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職涯發展的路上其實我在正職之外一直有在經營副業。
一開始是真的想要多賺錢,看到一些雞湯文說有錢人一定要有第二份或第三份收入就好興奮,決定來跟風斜槓。
然後開始做之後發現錢好難賺,就覺得好難過。
我心態上真正改變的時候是我把從副業上學到東西帶入工作時,我發現原來經營副業的好處不是只有收入增加。
在踏入職場的初期我在工作之餘擔任小編,想要多賺一份收入。
因為不熟悉小編,所以我開始學行銷需要會什麼,開始學廣告投放,學什麼是 A/B testing。
然後學了幾週後我發現回去工作上聽行銷部門報告時,我突然聽得懂他們報告在講啥。
我知道他們想要追哪個 KPI ,以及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做。
我學會從我的角度想,如果是我,這個 campaign 我會怎麼做,下游可能遇到哪些問題。
然後我就會帶著我的想法和他們一起討論,看看能不能合作,提前想到客服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減少用戶的 friction。
因為行銷部門覺得和我溝通比較容易的關係,我比別人多了好多機會可以跨部門合作。
後來我升遷了,我不再需要第二份收入,因為我一份薪水已經抵原本兩份的錢。
升遷了一陣子後又想說,自己一直在做營運,雖然在公司內部打出知名度,但是工作以外我好像缺少什麼。
我開始思考拿掉公司和名片後,我還剩下什麼?
所以又開始經營副業,開始寫文章,經營部落格,為得是可以學會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
寫寫寫之後我慢慢找到經營社群的技巧,開啟了內容行銷和品牌經營。
這次我是真的從 0 到 1 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因為公司主管說大家得做這件事才有這個成果。
那個時候我應徵荷蘭的職缺,考題是我怎麼想內容策略,我就把副業的故事講出來。
我說一般的人就是寫寫文案,主管交待寫什麼就寫什麼。
厲害一點的人會把寫作文案的流程記錄下來,試著讓流程可以規模化然後不斷改進。
專家會提前想到讀者閱讀文章時可能觸發的意圖,把讀者喜歡看到的經驗導入流程中,像是設計體驗變成一個流程環節。
我剛好有自己從 0 到 1 打造這個流程和在自己身上實驗成功的案例,加上我對內部營運的瞭解應該可以帶來一些不同的看法改善流程。
最後就順利的拿下海外職缺跑來荷蘭。
來到荷蘭初期好忙好忙,為了保住工作拼了命想表現把事情做好,時間整個被公司綁住所以品牌經營就擱置一旁,部落格一度荒廢了好幾個月。
然後在荷蘭兩年過去,站穩腳步了,也爬到了不需要煩惱錢的階級。
可是隨著瞭解 AI (目前在做導入的工作),然後帶領團隊,卻發現我好像不是很會販賣產品,在實際產品落地的時候窒礙難行,接受度不高。
因為公司內部不像市場,很多時候不用煩惱用戶有沒有那個需求,反正 top down 下來大家都會買單,所以我發現了自己的技能缺口。
我缺乏了業務和導入生意的能力,所以我又開始研究怎麼做才能讓銷售可以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
這次比較簡單,就只是把之前行銷的技能用到位,然後開始學會一些增加轉換率的技巧。
慢慢學會開發名單,第一次碰面,轉換,留存客人等等。目前正在上一些電子報的課,之後會開始經營電子報。
現在我覺得自己如果沒了工作,真的要出去創業應該也不是太困難。
我覺得面對斜槓的心態應該反向思考,看到未來三年的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然後想好目前的職涯技能組合還缺乏哪塊拼圖 🧩。
斜槓不應該是從下而上 (bottom up)的只為了填補薪水缺口而去找事情做,因為這樣容易變成一直在滾輪裡的老鼠 (rat race),拼命的跑但只會愈跑愈累。
斜槓應該是用來彌補 career portfolio 上面的不足,回頭來看這些是我每個階段透過斜槓解鎖的技能組:
1,職涯初期學會最基本的行銷,知道有廣告,有內容行銷,以及怎麼衡量 KPI
2,後來有上層漏斗的雛形後開始學社群的建立,打造用戶信任,慢慢培養自己的品牌和讀者
3,最近開始練習打造名單,轉換客人,終於要開始想怎麼做電子報和提升用戶黏著度
這些不同的技能如果只待在一個崗位或是部門要學到全部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公司內很少可以這樣隨便輪調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實際手把手的操作,做中錯,錯中學。
利用斜槓的特性來學會職場上沒有機會學到的技能,多找到 Synergy 和創造雙贏,練習這種統合能力升遷機會就會比別人多。
雖然我的斜槓沒有像其他流量變現的專家一樣讓我賺大錢,但是幫助我在本業上從薪水的最底層爬到不需要煩惱錢的程度,某種程度來說也是達到原本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