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Kaoru Yamada (Japanese artist)
#太完美主義的孩子要怎麼引導
有位鋼琴老師在網上提出她的疑惑,是不是太完美主義的孩子不適合學琴?
她帶的一名孩子(簡稱A),剛開始時學琴態度很積極,同樣的年齡段,別的小孩都在玩,A會自己主動花很多時間在鋼琴上,不須家長督促,而且也真的是彈的很不錯,幾年下來都順利考過一些檢定了。
正當她覺得A的鋼琴程度已經更進階,可以開始彈奏更有難度的曲子了,但有挑戰性的曲目要克服的地方自然更多,所以她對A提點與糾正的頻率相較以往也提高了不少(以前大都是肯定與讚美,因為曲目真的也簡單許多),但沒想到A此時就開始反彈了。
A無法接受自己會被糾正與否定,只要老師一說他哪裡又彈不好了,立刻就不爽,全身像刺蝟一樣防備,有時甚至直接在課堂上跟老師發飆,但老師萬萬沒想到,這樣的日子過沒多久,A竟然就決定不再學琴了,而且家長也是說不想學就別學了沒關係,所以讓這位鋼琴老師很錯愕,因而上網拋出這個疑問。
底下有位網友的回覆,我覺得頗具啟發性,值得思考。
網友說:「老師可以先放緩教學進度,然後也鼓勵家長這陣子要刻意減少孩子在琴房練琴的頻率,課餘時間改成多帶到外頭去參加各種活動,培養孩子多元的興趣。因為容易鑽死胡同,有極端完美主義傾向的的孩子,你要用這樣的方式去『#分散他的注意力』,幫他『#消風』(就像吹氣球一樣,太緊繃就會破掉,消一點風就不會有危險性)。」
我的解讀:
也可以這麼說,目前學琴遇到的挫折與負能量,要有辦法在其他領域去幫他補充正能量回來,這樣才會有一種平衡,這種平衡會幫助孩子自然而然去長出一種能力,可以自己去理清要把學琴這件事,擺在什麼位子上。其實今後還學不學琴也不是最大重點,最大重點是不要讓孩子在這件事情上變成一個創傷,變成一件以後避而不談的事情。
這裡要補充一下兩個重點:
1.所謂的從其他領域補充正能量回來,並不見得是一定要找到孩子做的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可以贏過他人的事,#而是他會感到快樂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孩子如果去學烏克麗麗,就算彈的沒有其他小朋友厲害,但只要你發現他做這件事是很開心的,那就可以支持他繼續學下去。
2.興趣要盡可能多元,不要只侷限在單一項目。
很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學一項才藝,好像學的挺起勁的,成果也不錯,就會開始把所有資源都灌注在這個項目上,也希望小朋友要更加把勁,不要辜負自己的天賦。然後家長有很多自己的想像都會跑出來,例如現在就好好栽培孩子這個長項,未來興許不定他(她)能成為一個優秀的XX家?但未來(其實現在已經開始了)是一個更看重綜合實力整合的時代,單一技能勝出的紅利,其實一直在節節減退。
#思維靈活來自於學習的多元化
#未來是疊加技能更吃香的時代
這樣的現象(指綜合實力大於單一技能),可以用我一直蠻欣賞的兩位古典音樂博主來舉例。一位是台灣的「#音樂家的無聊人生」(海牛),一位是中國的「#Yusi音樂審美養成」(周雨思)。
兩位都很擅長用幽默淺白的方式講解古典樂,讓原本對古典樂有興趣但不得其門而入的一般人,像是有了一把入門梯,可以安心且充滿期待的爬上去,跟著博主一窺堂奧。而有了影響力後,他們都開始去推動相關的音樂事業。
我發現他們兩位的成長背景都有一點像。都是從小就學音樂,但學生時代並沒有進入音樂科班。海牛是清大兩個理工科的雙主修,周雨思則是讀波士頓大學經濟學系,再另外主修鋼琴表演。然後兩人都在研究所時再到英國主修音樂專科。
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多元的求學背景,讓他們的思維反而是可以比較跳脫傳統窠臼,不會鑽進學術圈的象牙塔小圈圈裡。
例如海牛說他在研究所時就觀察到,即使是文藝氣息最濃厚的倫敦,古典樂的愛好者數量都在年年衰退,因為現在吸引人眼球的各種娛樂實在太多了,再加上音樂會的欣賞方式多年來一直沒有太大改變,#永遠是觀眾坐著默默欣賞音樂家的表演,兩者間無法有太多互動,而且欣賞古典樂的確有門檻,你要先有一定的知識儲備,這些林林總總的障礙,都導致現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離古典樂越來越遙遠。
因此在「音樂家的無聊人生」youtube頻道大受好評,贏得頗高的訂閱量後,海牛這幾年開辦的演奏會,都有試圖要更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例如今年八月要開辦的「#春花的葬禮」,他將以鋼琴加弦樂器的組合,再搭配劇團演出,演繹四個歷史上已經被遺忘的女性音樂家的故事,劇本都是自己寫的,非常有創意。
如果是在幾年前,演奏家們可能根本沒想過,演奏會還能這麼辦?
如果海牛當初沒有去做「音樂家的無聊人生」youtube頻道,去跟觀眾接軌,今天要圓自己這個開演奏會的夢想,可能不見得能這樣能順遂完成。不是他實力不好,而是整個大環境下古典樂的確越來越式微了,他當初也可以走最傳統的路線,科班出生,然後再出來辦演奏會,然後來的觀眾可能也不多,再感嘆時不我予,再感嘆自己的才華為什麼一直沒有被看見,再繼續感嘆台灣的古典樂教育做的遠遠落後於歐美,這些感嘆都是可以看似很合理的,也是很多音樂科班出身的人在面臨的困境。
有的人看到這可能會說,可是你舉的這個例子,他們本來就很優秀了阿,還可以念到國外名校,聰明的人做什麼都能觸類旁通,當然很有前途。
其實這種要多元,要懂得移動的人生態度,大到人生的方向,小至你每天的生活,都可以在裏頭進行微調,而人生本來就是透過一點一滴的微調,最後才形成那個很大的轉變的!
#思想的移動
例如再舉一開始那鋼琴老師的例子做解釋。
其實那位網友(強調孩子的學習要多元性)的留言,並沒有獲得那位鋼琴老師的任何反饋,反而是其他比較同溫層的留言,鋼琴老師會去回應,可能是覺得自己這樣才算被支持理解了吧!
同溫層的留言大概都是:
「學琴本來就很苦啊!孩子不懂,一點困難就放棄了,家長有責任要半迫著他熬過去,熬過去了就海闊天空啦!」
還有的人說:「讓他養成習慣就好了啦,就像刷牙洗臉一樣,沒有小孩會說我喜歡刷牙吧,但就是每天要做啊!做久就成習慣了。」
這位老師回應其他網友的留言則也寫著:「我覺得一位老師會對你要求比較高,那是看的上你!如果老師覺得你肯定做不到,那他為什麼要費盡口舌去教你呢?今天如果有一位老師願意一直說我哪裡有問題,我反而會非常安心,因為這是老師看重我的表現。」
如果鋼琴老師覺得她的想法才是對的,那為什麼這樣的孩子她就是轉不動呢?這其中一定也還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當人可以開始有這個空間去思考時,事情才會有轉機。
人要跳脫自己原本的慣性思維,是需要「勉力」的。當沒有「覺」時,會固守在自己的思維裡,常常會對可能有所幫助的建言視而不見,那個你不熟悉的角度,你就會輕輕放過它,變成跟它平行線。明明那個更好的平行時空也是存在的,但你就是觸不到它。
如果你已經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好像的確已經有一個固定軌道在繞了,#你也常常覺得自己的想法應該蠻對的,#但為什麼應用到自己的現實人生裡還是會卡東卡西,那這時就要誠懇的告訴自己:「一定還有需要學習的!不能故步自封!」
#身體的移動
另外一個讓自己增加多元性很好的方式,#就是要多出去旅行(特別指國外)!去體驗不同人文風情帶來的刺激與衝擊。暫時中斷目前生活裡一成不變的慣性模式,讓新的能量進來你的體內,活絡你的身心!很多你無法做的決定,常常也是因為你體內的能量很沉滯,所以你永遠想不明白,也無法做決定。
舉例:
有一個我比較常閱讀的國內鋼琴家的臉書,她常提到教學生鋼琴教到心力交瘁,很希望自己哪一天可以不用再為了餬口教鋼琴,可以花更多時間在琴房練琴,為她的演奏會做更充分的準備,但其實如果演奏會的票房不太好,也是挺影響她的心情的,所以常常為了這些事在心煩憂鬱。
雖然我與她現實生活中沒有交集,但追蹤她的臉書閱讀許久,也很欣賞她的文字與為人,很直覺就跑出「她每年應該為自己多規劃幾趟國外旅行,而不須一直被常規的工作綁著」這樣的念頭。
#因為很多的擔心其實也只是一種幻象,當我們調整出自己的生活節奏時,#反而是跟你有交集的人自然而然得轉成與你節奏同頻,而且看似是多花了一些錢(旅行費),但這裡頭注入的新鮮與活力能量,才會是對她最有所幫助的!無論是她的演奏,或在教學上。
而有因此去實踐,在裏頭嚐到甜頭的人,下一次就更容易再做出這樣看似跳tone的決定,因為已經沒那麼多恐懼的幻象了。
那些我們覺得很厲害,好像都能做出我們不敢做的決定的那些人,其實也都是從日常的這些小事點點滴滴就已經跟我們一般的慣性思維是不同的了,而我們要學習的,從來就不是看那個大的,而是從生活中去檢視,那現在的當下,你可以給自己生活的多元性,你願意注入哪些呢了?多一點移動,給生活多一些驚喜與感動,你是否願意開始去試試看了嗎?
Photo from Kaoru Yamada (Japanes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