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516國際反電擊治療日——你需要知道電痙攣(ECT)治療的5件事


raw-image


作者 莊凱仲 Ivan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台灣無毒世界協會理事)


1.什麼是電痙攣/電擊療法(ECT)?現代還有嗎?


知名的經典電影《飛越杜鵑窩》(1975)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主角McMurphy因為激怒了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科護理長,而遭到非自願的電擊,作為「治療」他帶頭作亂行為的措施(具有某程度上的懲罰用意)。McMurphy遭到電擊後那猙獰的表情至今令人過目難忘。許多人以為這只是電影情節,而其實這樣的療法在早期沒有施打麻醉劑、肌肉鬆弛劑時,確實會讓人在接受電擊後骨頭碎裂、牙齒受損,而在現代已獲得改良,而仍存在無法讓人忽視的副作用與潛在風險。


電痙攣ECT治療

根據精神科醫師張正和先生撰文,「電痙攣治療(Electro - Convulsive Therapy, ECT),簡稱「電療」,是近代及現代精神醫學的一種標準化醫療技術。其施行方法,簡單地講,就是將電流通過患者的腦部,引發腦部整合性放電(Synchronized Discharge),以期調整患者的大腦功能,控制或治療因大腦功能失調引起之重度精神或神經疾病。」

根據美國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統計,全世界一年共有100萬人接受電痙攣ECT治療(2019)。透過美國資訊自由法案,顯示美國有19個州目前正在對兒童施行電擊療法,其中有7個州電擊零到五歲的兒童。而我國目前沒有公開資訊,不過根據臺北醫學大學一篇研究指出,1996年至2011年,16年間台灣精神科電擊療法的患者共計11,796人次,換算起來等於每一天就有兩人遭到電擊。

在台灣有實施ECT治療共有15間醫院,包含:振興醫院、國軍818北投、台北榮總、國軍804桃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花蓮慈濟醫院、淡水馬偕醫院、嘉義聖馬爾定醫院、林口長庚醫院、桃園療養院、苗栗為恭醫院、士林新光醫院、台大醫院、國泰醫院、三軍總醫院。


2.國際反電痙攣治療日是由誰發起的?

國際反電擊治療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shock treatment)是2015年5月16日,由美國ECT(電痙攣治療)三名倖存者發起的國際節日,來自美國加州Ted Chabasinski、愛爾蘭的Mary Maddock 和俄勒岡州波特蘭的Debra Schwartzkopff 。其中Ted是一名法學博士,在電擊倖存後,奮力學習法律,投身反精神醫學違反人權的倡議運動。

Ted Chabasinski在六歲時,就被送往一家精神病院並被診斷為兒童精神分裂症,並被迫接受電痙攣治療,且在精神病院待到17歲離院。他在之後努力接受法律訓練,並成為一名律師,且積極投身參與精神病學虐行倖存者的人權倡議運動,於1982年成功在加州柏克萊推動禁止ECT的法案。

該節日旨在抗議電痙攣治療及產生的殘忍傷害,目前已由 MindFreedom International 串連美國、加拿大、愛爾蘭、英國等19個城市,各地受害人發起的自發性抗爭運動。(註1)


3. 電痙攣這種看似酷刑的治療怎麼來的?


自18世紀以來,當時還沒有精神病學或稱精神醫學的存在。由民營的「瘋人院」負責收費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精神失常的人。起初這些被收容的人並不被當人看,除了居住環境堪憂,也幾乎沒有個人隱私與受到良好的照護。甚至有瘋人院為了賺錢更開放售票,讓民眾入內參觀如同馬戲團。

百年來從事該產業的人員前仆後繼的試著找出人們發瘋的根源,並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治療」這類的人。逐漸衍生出「精神病學」這個專門領域。他們大多認為失常的根源來自大腦,因此只要消除「腦部」不好的因子,便可以治療好這個棘手的疾病。

1920 年代──奧地利精神科醫生曼弗雷德.薩克爾,將胰島素注入病人腦中,試圖驅除「不好的腦細胞」。使病患產生嚴重抽搐,並造成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1930 年代──匈牙利的神經精神病學家,拉迪斯勞斯.馮.梅杜納,他相信能夠以一種名叫「米特拉唑」的藥物,引發讓腦部受損的癲癇,以驅除心理疾病。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一個早上,就可用此化學方式讓 50 個病人休克,並變得服從好操控。由於這利潤豐厚且在財務方面獲得極大成功,使得他們進一步發展出更有利潤的方法——使用電擊,來引發腦部受損的抽搐。

在1938年由義大利精神科醫生,烏果・瑟雷悌(Ugo Cerletti)以及盧奇歐.比尼,他當時看到豬隻在接受電擊後顯得更加溫順(從而容易宰殺), 這使他有了靈感,想嘗試對罹患精神疾病的人類嘗試使用相同的方式。因而發展出電擊治療的「療法」。

電擊療法演變至今,現代會使用麻醉劑,讓病人在昏迷過程中就完成,而不會如早期那樣需要面臨那種極大的恐懼及心理壓力。同時也會使用肌肉鬆弛劑來減少因抽搐癲癇而導致的肌肉、骨頭的嚴重損傷。似乎看起來更有人權與安全,但是將最高460伏特(可以啟動幾台微波爐、烤箱)的電量灌入大腦來殺死腦細胞真的安全嗎?且這一種不可逆的生理傷害接受治療的患者是否明白它的風險?至今還是存有相當大的爭議及隱憂。


線上觀看歷史紀錄——致命的電擊治療起源

4.聯合國與管制機構怎麼看待電痙攣治療?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電痙攣療法會引起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長時間癲癇、牙創傷、躁狂症狀、肺部併發症和死亡。

聯合國禁止酷刑人權委員會高級專員於2013年發表的報告中,鑑於精神病院中的關押可能導致未經同意的精神治療,任務授權指出,以殘疾為由剝奪他人自由且導致劇烈疼痛或痛苦的行為可能屬於《禁止酷刑公約》的管轄範圍(A/63/ 175, 第65 段)。 在做此類評估時,應考慮到各種因素,例如無限期關押導致的恐懼和焦慮、強迫用藥或電擊行為、束縛和隔離的使用、與家庭和社區的隔離等。

報告也指出非自願治療為「用康復作為幌子」。三分之一的電痙攣療法患者,經歷了永久性的記憶力喪失,許多人的智商急劇下降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於2018年7月提出的〈心理健康與人權〉報告中,呼籲政府正式承認強迫性的精神科療法,包括電痙攣療法,是「虐待患者的治療方式,也可以說它是殘忍、不人道且可恥的治療或懲罰。」

5.電痙攣治療有哪些已知的副作用?

電痙攣療法會將高達460伏特的電流穿過腦部,造成癲癇大發作,這可能會造成永久喪失記憶和腦部損害。根據精神科醫師張正和先生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短期記憶障礙、頭痛、全身痠痛,這些在療程完畢之後,應該都會逐漸緩解。少數人會發生骨折或頜關節脫臼。其他可能的副作用還有:呼吸中止過久、吸入性肺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疝脫(Herniation)等,發生的機會皆不高。死亡個案方面,若以治療後24小時內死亡者來計算,大約每2萬5千次治療可能發生一次,大多導因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電痙攣治療嘉惠了許多精神病患,但其療效最多只是讓發病狀態達到緩解,往往並不是就此根治,仍需要選擇適當的維持性治療預防復發或惡化。」

根據CCHR一份報導中,電痙攣治療的倖存者中,約70%是女性;45%到50%超過60歲,10%到15%則超過80歲。根據退伍軍人行政管理統計曲線顯示:每一年,有數以百計的美國退伍軍人接受電擊療法。電痙攣療法的負面影響包括:心血管併發症、中風、認知和記憶力損傷、延長癲癇發作時間、症狀的惡化和死亡。

治療或虐待?——其他倖存者的故事

的成長過程伴隨著酗酒父親的長期家暴。 他14歲時就依據處方服用抑鬱症的精神科藥物。 當這種藥讓狀況變得更糟時,醫生開給他另一種藥物,結果只是讓問題更加嚴重。

當他21歲時,一位精神醫師告訴他需要接受電擊「治療」。 他說,在服用許多藥物導致了恍惚麻木的情況下,他同意接受電擊治療。接下來的一年中,肯接受了30次電擊。他堅決要他們停止電擊,因為他們在毀掉他的記憶。

肯陷入精神紊亂。 他父親必須重新教他如何繫鞋帶。 當他獨自繞著街區走就會迷路。 醫生估計他的智商下降了50點。

現在27歲的肯,如此描述電擊療法:「我沒有了童年或高中的記憶。 電擊抹去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我不能上大學。 忘了怎麼讀寫。 有人告訴我我被糟蹋了,我很感激他們說出了事實。 這真是噩夢一場。 我認為我必須說出來,阻止人們這樣做。」

莫忘美國文豪海明威慘痛故事

而最著名的ECT受害者莫過於文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知名作家海明威,曾寫過《老人與海》、《戰地鐘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在舉槍轟掉自己頭部自殺前,曾經接受二十多次的電痙攣治療。海明威曾自述:「把我的心智毀掉,並且抹去我作為一生資產的記憶,讓我不再能寫作,這樣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一種很犀利的療法,但是我們從此失去了病患。」令我們對這名硬漢文學巨擘的生命終點感到不勝唏噓。

採取行動——觀賞並分享這部紀錄片

藉由反電擊治療日的省思,讓我們來直視電痙攣療法,以及對這樣的酷刑發聲。在這個療法傷害我們所愛的家人朋友之前,你有權利了解真相!事實上只要進入精神病院,很可能會在「半強迫」的方式下接受電擊治療。

現在可以線上觀賞這部難得一見的挖掘電擊治療背後秘辛的紀錄片,《治療或虐待:電擊的真相》,而且是完全免費,只要點擊下方的連結。

>>>線上觀賞完整版紀錄片<<<

這部82分鐘片長完整紀錄片,將一窺電擊療法神秘的背後,以及揭露電痙攣療法高達54億美元產業背後——製造商、政府機構以及醫界貪腐的三角關係。本片也包含十位ECT倖存者的慘痛分享。同時也有來自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憲法律師以及人權團體等專家多元觀點的精彩訪問。

本紀錄片中的專家:

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 曼弗雷德・諾瓦克(Manfred Nowak)

曼弗雷德·諾瓦克,著名國際人權法專家,現任教於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學院 ,第一位進入中國調查的聯合國酷刑問題特派專員。


專家陣容:臨床心理學家托比・華生(Toby Watson)、心理學家克瑞格・紐尼斯(Craig Newnes)、精神科醫師科林・羅斯(Colin Ross)、生物醫學工程師肯尼斯・卡索曼(Kenneth Castleman)、憲法律師 強納森・安默 (Jonathan Emord)、急救醫生 安娜羅(Dr. Anna Law )、荷蒂亞・阿什拉夫醫生(Dr. Hadia Ashraf Physician )、神經科醫師 肯・沙林(Dr.Ken Sharlin)、醫師莫伊拉・多藍(Dr.Moira Dolan)、神經科醫生諾曼・謝利(Dr.Norman Shealy)、前ECT護士南茜・托雷斯(Nancy Torres)、醫師珍妮弗・金恩(Dr. Genevieve King)、醫療設備調查員艾琳娜・塔斯多爾(Arlene Tessitore)、國際總裁珍・伊斯蓋特(Jan Eastgate)、國際副總裁馬拉・菲力代伊(Marla Filldei)、國際發言人佛瑞德・邵爾(Fred Shaw)牧師、執行長法蘭・安德魯斯(Fran Andrews)等人。


參考文獻

  1. May 16, 2015: International Day of Protest Against Shock Treatment https://www.madinamerica.com/2015/03/may-16-2015-international-day-protest-shock-treatment/
  2. 謝棊硯(2014) 電痙攣治療患者醫療利用率之比較 臺北醫學大學
  3. 公民人權委員會要求精神科醫生禁止使用電痙攣療法 https://www.cchr.tw/newsletter/volume4/issue3/cchr-demands-psychiatrists-ban-ect.html
  4. CCHR於神經科學大會抗議活動 https://www.cchr.tw/newsletter/2016-04-cchr-protest-at-neuroscience-congress.html
  5. 電痙攣療法儀器製造商,公然藐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規定https://www.cchr.tw/newsletter/issue12/ect-device-producer-flouts-fda-regulations.html
  6. 張正和。電痙攣治療簡介 https://www.vghks.gov.tw/News_Content.aspx?n=BD1C3DDD3D721AB2&sms=4635A87F2197A895&s=696CE8DEC4C1F8CD
  7. 人權理事會第二十二屆會議 https://documents.un.org/doc/undoc/gen/g13/105/76/pdf/g1310576.pdf?token=dHdfDIkKkpEbeXqKFS&fe=tru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