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爛片帝國浩刼:美國內戰

    同樣的,在我看影評之前,自己先評一下,免受影響。


    今天下午去影院捧場之前自己心裡的小劇場: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我的感想應該是:也只有美國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國家才能容許這種唱衰自己的電影製作、放映、出口。心中馬上想起高中時期讀的國文選文:清薛福成的「觀巴黎油畫記」中的一段:「余聞法人好勝,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譯者曰,所以昭炯戒,激眾憤,圖報復也。則其意深長矣。」今美國人自拍敗亡之狀,也是要昭炯戒,惕勵自身嗎?則其意也深長。結果不是。


    美國有沒有可能再內戰?可能性微乎其微吧。一個成熟的立憲民主國家,雖然民主、共和兩黨近年來政爭愈趨白熱,又有川普這樣的狂人代表了一部份保守傳統的白人至上主義,要說到從數人頭走回到打破人頭,實非可能。民主與共和兩黨價值觀相左這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民主黨代表左派、激進、大政府、同情弱勢、計劃經濟、贊同墮胎、開放移民、加稅、支持同性婚姻。共和黨代表右派、保守、小政府、支持競爭、市場經濟、反對墮胎、限制移民、減稅、反對同性婚姻。這兩種價值擺在一起始終就是難以融合,每次選舉選民只是在這兩種價值中間找尋適合自己政治光譜的候選人及政黨而已,但起碼比台灣的統獨兩種價值選擇還是要健康得多。


    我也不期望在內戰電影上看到多少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那不是重點。重點是編劇和導演如何解釋美國內戰背後的成因、政治、經濟及社會的現狀以及爆發內戰的導火線。好端端的,同個屋簷下怎麼德州和加州會脫離聯邦政府,組織所謂「西方力量」的西軍去攻打華盛頓特區?背後的爭執是什麼?沒有交代。克絲汀•鄧斯特(也就是演蜘蛛人前三集的瑪莉珍的那個)演的記者就只是一直東拍西拍,劇情也沒有舖排記者對國家內戰的關懷,連個討論也沒有,連藉張小老百姓的嘴,或者軍人的嘴來發聲也沒有。一開始記者們半路要加油,就看到小鎮裡看守加油站的人跟聖戰士似的提著槍,店後吊著兩個半死的人,除了拍照啥也沒交代。記者們進了一個未被戰火波及的小鎮裡,還可以進服飾店裡選購衣服,然後驚訝於店員對於內戰抱持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


    電影前三分之二基本上都是慢節奏在拖棚,風啊,草啊,開車啊,內戰既然這麼的難以想像,怎麼就沒有任何的意識型態的爭執?用遠方的戰火來搭配幾位記者無關痛癢的聊天,用滿地的屍體、撞得稀巴爛的車輛來交代說內戰有多慘。前往夏綠蒂鎮途中遇到工作同事還演了一段無聊的打鬧來拖延時間,我坐在電影院的沙發椅上快要為我的錢包流淚。開車途中遇見兩位中國同事後,從下一幕遇到兩個持槍士兵這個地方開始有點意思了。那個年輕女記者和一個中國同業被俘後,導演給了十幾秒鐘鏡頭處理卡車將一車屍體倒入掩埋場的這一段。再來是屌兒啷噹的士兵審問這些記者的橋段。這裡有點侯孝賢拍「悲情城市」的味道。士兵問:你是哪裡人?記者回答:我是美國人。士兵再問:哪一種美國人?後來三個記者各自回答:佛羅里達、密蘇里、科羅拉多。士兵對這三個地方好像覺得滿意,直到倒霉的中國記者回答自己來自香港,結果因為是中國人身份而被殺。這裡也只是蜻蜓點水似地點出了這場內戰與種族及價值認同有牽扯,再進一步交代就沒有,跟「悲情城市」裡梁朝偉在火車上講不出日語那樣深切的悲憫比起來完全是天差地遠。所以,老美這場內戰到底在吵什麼?


    最後二十分鐘吧,是激烈的槍戰。民選總統在白宮裡像是電玩射擊遊戲裡的破關任務,一個個身穿迷彩服的武裝士兵一路擊殺西裝革履的特勤人員,一步步攻克白宮,狙殺白宮裡逃出的所有人——格殺勿論,被捕的民選總統沒有任何一點尊嚴,連死前的最後一句話都要被一個小記者調侃,這算什麼?南北戰爭是美國建國兩百多年以來的唯一一場內戰,起碼我們都還知道那是因為背後有工業北方與農業南方的經濟結構差異的因素在,南方需要黑奴,而北方樂於解放黑奴。因為這樣的背景,才能拍出可歌可泣可感的故事來。而現今的美國呢?有真左派與真右派嗎?會有鬧到不可開交的那一天嗎?給個故事出來!這麼輕描淡寫的處理這個嚴肅的主題,未免太廉價了。


    原來想給它按讚的,現在只希望按爛,因為美國還是跟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敢處理國內的政治敏感議題。就好像台灣也拍過政治劇「人選之人」:只敢處理性騷擾和死刑議題,統獨問題根本不敢碰。更有甚者,為了淡化影片中的衝突元素,殺人場面居然用嘻哈舞曲和一些像鄉村音樂的輕鬆玩意來當配樂。所以,到底是探討嚴肅的議題還是在開買票進場看戲的觀眾一個玩笑?而這樣的影片叫做全球橫掃29 億,稱霸全球票房冠軍?


    還我的三百六十元!


    好了,再來Google 一篇影評。作者是龍貓大王通信。

    這篇對該影片是十分讚賞的。對於我質疑為何不交代內戰成因及背景的疑問,影評人已有說明:「對導演艾力克斯嘉蘭而言,這場戰爭早就已經在社群網路、政治集會與大量假新聞裡出現,他無須再編排更複雜的劇情取信於民。」我還是不能認同,我認為編劇和導演還是故意在迴避敏感的政治議題,以免激怒某些觀眾,損失票房。畢竟賺錢才是電影公司最終的目標。


    對片中的記者形象,影評人也是抱持正面的評價:「新聞的力量在《帝國浩劫:美國內戰》裡展現無疑,每個殘忍的瞬間,幾乎都是由相機觀景窗或是照片形式呈現。」「但拍下一張照片需要付出代價,正如李史密斯的心靈創傷,這種創傷是無法癒合的。相反地,記者對新聞的不可抗拒性,反而讓他們必須繼續趨近於這些殘忍無情……直到完整奉獻全身全靈為止。」的確,影片裡動不動都是一張一張由李•史密斯以及菜鳥潔西拍下來的瞬間——我的感覺是有點太多,近於做作了。戰地記者讓人感動的是他在攝影、採訪與新聞價值這兩者之間的現實取捨,電影「血鑽石」裡那個女記者對此就有非常到位的詮釋。戰爭不是在拍明星,不是在拍自然生態,跟著叛軍屁股後面拍下一幕幕交戰場面只是讓記者變成了攝影機器。


    另一篇是員力覺醒寫的,同樣是正面評價。我就不多談了。


    【影評】《帝國浩劫:美國內戰》:末世般的恐怖虛構戲碼,「新美國夢」何去何從?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影評】《帝國浩劫:美國內戰》: 這未必是你期望的戰爭風景,但這是來自記者之眼的真實戰爭影像 – 電影神搜 (agentm.tw)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