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與交換模式|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9、佛陀
佛陀的「悟」與「梵我合一」之類的思辨是毫無關係的。也就是說,他的思想並非承繼過去的婆羅門教,或是奧義書的哲學。相反地,他反對「業」、「輪迴」、「解脫」等等,種姓制度引為根據的觀念。舉例來說,輪迴的觀念必須假設有一個同一的「自我」存在,否則沒有意義;但佛陀從根本上懷疑這種「自我」的同一性。話雖如此,他也沒有走向「自我是否存在」這種思辨性的問題。他的「悟」,是對婆羅門階級制度的否定,是一種倫理上的轉變。
從輪迴的觀念中解放出來,並不是一個思辨性的問題。如果想要改變社會體制、實現平等自由,這樣的解放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實際上支持佛陀的,並不是感受到抽象的「苦」的人,而是女性、商人、首陀羅、賤民等等,具體感受到生存的「苦」的人。佛陀所主張的「慈悲」,是非常具體的東西。而且他並不依賴國家,過著流浪的生活,並且組織自己的社群(僧伽)。
在他生前,佛陀的言行對統治階層與知識階層沒有造成任何影響。但到了後來,當統治階層與知識階層開始接受佛陀的教誨時,他們卻將佛陀的言行解釋為婆羅門教與奧義書哲學的延伸。就在那時候,佛教成為思辨性的、形而上學的體系。但我們必須說,那和真正的佛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這邊柄谷行人提出其觀點,認為佛陀是對婆羅門階級制度的否定:
他(佛陀)反對「業」、「輪迴」、「解脫」等等,種姓制度引為根據的觀念。……他的「悟」,是對婆羅門階級制度的否定,是一種倫理上的轉變。
而之後形成的思辨性、形而上學的體系,與真正的佛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從數篇文章整理到這裡,可以了解關於「輪迴」的議題是非常複雜的,不過撇除輪迴不談,佛法中還是有許多實用的部分,例如出離心、菩提心、奢摩他等,但想要進一步達成「斷除」、「解脫」,則依舊得面對「輪迴」的問題。
如果只是選擇相信輪迴,就例如「相信上帝存在,而無法知道上帝存在」,因為如果知道就不需要相信,那是否相信輪迴與相信有個造物主是一樣的盲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