

某家的港式產品,供應給台灣許多飯店和餐飲業;某家的餅皮,供應給區域型早餐店;某家的冷凍食品,是知名團購主的獨家暢銷商品。

你平常吃到的商品,有可能都是這些食品代工廠生產的,有的原封不動地直接換包裝銷售、有的技術配方從頭到尾都是代工廠的。

這些廠商的品質都很好,有部分擁有自己品牌官網但知名度不夠,而大部分都只是做生產代工。其實做代工沒有不好,畢竟一次量大出貨快,就是可惜了這些工廠的好技術及好手藝,我好想讓消費者更直接看到這些好工廠、好產品啊!(*反之,若能在代工業好好闖出一片天,也是很值得的!可以參考宏全案例)


從生產思維轉為品牌思維

幾年前,我和某位食品代工廠老闆聊天,因為既有產能滿載,加上他有其他生產新品的想法,手邊資源很多,因此準備擴增新廠及新設備。他說,他想開始做自己的消費品牌,畢竟之後有新產能,加上不想一直做代工,覺得代工賺到的錢很薄利,在長遠規劃下,他覺得要做自己的消費品牌。

為什麼要一直幫別人做代工?你們這些品牌商拿我們的產品去賣,一下就翻個2-3倍,如果買給消費者的錢變成我直接賺的,該有多好!我很有信心,我的產品沒問題!

上述的想法,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和自己還是某位老闆的想法有點類似?

想要做自己的消費品牌,是一件很好的嘗試,但,你準備好了嗎?心態調整好了嗎?

這位老闆,他願意花資源在做包裝和設計上,因為他可以實際體會到「拿著一件美美的產品」在手上的感覺;但對於其他資源投入,他有點納悶,為什麼不能一次生產好幾百箱,然後一次性出貨,就可以穩穩地賺到錢呢?


生產思維和品牌思維,是完全不同的思考切入點。

生產思維是追求工廠稼動率和整體方便性,因此一次性作業加上MOQ是最基本的,最好量體能大,進而有原料議價能力,成本還能降低;最好一次拉走貨不能退貨,不要囤貨在倉庫,倉儲費用和人力撿貨費是很可觀的。

而品牌思維呢?品牌是需要長期的建立客戶印象,不論你的產品和技術力有多好,你要銷售的客戶就是不知道或不懂,因此,你更需要時間累積加上適時地投放資源,也就是長期養成計畫。畢竟初期沒有任何品牌基礎和通路關係,你的產品很好,但消費者沒吃過也不認識你,又怎麼會購買呢?不論是通路商、團購主亦或消費者,皆是。


做品牌是投資,和投資生產設備一樣

當要投資生產設備時,是不是已經想好要做什麼產品了,或是要擴大產能所以投資,很清楚知道未來的新產能要供貨給誰。

做品牌也一樣。當決定要做消費品牌時,除了確認自身的研發及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你要賣產品給誰?你的銷售通路和對象是誰?」,而這些都需要再細分下去,你才能真正釐清你要賣什麼產品。

  1. 銷售通路為便利商店、量販店、超市、電商、團購...,而目前每個通路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以便利商店為例,又分實體店鋪(全店上/區域上)還是LINE團購。
  2. 消費者更是各類族群都有,不能想著從少到老通吃款,資源沒有那麼多,而且消費者會不懂你到底要賣給誰?
  3. 「聚焦、聚焦、再聚焦」!清楚確認要主攻的戰場後,再擴大到其他副戰場,畢竟做品牌要連結銷售,才會真正有感,更有動力持續投資

至於,你的商品是不是市場的需求,消費者會不會買單?這就回歸於,你要銷售的通路和對象。做商品,不再只是生產思維B2C–生產什麼就是去賣就對了;市場已經改變,競爭很多,需要轉化為C2B的消費者痛點/洞察,這就是為什麼市場競爭之下,仍然有人可以賺到錢。

案例分享-水餃代工廠


提一個水餃代工廠的案例:龍信食品

其實台灣主要做水餃代工的廠商,最知名的並非龍信食品,這些業界熟悉的水餃代工廠大多為消費通路進行代工,也就是說,你在消費通路買到的水餃,有可能就是這幾家代工廠研發生產的,他們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都極為強大,根本沒有做不出來的水餃口味!

而這家龍信食品,主力為代工冷凍水餃、煎餃及湯包,負責部分公司團膳和花月嵐代工。之所以提這家廠商,是因為這家代工廠推出了自有品牌「萬萬兩水餃」,主打「自創品牌,水餃代工大王」,把多年水餃代工經驗原廠直送給消費者,而我恰好透過許多KOL的推薦,加上"看起來很厲害",默默地在網路上也被打到廣告了。

其實,消費者並不知道這些水餃代工廠有誰,誰是最大或最老牌都不知道,唯有口味和專業是消費者相信的,龍信食品以自身背景為主打,並專攻團購市場、自建官網電商,把口味和專業度完整深植於消費者印象,而打造出 龍信食品 = 專業水餃代工廠 = 安心/信任/美味認證

至於消費者買不買單?以消費者角度切入,除了成功形塑專業感,更訴求「不像冷凍 像現包」的美味,目前整體網路評價不錯,點進去官網或看其他人的推薦分享,都看起來很厲害,雖然官網DM還有待優化,但大致想表達給消費者的印象滿清楚的,換算每顆約9-10元,雖然無法和量販店一顆3-5元的水餃價格相比,而在這些行銷資源的投入下,我是消費者,我個人是會願意試試看。你呢?有打中你的需求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