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一直以來的舒適圈,讓我重新走進了觀光的領域。
即便我原來就是本科系畢業,但我卻從未真正進入觀光業界,原本這樣想著,不過前前後後回想起來,高中時期我曾在旅行社實習、專科也曾在晚上前往飯店打工,以及專科畢業那一年,沒有考上目標嚮往的日文系,也曾在飯店擔任了一段時間的櫃檯人員,但也僅僅止於那段年少的時光。
後來離開澎湖求學,篤定了自己要走尋的道路,就再也沒有回頭,奮不顧身的栽進了探尋田野的世界裡。
決定挑戰這一次的案子,有大半的因素,在於多年前曾前往吉貝進行過各項調查,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去年曾經因為林江西古宅的調查案,再一次讓自己重新進入到多年前的,那個有著遠大志向的自己。
會不會是因為這樣,老天爺透過不同的考驗,也給與我不同的獎勵?
這幾年因為文資訪視的緣故,每一年至少可以登上一回目斗嶼,不過沒有一次一如這一回,湛藍地令我驚嘆。
這一天上來的時間點正逢滿潮,所以沙灘少了大半,但海水的色調,出現了不同的漸層感,在下午順光的光線影響下,波光粼粼,還沒下船,大家已經開始驚呼讚嘆。
碧海藍天,大概就是描寫這樣的景色吧!
忍不住狂按快門,就怕這樣的景色不能深刻地刻劃在腦海裡。
走到另一個角度,一樣捨不得放開快門,透徹的海水,不同的色調,同樣的讓人感覺到沁涼舒適;湛藍的天空,俏皮的雲層,相較於空無的清爽,更有種繽紛多彩的滋味。
目斗嶼是為澎湖最北端的島嶼,而在北面的大磽嶼,更是澎湖地區海流最湍急之處,是澎湖本地俗稱:「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的一磽,每年冬季的東北季風來臨時,航經此海域的船舶險象萬千。
在歷史記錄發生於此一海域周遭的船難,即有60餘艘之多;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降低行經此處發生船難的機率,因而在明治32年(1899)開始興建「北島燈塔」,極是現在所見的目斗嶼燈塔。其塔身以銑鐵打造,百餘年來立於北海暗礁之中,指引往來船隻。
燈塔的側邊,有兩間小小的間仔。
不過這次我只有拍了前面往燈塔路上的小間仔,這間仔,是在過去科技不那麼發達時,用來安葬祭祀無主漂流屍的,這一方小祠,收納的除了是一份敬畏之外,更有著許多的慈悲。
這樣的祭祀行為,在澎湖多處離島可見。
從燈塔的外門拍攝,是本次最貼近燈塔的角度。
因其具有歷史文化意義,足以作為時代的代表,民國92年(2003)已由澎湖縣政府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
可惜目前因燈塔尚在使用中,一般遊客是無法進入燈塔內部參觀,不過能夠登上目斗嶼,親眼一見這座完工122年、台灣塔身最高、也是遠東最高的銑鐵製燈塔,如此美好的景色,也相當值得了。
這樣的一個午后,我靜靜地坐在陰涼處,看著潮來潮往,幸福感油然而生。
感謝在東北季風強烈搗蛋之前,老天爺賞賜了我們一段美好的時光,如此駐足半刻,彷彿陪伴了它百年之久。
下一回,能來看看它的夕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