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我們斯拉夫人是會說話的人,你們是不會說話的人!】

「斯拉夫」(Slav)可能來源自斯拉夫諸語中的「話語」(slovo),斯拉夫人的意思其實是「會說話的人」。也可能來自於榮耀(slava),在這個意義下斯拉夫人就是「榮耀之人」。

反過來就是,痾,不會說話的人。「němьcь」,基於地緣上斯拉夫人經常接觸到的人群是日耳曼系的族群,「němьcь」通常指的就是日耳曼人。

像這樣「你們不會說話,我們才會說話!」的想法,當然不罕見。就像英語的「babarian」,也是來自於希臘語,用來指古希臘所有不會說希臘語的外人。不過神秘的是,直到今日,不少斯拉夫語族的語言,還繼續用「němьcь」的衍伸詞彙指稱「德國人」和「德語」。比如在俄語中,分別是「немец」和「немецкий」。

我忍不住想:你們不考慮換個禮貌點的詞彙嗎?就算沒創意一點,換成「германец」和「германцкий」(相當於German)也好啊XDD

斯拉夫戰士作戰的畫作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Бой скифов со славянами.jpg"


而「斯拉夫來源自slave這個字」。則是個相當流行的誤解。「Slav」確實跟「slave」在字源上有關係,但卻是反過來:

不是從「slave」派生出「Slav」,而是從「Slav」派生出「slave」。

怎麼回事呢?在中世紀的歐洲和地中海世界,斯拉夫諸族時不時淪為奴隸貿易的熱門對象。尤其是黑海的奴隸貿易,更是盛行已久,時間恐怕延伸至十八世紀。所以在中古拉丁文中,才派生出「sclāvus」。然後隨著傳播和時間演進,在英語里演化出了這個字:slave。

將敵對族群當作奴隸代名詞,斯拉夫不是孤例。布列吞人(Breton)也曾經是奴隸代名詞。想來這就是古代戰爭習慣下的產物:從戰敗而為戰俘,再從戰俘淪為奴隸。

東歐草原上的哥薩克人突擊韃靼人隊伍。通常韃靼人商隊販賣的商品就是奴隸。哥薩克人也因而有段時間被讚美為「解放者」。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Józef Brandt - Potyczka Kozaków z Tatarami.jp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