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新聞稿】正值「眷」戀期 東海師生雲林虎尾「村」落創生探秘趣

撰稿人:黃子烜 Diego Huang(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東海大學學生發展暨領袖培中心,籌備多面向系列豐富的企業學習參訪活動,這回舉辦「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吸引同學們及教職人員熱烈報名,透過建國眷村營運管理中心老師們的經驗分享,同學們對「地方創生」、「眷村文化」和「青年創業」有了更多了解。

東海領袖中心舉辦「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參訪活動,透過建國眷村營運管理中心老師的經驗分享,讓同學對「地方創生」、「眷村文化」和「青年創業」有了更多了解。

 「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參訪學習行動,同學們一下車就見到了多個由紅磚堆漆而成的聚落建築群,這是過去空軍軍人和軍眷們居住過的地方,名為「一村」。而讓同學們感到新奇的,是現在已經為數不多的「文化路徑:五分車」,外形酷似縮小版的火車,負責運送甘蔗,讓生產甘蔗的虎尾鎮可以進行外銷維持經濟,導覽中同學們彷彿穿梭到了一百多年前。

  

       建國眷村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表示,團隊已進駐建國眷村長達12年的時間,一開始這個地方荒煙蔓草,地廣人俠,因此發起「酷酷掃勞動日」邀請附近民眾一同整理,也同時讓大家知道這個眷村的存在。後續他們一邊整頓一邊持續舉辦各式文化祭、市集和劇場導覽等活動,讓更多外地人湧入,才讓眷村成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樣子。

建國眷村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將眷村的保存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最初保存階段」、「保溫階段」、「活化階段」,分享「雲林虎尾建國眷村」的長期在地行動。

 劉志謙分享,他將眷村的保存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最初保存階段」,在雜草叢生中他們選擇先整理出一棟可以使用的建築作為他們最初的據點,而這個階段也是最艱辛最難熬的時期,他告訴我們,建國眷村這裡原是附近居民的「大型垃圾回收廠」。因為荒蕪,大家都把家裡不好處理的大型傢俱全往這裡丟,導致他們前一天可能剛整理好的區域,隔天馬上又被新的垃圾堆滿。直到他們長時間投稿了多場創業、農村洄游等相關企劃才讓政府開始重視這座「充滿可能性的眷村」

 

       而第二階段則是「保溫階段」,他們持續透過向文化部提案讓北部的相關領域專家進駐,有了專家的支持與建議,他們開始舉辦活動,例如2018年的建國眷村文化祭、點亮眷村市集等,也結合全民國防教育,利用場地的優勢讓學校團體帶領學生來到這裡進行軍訓課程,將影響力擴大。

 

       而最後一個則是現在的「活化階段」,劉志謙表示,不能一直讓建國眷村只是存留在長輩的記憶裡,或是年輕世代的歷史課本裡,他開始思考,怎麼讓年輕世代透過他們「自己的方式」了解眷村,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吸引各個年齡層並充滿活力的眷村」。因此他與在地大學合作,舉辦劇場式導覽,全國古蹟日,更開設多場眷村相關系列課程、主題市集、免廢市集等,讓觸角伸到每一個年齡層,藉此達成真正的活化。

參與學生表示,透過參與地方團隊的分享,對於「地方創生」概念不再感到陌生,也對於眷村、創業充滿想像,期待未來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

許多同學表示藉由經驗豐富地方團隊的分享,對於「地方創生」這個的概念他們不再感到陌生,也對於眷村、創業充滿想像,期待自己也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

 

       課外學習更多元化,學生發展暨領袖培中心還舉辦眷村系列活動第二彈:【正值「眷」戀期「村」落創意拼貼趣】,讓同學們參訪完建國眷村後,可以藉由學習拼貼創作技巧,將自己眷村行之啟,用藝術創作記錄下來,並且作品將變成成果展展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新手新聞稿寫手,從東海大學領培中心發跡,紀錄有關新聞稿、採訪通知等媒體類文章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