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照顧者的心靈保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Photo credit/徐鈞信 

撐著疲倦的黑眼圈,小君幽幽地說...

『剛開始,醫師說我爸輕度失智,我們還不相信!想說老人家不是本來就記憶力不好...』 

『沒想到,我爸越來越嚴重,以前的事情都還牢牢記著,剛發生的卻轉頭就忘!常反覆問我們一樣的問題,我們也變得有點不耐煩,事後又後悔對爸爸態度不好,感覺很不孝。』 

『有一次我爸在巷口迷路、路邊跌倒後,我跟哥哥、姐姐開始討論誰來負責照顧爸爸、要不要請外籍看護、各自出多少錢,結果三個人意見不同,差點吵起來。』

 『照顧失智長輩,問題沒有那麼簡單…。誰照顧、誰出錢,最後可以牽扯到以前爸爸最疼誰、誰會分到比較多遺產、誰賺的比較多、怎樣才叫公平。然後看到我爸一臉搞不清楚狀況的樣子,我就覺得很心酸。』 

『後來,爸爸晚上常不睡覺,半夜一直把東西從窗戶丟下樓,吵得鄰居上門抗議,我們只好一直跟人家道歉。跟爸爸說也沒用,他已經搞不清楚了啊!』

說到這,小君紅了眼眶 …。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現實層面

1. 對疾病不了解:如何治療?病情將如何發展?

2. 金錢:藥物、看護、安養機構等開銷。

3. 家人衝突:照顧責任分配不均、意見不同。

4. 傳統價值觀:臺灣文化的孝道壓力(如:他畢竟是我爸,「應該」親自照顧他,「不該」送到機構)、期待特定家庭成員擔任照顧者(如:女兒、媳婦、未婚者、無工作者)。

5. 有限的時間:照護和工作的取捨、同時照顧上一代與扶養下一代,蠟燭多頭燒。

 

心理層面

1. 失落與悲傷:失智長輩不再是以前熟悉的那個人、不認得照顧者。

2. 困擾:當失智長輩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行為(如:大發脾氣、當眾脫衣),那份難以辯解的無力感。

3. 罪惡感:是否送到安養機構、懊悔責備長輩、自責為何沒能及早發現失智前兆。

4. 與失智症長輩的衝突

 

當了解照護失智症長輩的挑戰與壓力來源,如何增進照顧者的心理韌性:


現實應對

1. 認識失智症:直接詢問主治醫師,也可至台灣失智症協會(http://www.tada2002.org.tw)閱讀詳細衛教內容,了解症狀、病程及療法,亦可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諮詢。

2. 連結長照2.0服務: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經專人確認如符合長照資格將派員到府評估長輩狀況,視情況申請金錢補助或照護服務。

3. 了解社會福利資源:老人福利、身心障礙手冊、重大傷病卡等,可諮詢醫院社工師或台灣失智症協會。

4. 評估「願意且能夠」承擔的照護程度:衡量自己目前生理/心理狀態、經濟能力、實際可行的方案等,再決定要負擔多少照護責任。

5. 設定合理目標與期待:明白我們都只是凡人,很難事事做到完美,請和醫療人員討論可行的治療方案,避免設定過高目標,造成壓力。

6. 與家人討論照顧分工:每個人心中「公平」的標準不同,恐怕無法做到所有人滿意、公平,照顧者需主動表達自己的限度、需要哪些協助,清楚的溝通可增加照護品質。若僅是被動等待別人詢問、幫助,可能換來失望與挫敗。

 

心靈保養

1. 允許自己有情緒

   -  接受自己有悲傷、憤怒、自責…等情緒,這是正常的。

   - 有情緒不代表自己不好,而是代表還有感受的能力。

2.  與別人分享情緒:別悶到內傷了!

   - 參與失智症照顧者團體與講座,與專家及照顧者們分享與互相打氣,可以參考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網站瞭解各式照護知識及資訊。

   - 照顧歷程中所有人都需要情緒支持及鼓勵,與其他人聊聊、紓壓,也可以藉由與心理師進行諮商釐清自己在照護過程中的所思所感與抉擇。

3. 重視身心極限

   - 若有兄弟姊妹,照顧便不是獨自的責任,請尋求支援。

   - 先照顧、疼惜自己,才有力氣照顧長輩,安排屬於自己的喘息時間。

   - 肯定自己所付出的照護價值,並給予辛苦的自己獎勵。

 

       面對無法適切表達情緒或需求的失智症患者,沉重的照顧負荷讓家屬身心俱疲,此時需要家庭整體協力分擔、理解相關知識及資源運用,才能給予長輩最適切的照顧。同時,請別忘記關照自己的需求,請藉由資源協助,讓自己充電再出發,才能有圓滿的照顧歷程

 

*本文同時刊載於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心衛中心:https://reurl.cc/L6p64a


謝遙臨床心理師目前於初色心理治療所執業,若需預約心理諮商請至此:https://reurl.cc/pv4GRl

avatar-img
14會員
19內容數
臨床心理師aka毛線球梳理師,電影/書/劇/動漫的心理學分析熱忱者。NTU臨床心理學碩士,專長為兒青、成人及神經心理學;醫院與大學專任工作之後,進入社區服務民眾。 心理困擾像糾結的毛線球,牽牽絆絆、難分難捨。當看見絲絮/思緒裡頭的感受、需求、渴望、思考、意義,更加了解自己時,便有力量編織新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謝遙臨床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童的成長路徑中,他們經歷的辛苦與無奈是許多人難以體會的;擾動混亂的生活節奏非他們所願,卻很難被旁人諒解。讓家長感到挑戰和艱辛的,是如何理解ADHD孩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同時還能照顧自己的情緒。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強調,人與人之間溝通時,具有「一致性」的應對姿態是促進關係的關鍵。「一致性」溝通是指內心所想、外在表達相符的溝通模式。        大家常常期待,有效的溝通技巧能立竿見影,且最好過程中零摩擦。晤談室內常見的擔憂是:「我回去用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處於2023年的後疫情時代,若問問大家這幾年最核心的感受是什麼,「不安」是相當常見的情緒,而不安的感受常參雜著焦躁、擔憂、恐懼、緊迫等,時時刻刻啃嚙身心。因此,在持續追求心理健康的同時,我們值得率先照顧自己的「不安」。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童的成長路徑中,他們經歷的辛苦與無奈是許多人難以體會的;擾動混亂的生活節奏非他們所願,卻很難被旁人諒解。讓家長感到挑戰和艱辛的,是如何理解ADHD孩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如何協助孩子適應,同時還能照顧自己的情緒。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強調,人與人之間溝通時,具有「一致性」的應對姿態是促進關係的關鍵。「一致性」溝通是指內心所想、外在表達相符的溝通模式。        大家常常期待,有效的溝通技巧能立竿見影,且最好過程中零摩擦。晤談室內常見的擔憂是:「我回去用
       在執業的日子裡,每次初談都會感受到來訪者的疑惑:「好吧,我踏出第一步預約了,但心理諮商會是什麼樣子?要做什麼?」。接著,另一個常見的期待是「心理諮商,是不是心理師可以給我很多建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照顧失智症家人的相關知識和實用建議,並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外援,避免成為家中潛在的第二個病人。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女兒正好發高燒在房間休息,我讀著一頁頁關於作者身為憂鬱症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也不免感到心有戚戚焉。 我們都知道患者深受其苦,也理解患者有許多情緒上的反應,但身為照顧者卻猶如被噤聲般必須壓抑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感受,倘若表達出不想負責任,抑或是憤怒與悲傷,就容易被扣上「無情無義
Thumbnail
照顧失智家人的失落感 要用什麼方式來補足心理上的缺失? 照顧失智家人可能會給您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失落感。以下是一些方式可以幫助您補足心理上的缺失: 1. 尋求支持:和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諮詢師分享您的感受,讓自己得到支持和理解。 2. 建立支持系統:參加失智症支持團體或社區活動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過程。許多家屬錯誤地認為患者只是變得老糊塗或固執,以為這是年老的自然現象,因此忽略了帶患者就醫的重要性。但事實上,這些症狀表明他們已經患病,應該接受治療。 如何有效照顧患者,並與他們進行良好的溝通,成為許多家庭和照護者面臨的一大挑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認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照顧失智症家人的相關知識和實用建議,並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外援,避免成為家中潛在的第二個病人。
Thumbnail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出現情緒高亢和情緒低落的狀況,但是若因為情緒過高或情緒過低而對生活、課業與工作造成影響,便可能是罹患情感性疾患。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女兒正好發高燒在房間休息,我讀著一頁頁關於作者身為憂鬱症照顧者的心路歷程,也不免感到心有戚戚焉。 我們都知道患者深受其苦,也理解患者有許多情緒上的反應,但身為照顧者卻猶如被噤聲般必須壓抑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感受,倘若表達出不想負責任,抑或是憤怒與悲傷,就容易被扣上「無情無義
Thumbnail
照顧失智家人的失落感 要用什麼方式來補足心理上的缺失? 照顧失智家人可能會給您帶來很大的壓力和失落感。以下是一些方式可以幫助您補足心理上的缺失: 1. 尋求支持:和朋友、家人或專業心理諮詢師分享您的感受,讓自己得到支持和理解。 2. 建立支持系統:參加失智症支持團體或社區活動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