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北投島08 老宇宙

文/ 陳藹文


昨天我第一次騎微笑單車從捷運北投站到社大去上課,雖然有一點小爬坡,還是順利完成了,奇怪,之前怎麼從來沒想過可以這樣上學呢?只直覺地就依賴著捷運支線。下課後我又再騎一次,順著緩坡滑下山真是暢快。於是,我心目中的北投島又加分了,可惜沒有單車專用道,騎在汽車的馬路上,實在缺乏安全感。

想起我曾經參加北投社大開的微笑單車美好溪行課程,那時有老師帶著在台北騎透透真過癮,後來腳不舒服就放棄了,算算好幾年沒騎腳踏車玩,昨天一小段路騎得還蠻順,證實老骨頭堪用,腳力或許慢慢恢復中,感到欣慰。

在澎湖的時候我就是這樣,騎車、跑步、游泳,喜歡這些一個人完成的事,回基隆也差不多,只是身體沒年輕時乖巧聽使喚,為了休養生息,乾脆在家待著。在社交與不社交之間,越來越往不社交的一端傾斜,通常繭居家中覺得更舒服,外面的一切漸漸變得可有可無,就算出門也懶得呼朋引伴。

一個人也活得很好、獨自生活更自由自在。我們已經成為這樣的世代了嗎?

最近從書籍、戲劇、流行話題可以感覺到,價值觀正在改變,成家立業不再是主要追求目標,網路世界繽紛得很,手機填滿空隙,走出家門的頻率降到最低,連食物都是送上門來的。被3C養大的孩子這樣好像蠻正常,但我們不是,現在網路的一切都是出社會以後才蓬勃發展的,三十年來的路是自己選擇的。我不是在評論別人,說的是自己。

曾經在好幾個網路公司上過班,走在時代的最前端,也曾經開過小書店,躲進最傳統最角落的產業裡。想嘗試的都去試過了,然後長成了如此中年樣貌,覺得獨活也不錯,有個遮風避雨的家呆著,好天氣能自己騎騎車,已然滿足。好像我跟這個世界關係不大,也無所謂。

未來,當我們這一代變成老人的時候,跟現在大家看到的老人應該完全不一樣吧,他們是走過基礎社交生活的人,嚮往群體認同;我們卻可能是以獨活為樂的一代,自己的小宇宙最重要。老了的話,就創造自己的老宇宙。

但好像哪裡怪怪的?只活在自己的老宇宙裡真的好嗎?不與人面對面實體交流、生活裡沒有意料之外的火花,會不會很可惜呢?很少走在馬路上,對環境的感知漸弱,太過冷眼看世界,會很可惜吧。

每當有人討論社區大學說是老人學校,要針對銀髮族設計課程,要當老人的長照中心時,我都想為中年人跳出來說話,「社區」是全齡的,我私心覺得我們中年人更需要上課啊,甚至更需要被補助、被鼓勵來上課。當年我們受教育的過程各種接觸藝術、運動、哲學討論、廣泛生活知識技能的機會都被抹去了,在工作忙碌生活壓力大身體心理都健康不起來的這個人生階段,如果可以補充學習以前欠缺的這些,也許更能支撐我們活下去,在群眾裡。

我為何以北投為島,是因為我在北投上的課很好,參與的計畫很好,進到北投島的我會變得主動積極,會讓腦袋動起來;如果我不曾到這,其實完全不影響生活,日子照過,但我可能會更繭居,缺少認識環境、關心社會的動力。變成獨善其身的一代,不嚮往社會生活的一代,等輪到我們變成老人,不管課程學費打幾折都不會被吸引,嫌出門麻煩。

政府有力的話,應該不要只看眼前的老人,要看一下未來的老人、現在的社會中堅,社大推動的地方學也好,公民素養也好,環境意識也好,中間的這一群更需要早一點被觸動。

不然,以後想要從一個個獨活老宇宙裡把人拉出來可能不容易了,連我都覺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好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