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近期接觸的 PM 都在問還和這篇點出同樣的問題:Capex 的密集投入 vs. 未來能否順利回收這些投資。
- 部份機構投資人想要針對軟體(排除 CSP 那些)下注,sell side 過去兩年也試圖把 investment thesis 和 AI 掛鉤,但這點其實沒有被 buy side 買單(特別是 hedge funds),因為事前簡單分析、事後用財報驗證,你都觀測不到軟體產業有原本預期的指數型成長、甚至最基本的,營收重新加速成長的出現。
- 有些不熟悉軟體產業的投資人甚至 PM 會把某些次產業的優異表現,例如資安,認定是 AI 推動的結果。
- 但其實不是這樣,就以資安來說,實際上她跟 AI 之間出現預算排擠的情況,而之所以看到某些熱門 cybersecurity SaaS 持續擊敗市場預期,是在於:
- 後疫情時代軟體產業持續發生的 cost optimization + platformization 影響已逐漸 priced-in;
- 基於 1 導致市場競爭格局出現自然淘汰,領先者(採平台策略者)進而擴大市佔率,導致營收增長重回軌道,這些因素跟產業內部的競合關係變化比較有關,外部 PEST(政經社會科技)造成的衝擊目前還沒那麼顯著。
- 「軟體產業可以普遍充份受惠於 AI 浪潮」的命題,長期之下我覺得不能說錯,但:
- 這個想法用在這個時間點,頗一廂情願地把 Cloud/SaaS 的軟體投資邏輯套用在這裡,卻選擇性忽視 CSP 們正在往 infra software 垂直整合的動態;
- 在面對 AI 這種先進技術/科技時,忘記科技產業分析 101,把 Cloud/SaaS 時代的贏家「自動升級」成 AI 贏家,這個想法很危險,也已經讓不少 PM 繳出難看的績效;
- 延續1, 2,你可能會發現真正能夠投資的 AI 軟體贏家可能 not investable,因為他們也許還在 VC/PE 的 portfolio 裡面,投次級市場的投資人根本碰不到,但通常次級市場的投資人往往 think inside the box。
- 回過頭來,要密切關注已上市的軟體產業可以,但我不覺得是因為 AI 驅動的關係,而是 fund flow + valuation play + IT spending bottom-out 這些議題。
- 插播推薦一下《十倍速時代》 by Andy Grove,裡面清楚描繪了 IT 時代從 mainframe 轉移至 PC 的變化,產業結構如何被技術和競爭的力量拆解、重組。如果同樣的邏輯去看 AI,特別是軟硬體的類似之處,會滿有趣的。
- 然後在這種時代,特別是軟體技術規格尚未完全標準化/模組化的時代,代理商/技術整合者的角色就頗重要,過去他們曾經是 Cloud/SaaS 年代的受害者,成長預期頗低,而現在存活下來的那幾家反而沒什麼技術與產業結構的包袱,短期中期內這些人,反而是可以把數位轉型平安符賣給企業從而產生營收獲利的受惠者。
- 這個主題大概 3 個月 review 一次吧,如果我還記得的話啦。