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不勇敢

這天S帶著四張車子貼紙回家,開心的給爸爸看。

「哇!妳怎麼有這麼多車子的貼紙?」

「護士叔叔給的啊!因為他人很好!」

「一定是因為妳今天很勇敢吧!」

「沒有啦!不勇敢也可以拿貼紙。」

這段對話讓我感到欣慰。讓我知道她知道可以在我們面前不勇敢。

帶她去做過敏原檢測之前,我和隊友盡可能的把可預期的所有狀況都說給她聽。

她對新事物的初始反應是比較退縮的,所以像這種從未做過的事,我們會花很多唇舌做事前溝通。

對於小小孩,事前的預演是很有幫助的。

在檢測前一天,隊友就扮演醫生假裝在S的背上注入各種過敏原,讓她對整件事比較有概念。

「媽媽,等等我可能會哭。」開車去診所的路上S說。

「沒關係啊!妳可以哭,我會陪著妳呀!」因為有事前的預演和心理準備,她這次沒有崩潰大哭,只有在發生過敏反應很不舒服時哭了一下子。已經是超乎預期的冷靜了。

正向教養裡面一個很強大的招式是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緒。沒錯,不管是開心、快樂的還是那些暴怒的、害怕的、莫名其妙的,所有的情緒都是ok的。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打好心理健康的基礎。

傳統教養裡的金句包括了「有什麼好哭的?」「羞羞臉!」「要勇敢!」等,都是否定孩子的情緒的。當被否定時,有的孩子會馬上表現出大人期待的樣子,但內心是不解的。其他的孩子則是會加碼的表達他的情緒,直到大人接受為止。

所有情緒都是可以的,但不代表所有的行為都是可接受的。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常常只是一昧的禁止孩子:不要哭、不能摔東西、不能尖叫等。但我們可以釐清情緒和行為的界線;幫助孩子找到面對的方法。

生氣時可以打枕頭,但不能打人;難過時可以去畫畫,但不能說傷人的話;興奮的時候可以去翻滾,但不能在家裡尖叫。

觀察孩子挫折和開心時的反應,和她一起討論出適合讓她緩和情緒的方式。然後在真的遇到狀況時,便能建議或是詢問孩子想要用什麼方法來冷靜。

幼兒每天面對的壓力不比我們少,香蕉斷了、穿不下嬰兒時期的鞋、吐司被切一半了等。每天面對這麼多不可預期的事件,崩潰也是難免。

從小孩子若知道她的好的壞的情緒我們都會接著,這會讓他們有歸屬感。

歸屬感和價值感是讓孩子不會行爲偏差的兩寶。而當他們遇到更重大的事,像是霸凌等,他們會知道可以跟我們說。

因為我們不會跟他們說「有那麼嚴重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媽媽n :: //設計人//美國正向教養認證家長講師// 這裡有我用圖文記錄了關於正向教養的實踐、衝突和心得,還有一些美國的教養資訊分享,當然還有一些育兒的五四三。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媽媽恩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