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國際反電擊治療日——你需要知道電痙攣(ECT)治療的5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作者 莊凱仲 Ivan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理事長、台灣無毒世界協會理事)


1.什麼是電痙攣/電擊療法(ECT)?現代還有嗎?

raw-image


知名的經典電影《飛越杜鵑窩》(1975)中,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主角McMurphy因為激怒了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科護理長,而遭到非自願的電擊,作為「治療」他帶頭作亂行為的措施(具有某程度上的懲罰用意)。McMurphy遭到電擊後那猙獰的表情至今令人過目難忘。許多人以為這只是電影情節,而其實這樣的療法在早期沒有施打麻醉劑、肌肉鬆弛劑時,確實會讓人在接受電擊後骨頭碎裂、牙齒受損,而在現代已獲得改良,而仍存在無法讓人忽視的副作用與潛在風險。


電痙攣ECT治療

根據精神科醫師張正和先生撰文,「電痙攣治療(Electro - Convulsive Therapy, ECT),簡稱「電療」,是近代及現代精神醫學的一種標準化醫療技術。其施行方法,簡單地講,就是將電流通過患者的腦部,引發腦部整合性放電(Synchronized Discharge),以期調整患者的大腦功能,控制或治療因大腦功能失調引起之重度精神或神經疾病。」

根據美國公民人權委員會(CCHR)統計,全世界一年共有100萬人接受電痙攣ECT治療(2019)。透過美國資訊自由法案,顯示美國有19個州目前正在對兒童施行電擊療法,其中有7個州電擊零到五歲的兒童。而我國目前沒有公開資訊,不過根據臺北醫學大學一篇研究指出,1996年至2011年,16年間台灣精神科電擊療法的患者共計11,796人次,換算起來等於每一天就有兩人遭到電擊。

在台灣有實施ECT治療共有15間醫院,包含:振興醫院、國軍818北投、台北榮總、國軍804桃園、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花蓮慈濟醫院、淡水馬偕醫院、嘉義聖馬爾定醫院、林口長庚醫院、桃園療養院、苗栗為恭醫院、士林新光醫院、台大醫院、國泰醫院、三軍總醫院。


2.國際反電痙攣治療日是由誰發起的?

國際反電擊治療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shock treatment)是2015年5月16日,由美國ECT(電痙攣治療)三名倖存者發起的國際節日,來自美國加州Ted Chabasinski、愛爾蘭的Mary Maddock 和俄勒岡州波特蘭的Debra Schwartzkopff 。其中Ted是一名法學博士,在電擊倖存後,奮力學習法律,投身反精神醫學違反人權的倡議運動。

raw-image
Ted Chabasinski在六歲時,就被送往一家精神病院並被診斷為兒童精神分裂症,並被迫接受電痙攣治療,且在精神病院待到17歲離院。他在之後努力接受法律訓練,並成為一名律師,且積極投身參與精神病學虐行倖存者的人權倡議運動,於1982年成功在加州柏克萊推動禁止ECT的法案。

該節日旨在抗議電痙攣治療及產生的殘忍傷害,目前已由 MindFreedom International 串連美國、加拿大、愛爾蘭、英國等19個城市,各地受害人發起的自發性抗爭運動。(註1)


3. 電痙攣這種看似酷刑的治療怎麼來的?


自18世紀以來,當時還沒有精神病學或稱精神醫學的存在。由民營的「瘋人院」負責收費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精神失常的人。起初這些被收容的人並不被當人看,除了居住環境堪憂,也幾乎沒有個人隱私與受到良好的照護。甚至有瘋人院為了賺錢更開放售票,讓民眾入內參觀如同馬戲團。

百年來從事該產業的人員前仆後繼的試著找出人們發瘋的根源,並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治療」這類的人。逐漸衍生出「精神病學」這個專門領域。他們大多認為失常的根源來自大腦,因此只要消除「腦部」不好的因子,便可以治療好這個棘手的疾病。

1920 年代──奧地利精神科醫生曼弗雷德.薩克爾,將胰島素注入病人腦中,試圖驅除「不好的腦細胞」。使病患產生嚴重抽搐,並造成百分之五的死亡率。

1930 年代──匈牙利的神經精神病學家,拉迪斯勞斯.馮.梅杜納,他相信能夠以一種名叫「米特拉唑」的藥物,引發讓腦部受損的癲癇,以驅除心理疾病。 一位精神科醫生在一個早上,就可用此化學方式讓 50 個病人休克,並變得服從好操控。由於這利潤豐厚且在財務方面獲得極大成功,使得他們進一步發展出更有利潤的方法——使用電擊,來引發腦部受損的抽搐。

raw-image

在1938年由義大利精神科醫生,烏果・瑟雷悌(Ugo Cerletti)以及盧奇歐.比尼,他當時看到豬隻在接受電擊後顯得更加溫順(從而容易宰殺), 這使他有了靈感,想嘗試對罹患精神疾病的人類嘗試使用相同的方式。因而發展出電擊治療的「療法」。

電擊療法演變至今,現代會使用麻醉劑,讓病人在昏迷過程中就完成,而不會如早期那樣需要面臨那種極大的恐懼及心理壓力。同時也會使用肌肉鬆弛劑來減少因抽搐癲癇而導致的肌肉、骨頭的嚴重損傷。似乎看起來更有人權與安全,但是將最高460伏特(可以啟動幾台微波爐、烤箱)的電量灌入大腦來殺死腦細胞真的安全嗎?且這一種不可逆的生理傷害接受治療的患者是否明白它的風險?至今還是存有相當大的爭議及隱憂。


線上觀看歷史紀錄——致命的電擊治療起源

4.聯合國與管制機構怎麼看待電痙攣治療?

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資料,電痙攣療法會引起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長時間癲癇、牙創傷、躁狂症狀、肺部併發症和死亡。

聯合國禁止酷刑人權委員會高級專員於2013年發表的報告中,鑑於精神病院中的關押可能導致未經同意的精神治療,任務授權指出,以殘疾為由剝奪他人自由且導致劇烈疼痛或痛苦的行為可能屬於《禁止酷刑公約》的管轄範圍(A/63/ 175, 第65 段)。 在做此類評估時,應考慮到各種因素,例如無限期關押導致的恐懼和焦慮、強迫用藥或電擊行為、束縛和隔離的使用、與家庭和社區的隔離等。

報告也指出非自願治療為「用康復作為幌子」。三分之一的電痙攣療法患者,經歷了永久性的記憶力喪失,許多人的智商急劇下降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於2018年7月提出的〈心理健康與人權〉報告中,呼籲政府正式承認強迫性的精神科療法,包括電痙攣療法,是「虐待患者的治療方式,也可以說它是殘忍、不人道且可恥的治療或懲罰。」

5.電痙攣治療有哪些已知的副作用?

電痙攣療法會將高達460伏特的電流穿過腦部,造成癲癇大發作,這可能會造成永久喪失記憶和腦部損害。根據精神科醫師張正和先生指出:「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短期記憶障礙、頭痛、全身痠痛,這些在療程完畢之後,應該都會逐漸緩解。少數人會發生骨折或頜關節脫臼。其他可能的副作用還有:呼吸中止過久、吸入性肺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疝脫(Herniation)等,發生的機會皆不高。死亡個案方面,若以治療後24小時內死亡者來計算,大約每2萬5千次治療可能發生一次,大多導因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電痙攣治療嘉惠了許多精神病患,但其療效最多只是讓發病狀態達到緩解,往往並不是就此根治,仍需要選擇適當的維持性治療預防復發或惡化。」

根據CCHR一份報導中,電痙攣治療的倖存者中,約70%是女性;45%到50%超過60歲,10%到15%則超過80歲。根據退伍軍人行政管理統計曲線顯示:每一年,有數以百計的美國退伍軍人接受電擊療法。電痙攣療法的負面影響包括:心血管併發症、中風、認知和記憶力損傷、延長癲癇發作時間、症狀的惡化和死亡。

治療或虐待?——其他倖存者的故事

的成長過程伴隨著酗酒父親的長期家暴。 他14歲時就依據處方服用抑鬱症的精神科藥物。 當這種藥讓狀況變得更糟時,醫生開給他另一種藥物,結果只是讓問題更加嚴重。

當他21歲時,一位精神醫師告訴他需要接受電擊「治療」。 他說,在服用許多藥物導致了恍惚麻木的情況下,他同意接受電擊治療。接下來的一年中,肯接受了30次電擊。他堅決要他們停止電擊,因為他們在毀掉他的記憶。

肯陷入精神紊亂。 他父親必須重新教他如何繫鞋帶。 當他獨自繞著街區走就會迷路。 醫生估計他的智商下降了50點。

現在27歲的肯,如此描述電擊療法:「我沒有了童年或高中的記憶。 電擊抹去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我不能上大學。 忘了怎麼讀寫。 有人告訴我我被糟蹋了,我很感激他們說出了事實。 這真是噩夢一場。 我認為我必須說出來,阻止人們這樣做。」

莫忘美國文豪海明威慘痛故事

raw-image

而最著名的ECT受害者莫過於文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知名作家海明威,曾寫過《老人與海》、《戰地鐘聲》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他在舉槍轟掉自己頭部自殺前,曾經接受二十多次的電痙攣治療。海明威曾自述:「把我的心智毀掉,並且抹去我作為一生資產的記憶,讓我不再能寫作,這樣到底有什麼意義呢?這是一種很犀利的療法,但是我們從此失去了病患。」令我們對這名硬漢文學巨擘的生命終點感到不勝唏噓。

採取行動——觀賞並分享這部紀錄片

藉由反電擊治療日的省思,讓我們來直視電痙攣療法,以及對這樣的酷刑發聲。在這個療法傷害我們所愛的家人朋友之前,你有權利了解真相!事實上只要進入精神病院,很可能會在「半強迫」的方式下接受電擊治療。

現在可以線上觀賞這部難得一見的挖掘電擊治療背後秘辛的紀錄片,《治療或虐待:電擊的真相》,而且是完全免費,只要點擊下方的連結。

>>>線上觀賞完整版紀錄片<<<

這部82分鐘片長完整紀錄片,將一窺電擊療法神秘的背後,以及揭露電痙攣療法高達54億美元產業背後——製造商、政府機構以及醫界貪腐的三角關係。本片也包含十位ECT倖存者的慘痛分享。同時也有來自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憲法律師以及人權團體等專家多元觀點的精彩訪問。

本紀錄片中的專家:

raw-image

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 曼弗雷德・諾瓦克(Manfred Nowak)

曼弗雷德·諾瓦克,著名國際人權法專家,現任教於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學院 ,第一位進入中國調查的聯合國酷刑問題特派專員。


專家陣容:臨床心理學家托比・華生(Toby Watson)、心理學家克瑞格・紐尼斯(Craig Newnes)、精神科醫師科林・羅斯(Colin Ross)、生物醫學工程師肯尼斯・卡索曼(Kenneth Castleman)、憲法律師 強納森・安默 (Jonathan Emord)、急救醫生 安娜羅(Dr. Anna Law )、荷蒂亞・阿什拉夫醫生(Dr. Hadia Ashraf Physician )、神經科醫師 肯・沙林(Dr.Ken Sharlin)、醫師莫伊拉・多藍(Dr.Moira Dolan)、神經科醫生諾曼・謝利(Dr.Norman Shealy)、前ECT護士南茜・托雷斯(Nancy Torres)、醫師珍妮弗・金恩(Dr. Genevieve King)、醫療設備調查員艾琳娜・塔斯多爾(Arlene Tessitore)、國際總裁珍・伊斯蓋特(Jan Eastgate)、國際副總裁馬拉・菲力代伊(Marla Filldei)、國際發言人佛瑞德・邵爾(Fred Shaw)牧師、執行長法蘭・安德魯斯(Fran Andrews)等人。


參考文獻

  1. May 16, 2015: International Day of Protest Against Shock Treatment https://www.madinamerica.com/2015/03/may-16-2015-international-day-protest-shock-treatment/
  2. 謝棊硯(2014) 電痙攣治療患者醫療利用率之比較 臺北醫學大學
  3. 公民人權委員會要求精神科醫生禁止使用電痙攣療法 https://www.cchr.tw/newsletter/volume4/issue3/cchr-demands-psychiatrists-ban-ect.html
  4. CCHR於神經科學大會抗議活動 https://www.cchr.tw/newsletter/2016-04-cchr-protest-at-neuroscience-congress.html
  5. 電痙攣療法儀器製造商,公然藐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規定https://www.cchr.tw/newsletter/issue12/ect-device-producer-flouts-fda-regulations.html
  6. 張正和。電痙攣治療簡介 https://www.vghks.gov.tw/News_Content.aspx?n=BD1C3DDD3D721AB2&sms=4635A87F2197A895&s=696CE8DEC4C1F8CD
  7. 人權理事會第二十二屆會議 https://documents.un.org/doc/undoc/gen/g13/105/76/pdf/g1310576.pdf?token=dHdfDIkKkpEbeXqKFS&fe=tru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光看文字就覺得這能當治療😔😔😔 沒有被弄死(傻)就不錯了 ~~~
avatar-img
中華公民人權協會的沙龍
8會員
9內容數
2024/10/16
台灣精神科就診人數激增,自殺率不減反增,兒童自殺通報數量在近年大幅上升。這篇文章探討精神科診斷與治療當中,病患無法自主決定的現實,以及人權遭到侵犯的問題。透過受害者的真實故事,文章呼籲關注精神健康問題,並提出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保護病患的尊嚴和權利。這是一場捍衛人權的行動,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和關注。
Thumbnail
2024/10/16
台灣精神科就診人數激增,自殺率不減反增,兒童自殺通報數量在近年大幅上升。這篇文章探討精神科診斷與治療當中,病患無法自主決定的現實,以及人權遭到侵犯的問題。透過受害者的真實故事,文章呼籲關注精神健康問題,並提出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保護病患的尊嚴和權利。這是一場捍衛人權的行動,值得我們每個人反思和關注。
Thumbnail
2024/08/29
本文探討近來發生的多起兒童虐待與性騷擾案件,並反映了社會安全網的缺失。兩個具體個案,一名女童因家庭問題和精神科治療而面臨生命危機,另一名男童在接受治療時遭到性騷擾。文章質疑當前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對於弱勢兒童的保護是否足夠,呼籲大家加入CCHR共同推動改善。希望藉此喚起社會關注,保障兒童的安全與人權。
Thumbnail
2024/08/29
本文探討近來發生的多起兒童虐待與性騷擾案件,並反映了社會安全網的缺失。兩個具體個案,一名女童因家庭問題和精神科治療而面臨生命危機,另一名男童在接受治療時遭到性騷擾。文章質疑當前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對於弱勢兒童的保護是否足夠,呼籲大家加入CCHR共同推動改善。希望藉此喚起社會關注,保障兒童的安全與人權。
Thumbnail
2024/07/29
2024年7月8日,臺中宏恩醫院龍安分院遭報導虐待病患、院內性侵、詐領保費。隨後發現楊姓受刑人有家暴歷史,引發眾多疑點。理事長率領幹部拜會社工主任左祖順,提供第一手資訊。左主任指出事件背後的故事,呼籲尊重病患人權。本會希望透過司法早日釐清案情。並提供受害通報專線,歡迎與本會合作。
Thumbnail
2024/07/29
2024年7月8日,臺中宏恩醫院龍安分院遭報導虐待病患、院內性侵、詐領保費。隨後發現楊姓受刑人有家暴歷史,引發眾多疑點。理事長率領幹部拜會社工主任左祖順,提供第一手資訊。左主任指出事件背後的故事,呼籲尊重病患人權。本會希望透過司法早日釐清案情。並提供受害通報專線,歡迎與本會合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有位40歲的女士,剛開始的症狀是手麻、走路不太方便,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但是在幾個月後又出現手腳無力,並在3天內就進展到四肢癱瘓。」郭育呈醫師指出,「經過檢查後,診斷為泛視神經脊髓炎,且水通道蛋白(AQP4)抗體為陽性。接受高劑量類固醇與血漿置換後,患者的症狀漸漸改善。」
Thumbnail
「有位40歲的女士,剛開始的症狀是手麻、走路不太方便,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但是在幾個月後又出現手腳無力,並在3天內就進展到四肢癱瘓。」郭育呈醫師指出,「經過檢查後,診斷為泛視神經脊髓炎,且水通道蛋白(AQP4)抗體為陽性。接受高劑量類固醇與血漿置換後,患者的症狀漸漸改善。」
Thumbnail
動態治療模式運用投入與超然的觀點,評估受督者與當事人的助人關係,促進對助人關係中助人者角色的自我覺察,以調整助人者自身的助人作為。
Thumbnail
動態治療模式運用投入與超然的觀點,評估受督者與當事人的助人關係,促進對助人關係中助人者角色的自我覺察,以調整助人者自身的助人作為。
Thumbnail
在今日,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以專業的觀點面對精神病人的行為問題以進行照顧,辨識危機並且及實作出適當的處理,以及在照顧環境上如何保護患者的安全與營造安全與舒適的空間,期待在今日課程過後,各位學員能夠在面對照顧精神病人時,有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發揮所長,協助案家減輕照顧負擔,妥善的這一段照顧的漫漫長路。
Thumbnail
在今日,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以專業的觀點面對精神病人的行為問題以進行照顧,辨識危機並且及實作出適當的處理,以及在照顧環境上如何保護患者的安全與營造安全與舒適的空間,期待在今日課程過後,各位學員能夠在面對照顧精神病人時,有專業知識作為後盾,發揮所長,協助案家減輕照顧負擔,妥善的這一段照顧的漫漫長路。
Thumbnail
1.什麼是電痙攣/電擊療法(ECT)?現代還有嗎? 2.國際反電痙攣治療日是由誰發起的? 3. 電痙攣這種看似酷刑的治療怎麼來的? 4.聯合國與管制機構怎麼看待電痙攣治療? 5.電痙攣治療有哪些已知的副作用?
Thumbnail
1.什麼是電痙攣/電擊療法(ECT)?現代還有嗎? 2.國際反電痙攣治療日是由誰發起的? 3. 電痙攣這種看似酷刑的治療怎麼來的? 4.聯合國與管制機構怎麼看待電痙攣治療? 5.電痙攣治療有哪些已知的副作用?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今天分享的這位個案是一位失智症的媽媽,這次女兒把媽媽帶來做療癒主要是想針對最近媽媽雙腳時常來回搓動以及嘴巴容易不自主咀嚼的這兩個部分。因為擔心是否是失智症藥物副作用造成,希望我能做些解讀並改善這些症狀。
Thumbnail
今天分享的這位個案是一位失智症的媽媽,這次女兒把媽媽帶來做療癒主要是想針對最近媽媽雙腳時常來回搓動以及嘴巴容易不自主咀嚼的這兩個部分。因為擔心是否是失智症藥物副作用造成,希望我能做些解讀並改善這些症狀。
Thumbnail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
Thumbnail
治療有許多種,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藝術治療等等,從昨天的分享中,我認為藝術治療是對於小朋友而言,相較於語言或物理等治療中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為什麼要治療?因為我們從他的言行表達中感覺他「病了」,或許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還不能夠那麼直白,或者語言某種程度上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所以藝術的方式不同於語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2021.7.27 在手過敏的初期,剛開始一兩年發作的位置其實只有集中在兩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很奇怪,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只有集中在這個區域, 曾經在密集看醫生期間也有找過一位療癒師做能量療癒,當時療癒的方式已經有點模糊,只記得做了類似肌肉測試後,療癒老師說手的過敏是”外星人綁架症候群”,
Thumbnail
2021.7.27 在手過敏的初期,剛開始一兩年發作的位置其實只有集中在兩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很奇怪,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只有集中在這個區域, 曾經在密集看醫生期間也有找過一位療癒師做能量療癒,當時療癒的方式已經有點模糊,只記得做了類似肌肉測試後,療癒老師說手的過敏是”外星人綁架症候群”,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Thumbnail
本文是一篇論文,文長,具某些難度。可以藉此更瞭解思覺失調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