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邏輯投資週報-2024.06.23|迅得/意德士/威宏-KY/鈺齊-KY

raw-image

「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個股心得、投資觀念分享或潛力股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資訊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Treads,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 近期專欄發布專題文章



※ 市場轉趨樂觀,提醒讀者「居高思危」

台灣加權指數站上2萬3,000點,這是年初所有人都沒預料到的數字,到了這個階段,不論你是投資中小型股、航運股、營建股,或是投資台積電、聯發科、金融股等權值股,今年應該都有不錯的收穫。


而到了這個階段,我們也可以開始看到各種神單(績效驚人的對帳單)的出現,以及開始有人心猿意馬想退休,以下以Dcard文章為例,我沒有特別搜尋,但隨意翻閱一下就能找到很多相關的文章。


「邏輯投資」無意去評論這些現象,但我想指出這些現象背後象徵的是市場情緒趨於樂觀,而且這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實際上從「美國散戶投資人的資產配置調查」,也可以看到持有股票的比例明顯增加並達到2021年的頂峰位置,同時持有現金的比例也大幅下降,顯示散戶投資人已積極進場。


另一項調查則是針對美國散戶投資人看多與看空的比例(情緒指數),可以觀察到看多人數比例增加,而看空人數比例下降,雖然看多人數的比例還未達到2021年的高峰,但看空者的比例已經像是「認輸」,這些數據其實都反應出市場參與者對於股市的看法偏向樂觀。


台股有沒有類似的指標呢?

參考財經M平方針對用戶的調查「MM用戶信心指標」,也可以明顯看到樂觀者的比例持續增加,悲觀者的比例則對應下降,甚至持中立立場的人也在減少,顯示市場對於台股的看多觀點已經形成共識。


「邏輯投資」希望讀者理解,股市要上漲,當然需要參與者的信心加持,然而要賺到超額報酬,你就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反市場操作,換言之,就是要跟市場多數參與者「不同方向」。


等一下!請不要急著去佈空單,本文不是在暗示台股即將重挫,不要衝動跑去放空,最後變成下面翻車(違約交割)的案例。


「邏輯投資」不具有玄學方面的天分,也無法預測股市漲跌,我想強調的是,當多數人都開始樂觀的時候,我們可以在下一階段來臨前先為自己做好準備,可以考慮的做法包括:

  • 調整自己的倉位,增加低波動股票(例如存股部位)的佔比
  • 適度提升自己的現金水位
  • 漲多個股減碼/跌深個股加碼
  • 降低槓桿率或減少槓桿工具的使用

其實方法很多,但上述建議的重點在於「如何讓自己對目前的投資組合感到安心」,以及「相信自己的投資組合足以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回調風險」

「邏輯投資」自己先前已經減碼漲多的營建股,將資金轉入生技股或我認為被低估的投資標的中,另外隨著股市持續創高,或部分題材持續反應,「邏輯投資」也會考慮降低槓桿率,例如期貨部位減碼,將資金轉到現股部位。

當然減少槓桿率或股票曝險,就意味著可能不小心會錯失未來更多上漲的潛力,但投資其實就是要不斷衡量風險與報酬之間的平衡,而決定這個平衡點的關鍵,就是自己的「內心」,如果你會擔憂,那適度調整是合理的,畢竟如果你會因此感到焦慮,那犯錯的機會將會增加,若在關鍵時刻犯錯,後果將不堪設想,這一點仍建議讀者深思。



※ 不要追求「無腦投資」

常有網紅會跟投資人建議「無腦投資」的策略或口號,彷彿投資股市賺錢非常簡單,特別是近年高股息ETF也主打類似的宣傳口號,讓央行為此主動向投資人示警。

然而,投資的本質就是承擔「風險」獲得「報酬」,或者說賺錢的本質都是如此,因此「殺頭生意」也有人願意做,這道理應該不難理解。

正因為投資必須「承擔風險」,我才會一直提醒投資朋友,就算是ETF這類能夠分散風險的投資工具,不論是「指數型」還是「高股息型」的ETF,又或者你要二者兼有也無妨,都不宜用「無腦投資」的觀點去對待。

對於自己參與的市場以及運用的工具一知半解,無疑是危險的,就像你去找工作,你會完全不問工作內容與性質嗎?又或者你要買車,你會只管價格,不管車輛規格與來源嗎?

如果我們已經決定要將大部分的個人資產放在投資工具,例如ETF上,那就該要求自己對於這項工具與潛在風險,做到最基本的理解,而這其實一點也不難,與年齡或性別無關,只要你會買東西,而且購買時會挑選跟比較,那學習與理解ETF真的對你來說一點都不難,只怕你自己從一開始就放棄自己,或只想著把股市當ATM提款,那你不是韭菜,誰才是韭菜呢?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指數型」ETF例如VT、VOO或0050、006208是最適合一般投資人參與市場的平均工具,「邏輯投資」也一直鼓勵一般投資人去運用這樣的投資工具參與市場,但這跟「無腦投資」是兩回事。

至於某些「高股息」ETF,說真的,投資這類ETF頂多跑不贏大盤,並且是幫主動投資人創造個股波動,如果你覺得被市場其他參與者多吃點豆腐也無妨,還是喜歡這類型的ETF,那也只能尊重你的選擇,但總之還是希望投資人都能充分理解自己投資工具的潛在風險與實際付出的長期成本,特別是你以「存股」自居的話,更該想清楚這些問題。

總之,腦子是好東西,不要「無腦」做任何事情,特別是「投資」這種人生大事…



※ 他人的致富路徑你未必能複製,但看不到的「畢業」案例你其實可以避免

當某檔股票大漲時,這類一注致富的新聞就會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有沒有曾經借了4,000萬梭哈到錯誤的股票上,結果反而大賠的故事呢?

可能有,但你我看不到,因為賠錢的人可能也沒有心情上網分享,甚至已經在跑路了也說不定。

只是說來很諷刺,這類「傳奇故事」的出現,往往激發了人們對於股票市場的好奇與貪婪,所以我們只會一直看到這些激動人心且令人嚮往的成功案例,卻忘記這種投資方式背後隱藏的巨大「風險」,以及我們跟「有本錢」執行這種投資策略的人之間的巨大「差異」。

對!我說的是「風險」跟「差異」!


「風險」是什麼?

當你將所有資金,包括從銀行借來的資金,這相當於開槓桿,都壓在同一檔股票上,你的資產波動將完全受到這檔股票左右,但這種風險是巨大的,因為任何關於這家公司的突發事故、掉單或轉單,或者長期持有卻碌碌無為的時間成本,都可能對你的資產帶來嚴重的損失。


那「差異」是什麼?

以報導中的主角為例,他有能力跟銀行借4,000萬,但你能嗎?

或許你能借到1,000萬甚至2,000萬,但4,000萬可能只是他的資產的一小部份,但對你來說,你的借款可能跟你的資產相當,在同樣輸光的狀況下,你跟他承擔的損失性質截然不同。

又或者,對方的收入可能遠高過你,因此他能夠調動更多資金背水一戰,最後「本多終勝」,而你可能只能一直拿收入還債,並抱怨當時的衝動與不堪。


我可以理解這類故事會讓投資人有更多憧憬與想像,而且我相信你也聽說過要靠投資翻身,就是得重壓或開槓桿,這是事實沒錯,但要承擔風險,有很多種方式,你不一定要選風險最高的那種,適度分散,在有把握的時候再重倉跟開槓桿,這也是一種做法。

短期致富,鹹魚一朝翻身,這是最棒的結局,但過程你可能會像個賭徒,翻到正面成功,翻到背面失敗,我們不一定要追求一翻兩瞪眼的結局,如果能夠維持穩定績效,承擔自己可負擔的風險,慢慢致富,我覺得那樣的結局其實也不賴業。



※ 快速瀏覽中國經濟現況(一):經濟數據

本文將從中國官方數據以及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與資料整理,來探討中國經濟的現況與展望。


【華爾街日報訂閱優惠】

「邏輯投資」與「風傳媒」合作,提供投資朋友「華爾街日報」(WSJ)一年優惠訂閱價格 3,988 元(原價 1萬3,996元),訂閱可享有:

1. 華爾街日報中英日全語系內容一年無限暢讀
2. 暢讀風傳媒 VIP + 新新聞付費深度專文
3. 享受WSJ+全球會員優惠
4. 不定期會員/專屬講座活動透過「邏輯投資」合作專頁

訂閱連結:https://events.storm.mg/member/LOGICWSJ/

訂閱時記得輸入「LOGICWSJ」,成功的話將再加贈「邏輯投資」專欄1個月的閱讀權限,有興趣的投資朋友不要錯過囉!


  • 中國M1-M2剪刀差

「M1-M2剪刀差」這項數據一直被我們用來觀察中國民間投資與消費信心的參考指標。可以觀察「M1-M2」的數據在4月份再度出現大幅度的負增長,特別是M1的衰退相當明顯,我們可以理解成「企業活期存款」大幅減少

那什麼情況下企業手上不想拿著現金?

「邏輯投資」認為是企業將資金優先用於償還債務,這代表中國企業不願舉債增加投資,對展望相對悲觀,也不利經濟復甦。


另外因為M1這項數據不好看,中國官方已經釋出要改變M1統計方式的訊號了,因此如果未來這項數字出現大幅度的提升,我不會太意外,但要注意,那並不代表中國的經濟現況有所改變,充其量只是統計方式的調整而已。


  • 中國企業活存與定存年增率

5月份中國企業活存與定存年增率的數據已經公布,活存年增率-15.86%,較4月份-12.86%進一步衰退,但定存則相對平穩,5月年增率為5.09%,略優於4月份4.84%。


這代表中國企業一方面選擇將錢存起來,另一方面就是不保留現金,優先將資金用於還債,而這項數據也再次呈現中國企業對於投資的保守心態。


  • 中國表外融資

那為什麼企業端對未來展望相對悲觀呢?或許我們可以從「表外融資」數據一窺端倪。

投資朋友可以把「表外融資」想成銀行端避開自身資產負債表,設法放款給小微企業(中小企業)的融資,從數據可以看到,2022年開始,表外融資存量一直都處於低迷狀態,顯示銀行端在面對房地產、地方債與疫情等危機後,開始收縮對小微企業的放款,當然這不利於經濟復甦,因此中國政府也持續透過各種政令發布,要求銀行或融資租賃業者要落實「普惠金融」,支持對小微企業放款。


但不論是銀行或融資租賃業者,也要設法自保,因此他們一定會挑客戶跟好的物件來做,例如「邏輯投資」為了寫專欄文章「市場觀察解讀|融資租賃小巨人面臨市場大挑戰,淺談中租-KY(5871)與中國結構性競爭」電訪中租-KY時,該公司也提到將收緊中國端的放款業務,並持續透過高利率定價風險,維持資產品質。

另外許多有中國業務的公司也曾在法說會談到中國客戶應收帳款增加,甚至必須提列備抵呆帳,種種現象反映出在中美貿易戰與美國通膨、高利率的背景下,中國業者業務緊縮,還款壓力增加的趨勢。


  • 財新PMI顯示中小企業開始復甦

前面講的好像都是中國的壞消息,不過財新中國製造業PMI指數從4月份的51.4增加至5月份的51.7,而且已是連續7個月處於榮枯線之上,與官方製造業PMI指數走勢不同。

財新的調查樣本是500家中國企業,並以中小型以及出口導向型企業為主,這可能反映中國小型企業也逐漸調適找到自己的出路,慢慢走向復甦道路。


  • 官方PMI開始反映產能過剩與歐美制裁壓力

前面提到官方PMI指數與財新PMI指數走勢不同,5月PMI 49.5 重回榮枯線之下,而從細項來看,包括「新訂單」、「新出口訂單」、「在手訂單」都退到榮枯線之下,這顯然不利於中國製造業復甦。

華爾街日報也指出,美國消費者信心與中國新出口訂單二者有相近的趨勢,而美國消費者信心開始走下坡,可能也會反映在中國訂單的減少上。


「邏輯投資」認為這項數據其實也反映出中國自身產能過剩及歐美制裁壓力,特別是後者,採購商有可能基於未來潛在的禁令或制裁考量,而選擇提前轉換不同產地的供應商,這將持續帶給中國製造業者壓力。

下一段文章我們繼續來關注中國產能過剩的問題與潛在風險。



※ 快速瀏覽中國經濟現況(二):產能過剩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七張圖表解析中國的產能過剩為何會更嚴重」,認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可能持續惡化。

報導指出,儘管疫情期間國內外需求疲軟,但中國企業卻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例如電動汽車在2023年初的投資年增率還高達25%,而太陽能板、晶片與電池的投資年增率更高。


然而大舉投資的結果,在缺乏足夠市場消化的狀況下,相互競爭反而使得利潤率越來越低,隨著新產能陸續開出,利潤率仍將承壓。


而為了拓展出海口,出口價格大幅下降,例如下圖當中的太陽能板、鋰電池、鋼製品等,出口價格都有明顯下降,而電動汽車似乎也出現價格鬆動。



那為什麼太陽能板的跌價這麼嚴重嗎?

下圖可以看到中國太陽能電池的生產量遠高於國內安裝量,這也導致過剩產能必須向外輸出,但不幸的是,過剩的產能已達到中國以外地區總安裝量的四倍。


讓我們更進一步的理解「產能過剩」這個議題,如果要我給一個結論,我的答案是:「中國的玩法真的跟其他人不一樣」

一般遇到需求萎縮,供給大於需求導致報價下跌時,業者會考慮減產並暫停既有的產能投資計畫,但中國玩家(業者)不同,在很多產業,誠如前面華爾街日報指出的狀況,即使產品報價已經嚴重下跌,例如碳酸鋰報價從2022年的高峰已下降超過80%,光伏產品的價格也比前一年下降約50%,這都是相當驚人的降幅,但產能還是陸續開出,這給我一種錯覺:

哥不是要開產能,哥是要消化預算!


也有中國當地的經濟學者表示,這是源於政府為扶持特定戰略產業給予各種補貼,各業者拿了補貼後,不甘心退出市場,因此拚了命開產能,換言之,政策補貼反而成為產能過剩惡化的原因。


那中國產能過剩會對台灣帶來什麼影響呢?

我們以鋰電池為例,鋰電池也是產能過剩的主要產品之一,2022年中國電動車用鋰電池產量是國內需求的1.9倍,而現在預計2024年產能為4,800吉瓦,然而中國國內需求僅1,200吉瓦,這意味著75%的電池產能需要出口,所以中國業者的產能從一開始就是奔著全世界在開的,但隨著電動車需求成長放緩,產能過剩的壓力也開始增加,也因為鋰電池從「產業」變成「慘」業,台灣沾到邊的同業就遭遇嚴重威脅了。

例如我們去看鋰電池三大家「新普」、「順達」、「加百裕」,營收持續衰退,當然部份源自於筆電產業的庫存調整,但今年衰退仍在持續,其實間接反映中國同業因過剩產能削價競爭帶來的衝擊。


從利潤率來看,加百裕已經出現虧損,且尚無法有效改善。


太陽能、鋰電池、塑化、玻璃、鋼鐵、成熟製程晶片、水泥等各種產業,只要中國做得出來,且中國同業集體瘋狂擴產,那就要小心產業變「慘」業,如果你要做的是景氣循環題材,那更要注意中國擴產是否會帶來整體產業的「結構性破壞」。


  • 「邏輯投資」結論:

「邏輯投資」知道有不少投資人押注中國重回「大國之路」,不過中國其實一直都有「計畫經濟」過猶不及的問題,而且最後都燒到自己,導致必須花費更多成本來彌補,現在寄予厚望的電動車也確定面臨歐洲關稅封鎖,同時隨著歐盟選舉落幕,右派嶄露頭角,可能也會對新能源車的未來帶來壓力。

至於美國持續加大對中國的封鎖,這代表美國已不再將中國視為可合作的對象,而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雖然有觀點認為美國封鎖會加速中國技術成長,確實中國的科技發展相當快速,但轉型應該是要循序漸進的,中國尚未完成製造業升級,就面對美國制裁,導致產業外移,這其實是相當不利的,而同時中國還得面對自己製造的債務危機、房地產危機,因此內需也緊縮,這勢必延緩中國的復甦之路。

因此投資中國.我會比較傾向尋找真正低估值、有潛力、不會倒的企業,但不會想押注在ETF上,因為現在「複委託」越來越方便,如果真的有看到港澳中國不錯的投資機會,我也會在專欄跟投資朋友做分享。



※ 潛力股資訊總整理(截至20240623)

重要資訊彙整:

  • 八貫(1342)訂7月17日為除權交易日,預計配發股票股利1元。


(本週將繼續跟進追蹤迅得、意德士、威宏-KY、鈺齊-KY的5月營收表現)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邏輯投資,這是一個發掘潛在投資機會,並用「邏輯」分析市場、媒體、財報、政策等複雜訊息的投資理財專題。 內容包括「發掘潛力股」、「冷門股獵人」、「布局營建股」、「私藏定存股」、「市場觀察解讀」、「投資策略思考」等,希望能跟訂閱讀者一同超越混亂且充滿陷阱的市場,發掘核心的投資邏輯,共同成為創造穩定收入的投資人。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