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屬於我的,就讓他來到;不屬於我的,就讓他走吧。」-讀昨天《有生之年》

raw-image


這本有聲書剛剛上架的第一天,隨意看了簡介就當睡前故事播放,沒想到故事太吸引人,差點聽到不用睡了,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就像我們的青春,有點甜又帶點酸,有點值得回味卻又帶點遺憾,有些痛苦非要親身經歷過,才能確信存在的真實意義。


關於故事

故事情節說來不複雜,林彥文和張佐是大學學伴,張佐在林彥文暗戀學長的幻想泡泡破滅後的陪伴與支持,讓兩人終於交往,度過一段甜蜜快樂的時光;而後又因為種種因素,兩人痛苦的分手,並在以為此生都不會再見的多年之後,兩人再次相遇,歷經幾番掙扎終於復合。


聽起來或許是老套愛情故事,但是兩人互相讓對方痛苦的橋段,卻是那麼真實且刻骨銘心,尤其是從畢業典禮開始的部分,先是張佐不敢在家人面前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讓阿文黯然神傷,再來阿文又得知一個令他撕心裂肺的真相,像是被背叛一樣;懷著這樣的心情,兩人的環島旅行啟程,強顏歡笑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直到旅行結束後的分手,「欠你的旅行,我還了」。


跟著故事的推進,好幾度一邊為阿文打抱不平、感到揪心,一邊又為張佐的自私懦弱覺得生氣,怎麼能覺得一切那麼理所當然、怎麼能輕易的祈求原諒,似乎他所造成的一切都無關緊要。隨著阿文在機場差點癱軟的那一刻,在平行時空的讀者我們,彷彿也感受到那樣錐心刺骨的痛,緊緊地掐住喉嚨、用力重擊在心頭


聽過一個說法,BL和同志文學的不同之處在於,在BL的世界裡,同性相戀與交往通常不會受到太多異樣眼光對待,恐同與歧視不存在,兩個男性可以毫無顧忌地沉浸於屬於他們的粉紅泡泡中,旁人的態度也相當自然;而同志文學就不同了,光是要向周遭的人公開自己的性向就會歷經一番掙扎,就算兩人幸運交往了,仍得不時面對外界的指指點點與惡意,就像真實世界一樣。


我喜歡這個故事的點在於,雖這本小說雖然被分類在BL小說,粉紅泡泡與他們身旁朋友的溫馨相處和祝福當然不會少,但阿文與張佐經歷的阻礙-身為同性戀不得不面對的阻礙,卻是那麼真實,也是這份真實讓人感到心酸。番外篇的幾個故事都很有意思,雖然最後都稱得上快樂結局,卻也隱隱透露同志在人生的某些關卡,曾經或正在經歷的煎熬。


就像阿文在多年後和友人聊天時說到,身為同性戀,往往都會預先把事情往最壞的方向想。就一個旁觀者而言,似乎也沒有資格去責備誰,當下的兩人做的決定,也許只是在那個時空那種情境下,自己能力所及的唯一可能了。造成對方痛苦的同時,何嘗不是狠狠捅自己一刀呢?而這一刀所造成的傷口,幸運的話,需要花百倍千倍的力氣與時間,才有機會修補,也有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復原了。

Photo by Madalena Veloso on Unsplash



受傷與療傷

關於這故事,喜歡的片段很多,除了在雙方各自受傷、痛苦的時候,那種揪心卻真實的情感流洩,與角色們的共感使人既陶醉又心痛,無可自拔的深陷故事的情緒氛圍中;另外,我也喜歡兩人在各自經歷痛苦後的自我反思,例如阿文經常打電話到電台和主持人分享心情的過程,那像是一種自我療癒的軌跡,好像每次說出一些,就清除了一些內心深處的鬱悶與創傷,到最後就像主持人說的那樣,原不原諒對方已經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放過自己;一直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是沒有辦法給自己與他人幸福的


在番外篇張佐的反省也很有意思,曾經深深傷害對方的他,現在所做的一切就像是贖罪,也像是報應,小心翼翼的守在對方身旁、擔心對方隨時離他遠去、明明很在意,卻因害怕對方疏遠而保持距離,就像角色互換,讓他體驗阿文當年的痛苦一般;看了有種終於幫阿文出氣的感覺,但仍然感覺若有似無的惆悵,即使阿文原諒他了、即使可以放下過去重新開始了,終究是回不到最初那樣純粹的狀態了吧,就像傷口復原了,疤痕仍然存在一般。


屬於我的,就讓他來到;不屬於我的,就讓他走吧

阿文當年在得知令他重創的真相後,仍然堅守與對方的約定,一起完成了分手前夕的旅行;旅行的路上,獨自偷偷到廟裡,這樣向月老祈求著。即使那人傷他那麼深,依然掛念、依然希望他順遂,緣分與感情無法強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結局算得上快樂圓滿,這是月老給他的答案嗎?若是如此,希望幸運找回彼此的兩人,能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緣分,尤其是張佐,別枉費對方的一片善良真心,畢竟「人生很短,真愛難得」!


故事中出現許多九零年代華語流行歌,令人懷念;兩人交往正甜蜜時還一起去聽了楊乃文的演唱會,這首《我給的愛》很符合情境,適合搭配故事一起讀。


還有這首兩人都很喜歡的《愛情有什麼道理》,淡淡的哀傷、淺淺的惆悵,就像兩人一路走來的心境變化吧!



喜歡以上的心得分享嗎?歡迎透過以下連結購書,同時也能支持我繼續創作:

樂天kobo金石堂讀墨Readmoo


🛎️ 我的其他社群

Instagram

Matter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的書櫃堆了太多買來沒看的書,看書的速度永遠跟不上買書的速度,實行書櫃斷捨離之際也須勤於筆耕,重新挖掘這些塵封在書櫃深處的文字價值。
內容總結
有生之年
5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