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社會的動盪和不安是《樹大招風》中的重要背景。電影通過細緻的場景設計和服裝造型,成功地還原了那個時代的香港風貌。從街道的佈局到室內的擺設,從人物的服裝到口音,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90年代的懷舊感。這些細節不僅讓觀眾仿佛回到了那個時代,也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電影的情節基於90年代香港真實的犯罪事件,三位主角:卓子強(改編自張子強,陳小春飾)、季正雄(改編自季炳雄,林家棟飾)、葉國歡(改編自葉繼歡,任賢齊飾)也是香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犯罪人物。這些人物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恐慌,使得電影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代入感。
由許學文、黃偉傑、歐文傑三位導演共同執導,每人負責一個主角的故事線,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使得每個角色的個性和背景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敘事節奏上保持了高度的緊張感,通過快節奏的剪輯和緊湊的劇情發展,讓觀眾始終處於懸疑和興奮之中。
任賢齊飾演的葉國歡在香港做完最後一票黃金搶劫後,自覺打劫之路難以前行,意外發現走私買賣風險相對低獲利更豐,便改名成張大寶夥同手下在廣州經營起走私家庭電器。不過新生意也不如預期中容易經營,從前在江湖上呼風喚雨的大哥收起戾氣,為事業發展鞠躬哈腰,在商場上收買官員、疏通各層關係。
西裝筆挺、斯文眼鏡的裝扮下,在一些細節裡還是掩蓋不住草莽氣質。例如每次跟官員吃飯時交際手腕不夠純熟,無法做出適當的點菜安排…等,需要靠方老闆緩頰及提點。
在走私電器的生意接連遇到挫折後,此時想起曾聽說卓子強正策畫三大賊王的合作計畫,讓他懷念起過去手操AK步槍天下無敵的時光。只是在前往會面的路上聽到巡警的訕笑,讓他這段時間累積的種種不滿瞬間被點燃,也因為他的衝動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這應該是任賢齊少數演惡人的角色,可惜的是大哥的口氣表現上略少點令人生畏的霸氣,不過眼神表達上很有層次,不會讓人出戲。
在皇家巡警的眼皮底下,卓子強(陳小春飾演)還是敢綁架富豪的兒子,即使警察時時跟監也因富豪不願舉證而拿他沒轍。綁架勒索儘管早跟維持生計無關,對他來說是一場場遊戲,不過現在這個遊戲也不夠有趣了。
在江湖上不知從哪傳出來的風聲,卓子強打算召集三大賊王一起幹大事,連總召這個當事人都是聽來的。雖說起源不是他的本意,但辦一個前所未有的惡人派對這個念頭,卻照亮他已然了無新意的生活。
卓子強在電影中的是生是死並沒交代,只知道不會有好的下場。他敗在對自己太過自負,不曾想過報應會降臨在他身上。
季正雄沉默寡言、冷靜沉著,有時候叫可樂哥或是潮哥。過去主導過大大小小的劫案,因在路上射殺警察後隱姓埋名,他真實的名字在江湖中幾乎沒人知曉。
在最好的拍檔金盆洗手後,苦無信任的夥伴可一起重操舊業,在廣州中間人的引薦下,網羅兩個新人預謀在夜裡去金行搶劫。當天在對面的賭馬行擠滿下注的人,看到荷槍實彈的保全從投注行領出沉甸甸的錢箱,搶劫小小的金行相形之下索然無味而在最後一刻選擇放棄,同時也冷血地處理掉兩名跟班。
對比過去忠誠的夥伴大輝,離開江湖後經濟困苦卻腳踏實地的生活,季正雄也感到無所適從吧。而在大輝家中兩人心理戰也讓人跟著同時緊張起來,猜不出在門縫中流動的黑影下一步會有什麼樣的動作。在季正雄心裡一陣天人交戰後還是沒動手解決,但卻被往日的跟班舉報,下場令人不勝唏噓。
《樹大招風》的英文片名為梵文的triviṣa,中文稱為「三毒」,即佛家所說貪、嗔、癡三種煩惱。(來源:維基百科)
個人認為貪可對應到季正雄,不願面對社會的轉變,從往日黃金歲月中轉型;嗔可對應到葉國歡,到最後被惱怒沖昏了頭讓自己連命都沒了;癡可對應到卓子強對真理和現實的無知。使人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不能正確地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為。
《樹大招風》不僅是一部緊張刺激的犯罪電影,更是對香港90年代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思和呈現。通過真實人物和事件的再現,電影勾勒出了一幅充滿矛盾和變遷的時代畫卷。
另外意外的發現片尾曲是伍佰的《愛你一萬年》的粵語版,查了才發現兩首歌是不同的歌只是用同曲來創作,好驚訝呀!作曲人是黃國倫,以他在康熙給我的印象,好難聯想起來啊!(笑)
是否有同樣的疑問:為什麼在90年代的香港黑社會如此盛行?
除了《樹大招風》外,描繪90年代黑幫的還有《古惑仔》、《無間道》,當然後兩部是虛構劇情、娛樂性質高的電影就是了,同樣的都是與黑社會有關。曾經看過報導,過去的香港黑社會觸角還伸到了娛樂圈,可以掌控明星的行程、拍片類型…等。
90年代香港黑社會活動猖獗,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經濟不平等、社會結構問題、法律執行不力、以及文化影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
二戰後,大量中國大陸移民湧入香港,形成了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治安挑戰。我想應該是同鄉來到異地聚集在一起,有困難時彼此互助,久而久之就形成幫派的雛型。
90年代的快速城市化和經濟變遷導致一些家庭結構破碎,缺乏家庭教育和關愛的青少年容易被黑社會吸引。
部分時期存在警黑勾結現象,一些執法人員與黑社會利益掛鉤,導致對黑社會活動的打擊效果不佳。
香港電影和電視劇在90年代大量描繪黑社會題材,雖然這些作品本意可能是揭露黑社會的惡行,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美化了幫派生活,影響了年輕人的價值觀。
台灣的國片中也不乏以圍繞在幫派文化的題材,例如《角頭》、《艋舺》,到前陣子話題十足的《周處除三害》。
有時候會有疑問是:青少年看完電影後會不會形成一種概念——兄弟間兩肋插刀、拚搏是很有義氣的表現?以成年人來說經過社會歷練後,知道幫助朋友不是只有刀槍廝殺才能展現義氣,但對還在建立價值觀邊界的青少年來說就難說了。
不過,在國中時也曾被《鬥魚》裡的兄弟情啊、男女間不被外力拆散的摯愛啊而感動,不過也沒有產生加入黑社會的想法或是誤入歧途。所以應該也不用擔心太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